一、疾病的预防思想
(一)温州民俗中的发病观
谚语“英雄只怕病来磨”或“好汉只怕病来磨”,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再强壮的身体也经不起疾病的折腾。要珍惜健康的身体来自不易“吃苦穿苦不算苦,身体不好最苦”。
(1)病从虚处发
谚语“病从虚处发”,指出机体患病是因为体虚而引起。中医预防疾病的原则是建立在发病学的基础之上的,发病学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正气的不足和邪气的侵袭,其中正气的不足是主导的因素。正如《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中医预防疾病在强调机体正气的保护和培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避免邪气侵袭,《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温州的谚语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肚里无邪气,不怕歪风吹”,指出了只要机体内气血充足,阴阳平和,就不怕外来不正之气的侵袭。
(2)百病从口入
谚语“百病从口入”,“食多伤身,气多伤神”指出,疾病的产生与饮食卫生关系密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天光吃好,日昼吃饱,黄昏吃少”。同时认为强调少吃食物有益健康,认为“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特别是晚餐要少“黄昏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而且多吃还会导致机体肥胖,给身体带来损害,“有钱难买老来瘦”“裤带越长,寿命越短”“后生发福,棺材当屋”,同时强调清淡素食也有很重要的养生作用:“青菜豆腐汤,胜过人参汤。”“乡下三样补,青菜、豆腐、红萝卜。”
()感冒是百病之母
谚语“感冒是百病之母”,指的是感冒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这里的感冒可以理解为引起一系列感冒的症状的一切外来致病因素,也即病邪,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包括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外来邪气。谚语用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诫人们如何避开对人有害的异常气候。
如风邪:“老人怕风”,“汗出勿迎风”,“正月初一发南风,十个猪栏九个空”,“六月西风如毒蛇”,“六月勿坐凉风头,十二月勿坐火塘头”。
寒邪:“穷人怕冻”,“冬冷不算冷,春寒冻死人”,“冷在三九”,“八月转秋凉,日夜一样长”。
热邪:“热在三伏”,“三伏衔着秋,天气热如锅”,“立秋不下雨,定会争秋热”。(
(二)治病治本
有病要治疗,才能使人康复,所以谚语说:“树不修不直,病不治不愈”,但是治病要治本,治达病所,才能根治疾病,故谚语:“帮人帮心,治病治根。”这不仅是中医的种思想也体现在百姓日常的防治疾病中。所以谚语:“数要从头上念,病要从根上治”。
(1)善医者,医未病
谚语云:“善医者,医未病。”谚语的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精髓集中体现在治未病思想方面,在中医学中为了保持健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的时候,积极开展预防,防止疾病的发展发生。这种方法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治未病”。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内经》提出来的不仅是防病养生的一种具体的方法,更是一种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共同遵守的防治疾病的守则。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思患而预防之”。正如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先人们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吸取了简单实用的中医药防病治病方法,如“汗出勿迎风,走路勿凹胸”,“一日打三个嚏,勿生医生气”,“天光吃片姜,一年不用开药箱”。这些方法的推广与实践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温州中医药文化气息浓厚,对疾病防治予以高度的重视,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积极治疗已发生的疾病,同时更应注意防止尚未发生,但正要出现的疾病,做到防未然。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要预测一些不幸事件的发生而早作准备,指出:“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男防车前马后,女防胎前产后”,“养蚕要勤起,养娒要勤洗”,“人生最苦三件事:幼年失母,中年失偶,老年失子”等,很有实际意义。
(2)治病不养病,不如不看病
谚语“治病不养病,不如不看病”,强调养病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谚语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说明了在医治疾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医、养、防”三者的结合。“医”就是医治是为了治疗已发的病变;“养”就是保养是为了尽快恢复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防”就是预防,要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谚语强调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不仅注意治疗,同时也非常强调要养好身体,这与中医在治病过程中不仅重视驱邪,同时也把扶正做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宝的思想如出一辙而且有了具体的发挥。提出“慢病在养,急病在治”的方法,对慢性病的治疗,养身体往往是最根本的方法。要做到“三分吃药七分养”,也就是“三分吃药,七分调养”的方法。
()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谚语:“小病不治,大病难医”,指的是发生疾病后要早治,不要等到疾病发展到了危重的时候才开始重视,这样就会错失治病的机会,正如谚语指出:“感冒不是病,不治要了命”,告诫人们即便是小小的感冒,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不重视,任其发展也可能会引起致命的结果。所以“小病不治成大病,大病不治难保命”。
(4)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谚语说:“新病好医,旧病难治。”指出了“有病要早治”。中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就是说技术高明的医师不仅要治疗已发生的疾病,同时更因注意一旦疾病发生,要了解其传遍规律,及时采取治疗,防止疾病的深入发展,做到防未然。谚语:“有病早医,无病早防”,温州百姓非常重视平时的卫生保健增强体质。无病的时候要注意防病,有病要早治,不要等到变成慢性痼疾,甚至耽误病情,造成终生遗憾。指出“久病才知求医晚,衰年方悔读书迟”,“有病早治痛苦少”,“债多难还,病重难治”。
(5)判断是否对症下药在于疗效
医生要对病人负责,认真治疗,判断医生用药是否正确,只要从用药是否有效上来看。谚语指出“用药如用兵,下药要对症。”医生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妙手回春。“吃药对了方,只要一碗汤”。所以“药无贵贱,有效则灵”,可见“药灵不在多少”。
临床中“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只有掌握了“人有四百病,医有八百方”这样的知识并加以活用,才能让“病对方,一口汤”,如果是“庸医专开太平方”,给病人再多的药,只能是“不对方,一水缸”的药汤治不了病。药不对症会导致对人体的损害,所谓“药不对症,参茸也毒”。
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不能取得好的疗效,就要去寻找原因。这些原因一定会是很多,但是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药不能治假病,谚语“药不能治假病,酒不能解真愁”,假病无药可治;二是“一帖药方治勿了百病”,用药需要灵活多变,才能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所以墨守成规于己见,一成不变的保守,始终不能治好病;三是“久病无药医”,病久不愈,变证风起,终至病入膏肓,虽有良药也无济于事。
二、治病的预测与禁忌
(一)疾病的判断与预测中医学认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内部的生理病理变化,会通过特定形式表现出来。先民们通过对人体的色泽、声息、形态等异常变化,用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变化情况,指导日常生活保健。
(1)判断病势的转归
谚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指的是急性病发作的时候,起病迅速,来势凶险,如排山倒海之势,而恢复的时候往往觉得病情是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在民间中有很多谚语对许多疾病都有过直接的判断与论述,这种谚语往往可靠、实用,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如“疖痒要散”,说明了身上的疖如果出现抓痒感,意味着脓毒已外排,疖病正在好转。对于疮疡来说,不管“疮大疮小,出头就好”,这是因为出头就表示脓毒已外排,疾病正在恢复中。
又比如谚语说“伤筋断骨一百天”,说明了骨骼的损伤,需要有一百天的时间才能得以恢复。
(2)判断病情的轻重
对疾病轻重的判断在临床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天若改常,勿风即雨;人若改常,勿病即死”。通过对外表形象的观察,如果形态失常,往往重病就会发生。对于腹泻的病人,如果“大便常通,身体勿轻松”大便反复拉稀腹泻,会耗散元气,导致全身乏力。所以“好汉招不住三遍稀”。对于外感疾病,胃肠湿热,腹泻还是排除毒素的关键,所以有“拉不死的痢疾,饿不死的伤寒”。另外牙痛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疾病,但是疼痛发作的时候,常常痛不可忍,所以:“牙痛不是病,痛起来没命”,又比如“落雨怕天亮,病人怕肚胀”,病人久病而突然出现肚胀,这是因为胃气虚,不能和降,导致机体升降的功能失常出现肚胀。还有“人怕嗽,田怕漏”,引起咳嗽的原因,在中医学上的认识是多方面的,《黄帝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所以说“人怕嗽”。
()判断病变的部位
中医在辨证的时候非常强调明确病变的部位的重要意义。温州谚语同样也是把判断病变部位放在重要的位置。心痛病(心绞痛)往往因劳累而诱发,如果白天劳累过度,气血运行不畅,心痛病发作的前兆可表现为全身的困倦乏力,故谚语说:“白天如犯困,易得心痛病”。
对于不同的人群,要注意各年纪段生理病理的不同,容易伤及不同脏器而引发不同的疾病。如“老怕伤寒少怕痨”,或“老防伤寒少防痢”,“中年要防伤肝脾”,“男防车前马后,女防胎前产”,“眼病从手起,腹痛从嘴起”,很有实际意义。
(二)治病中的禁忌(1)看病不可隐瞒病情
谚语:“有病不瞒医,瞒医害自己。”在温州民间谚语中对治疗疾病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寓意深刻。告诫病家要对医生坦陈,不可因为有难言之隐而隐瞒自己的病情,这样做到头来损害的只能是病人自己。同样的道理,“丑病不瞒医,瞒医瞒自己。”
(2)不可病急乱投医
谚语“百病只怕乱投医”,指在发生疾病时,要保持冷静,积极想办法寻找良医良药,切不可盲目就医。告诫人们不要“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吃药要忌口
谚语云:“病人不忌口,枉费大夫手”,又有“吃药不忌嘴,跑断大夫腿”。 这里的忌口也称为忌嘴,主要是指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期间某些食物会减弱或消除药物的功能,或产生不良反应,甚至毒副作用。通常在服药期间要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或有刺激性的食品。病情不同饮食的禁忌也有所区别,比如脾胃虚寒的患者,一般要忌生冷或性寒凉的食物;胃热的患者,要忌辛辣,热性的食物;皮肤溃烂患者忌辛辣刺激或辛散发物;还有一些特殊的药物,比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地黄忌葱、大蒜等。
三.温州民间谚语中的凉茶单方
谚语又称为俗语、俗谚,俚语等,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的形成与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我国历代对其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尚书·无逸某氏传》指出:“俚语曰谚。”而谚又有“俗语”“俗言”的解释。可见,凉茶是广泛流传于民间口头上的简练通俗而富有内涵的语句,大都是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千百年来温州民间也流传着丰富而生动的民间谚语文化,充满着温州先人的智慧。其中含有与医药卫生相关的谚语,蕴含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包含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这些凉茶从日常生活、工作的实践中来,又指导着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实践活动。温州民间有丰富的养生谚语,大都具有哲理清晰、医理确实、思路明快、诗意芬芳的特点,不仅能使人有知识的获取,而且能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寥寥数语就可以把人带入充满乐趣的医药文化境界中去。如“三月三,荠菜当灵丹”、“夏天一块瓜,胜似白虎汤”、“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等等。作为当地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经验结晶,温州民间养生凉茶中所包含的经验之谈对防病治病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挖掘温州民间凉茶文化,使这些土生土长反映民间医学的凉茶,成为医学科学的补充,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导临床实践,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俗语说“草药一把,气死名医”,在温州大地蕴藏着非常丰富、简单而又疗效较好的民间草药偏方、秘方、验方,为几千年来温州子孙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谚语:“蜂蜜甜,有人嫌;胡椒辣,有人爱”温州民间草药具有药源广、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易学易用易推广的特点,百姓非常喜欢,各取所爱。过去民间草药铺遍布城乡,而且都有店号,有的还是百年老店,有些专门制作丸散膏丹,时至今温州市井中还有很多草药摊,医院、大药店相邻而有不少顾客,说明单方、偏方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民间草药也是中医的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对症使用,不仅对常见病、多发病疗效确切,对疑难杂症、危重急症有时候也有奇效。
“黄连虽苦能医病”。温州民间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很多。如威灵仙或醋治鱼骨哽喉,生荸荠治小儿误食铁器,三叶青治高烧,菜油炒饭治风疹,金银花汁擦皮肤治痱子,焦米汤治积食,葱白、生姜治感冒初起,生白萝卜汁滴鼻治头痛,白萝卜、鸭梨加冰糖煮熟治咳嗽,蚯蚓拌白糖治哮喘,鸡蛋壳炒焦研粉吞服治胃痛,车前草治腹泻,黄酒治轻度烫伤,生姜含口中治晕车,生荸荠治疗小儿误事铁器,沙氏鹿茸草治血管瘤,艾绒治疗小儿腹泻,雁荡莲座蕨治疗精神分裂症,七合散治疗伤科、溃疡,芙蓉叶捣烂外敷治疗疮疡,金疮小草治疗结核性后壁空洞,金爪儿治疗鼻咽癌,羊乳治疗蛋白尿等等。所有的偏方验法都有一定的适当性,对症选用,当然会有疗效,但若不加分析辨证,自己乱选,则很容易出意外。民间草药的使用经验,常常是代代相传的结果,使用者因医药知识有限,尚需专业人员整理提高。
谚语中非常重视草药的应用,有些谚语对于草药采集时间也提出了借鉴,认为要在特定的时间里采集才有效果,不然的话就无效,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了当柴烧”。还有一些凉茶对药物的药物的性味进行了总结,让病家知道,苦口良药。如“黄连虽苦能医病”,“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和“吃过黄连苦,才知蜂蜜甜”等。
谚语中非常重视草药的应用,有些谚语对于草药采集时间也提出了借鉴,认为要在特定的时间里采集才有效果,不然的话就无效,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了当柴烧”。还有一些谚语对药物的药物的性味进行了总结,让病家知道,苦口良药。如“黄连虽苦能医病”,“吃过黄连苦,方知甘草甜”和“吃过黄连苦,才知蜂蜜甜”等。
特别是对于特定的疾病提出非常特殊的治疗,往往疗效卓越,很好的保留了民间的单方验方。下面举例说明:
1、“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杜仲味甘,性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经常用于肾虚腰脊酸痛,足膝痿软。对于肾虚腰痛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可采用可用杜仲10~15g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川芎味辛,性温。具有辛散温通,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通常用于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导致鹅痛经。因其性温能散,用于祛风止痛,可用于血虚头疼、风寒头痛等疾病。一般可用本品10克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穿三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
穿三甲为鲮鲤科动物穿三甲的鲮片。味咸、性味温。其性善于走窜而行散,能内有脏腑,外头经络,直达病所,具有通经下乳,通络搜风、消肿溃痈的作用,主要适用于乳汁不通、瘀血经闭、风湿痹痛和臃肿脓疡。王不留就是指王不留行,又称留行子,味苦,性平。苦泄宣通,入血分,善于通利血脉,性而不止,走而不守,有活血通经的作用,上能通乳汁,下能通闭经。临床上两者经常合用于下乳,可采用穿三甲、王不留行各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有人认得千里光,全家世代不生疮。”
千里光,又名黄笳菜。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疖肿、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临床上可采用可用千里光10~15g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也可用鲜千里光全草捣烂取汁涂敷,或用千里光一两煎汤外洗。
4、“有人认得半边莲,可以傍着毒蛇眠。”
半边莲,又有节节爆,金丝草等名。味辛,性平。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毒蛇咬伤、肝硬化腹水、疖、痈等疾病。临床上治疗蛇伤可采用可用半边莲10~15g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可用鲜半边莲全草捣烂取汁涂敷,或用千里光一两煎汤外洗。
5、“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杯入咽喉,鲠骨软如棉。”
威灵仙味辛、咸,性温。味辛走散、性温通利,具有很好的祛风通络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等疾病。其味而软坚,还用于治疗诸骨鲠咽。临床上可采用威灵仙0g,加糖醋适量,煎水慢慢咽服,在半至一小时内服完,一日一到两次。
6、“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着,有似手拈拿。”
七叶一枝花,又有重楼,蚤休等名。味苦辛,性味温。具有解毒散结,止咳化痰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以治疗痈、肿、疔、疖及毒蛇咬伤、气管炎等疾病。可采用七叶一枝花5g,一日一剂,分两次煎水服用,也有用本品鲜根捣烂外敷治疗痈疽。
8、“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杜仲味甘,性温。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经常用于肾虚腰脊酸痛,足膝痿软。对于肾虚腰痛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可采用可用杜仲10~15g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川芎味辛,性温。具有辛散温通,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通常用于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导致鹅痛经。因其性温能散,用于祛风止痛,可用于血虚头疼、风寒头痛等疾病。一般可用本品10克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9、“穿三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
穿三甲为鲮鲤科动物穿三甲的鲮片。味咸、性味温。其性善于走窜而行散,能内有脏腑,外头经络,直达病所,具有通经下乳,通络搜风、消肿溃痈的作用,主要适用于乳汁不通、瘀血经闭、风湿痹痛和臃肿脓疡。王不留就是指王不留行,又称留行子,味苦,性平。苦泄宣通,入血分,善于通利血脉,性而不止,走而不守,有活血通经的作用,上能通乳汁,下能通闭经。临床上两者经常合用于下乳,可采用穿三甲、王不留行各10g,每日一剂,水煎服
10、铁芥菜,赛生地
要了解更多有关资料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