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过敏性鼻炎为中医的鼻鼽,鼻鼽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本病为临床上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可常年发病,亦可呈季节性发作。
证型: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主证: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懶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下鼻甲肿大光滑,鼻黏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主证:鼻痒,喷嚏突发,清涕连连,鼻塞,面色委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淡白,或灰白,可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主证:清涕长流,鼻痒,喷嚏频频,鼻塞,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检查见鼻黏膜苍白、肿胀,鼻道有大量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主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全身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检查见鼻黏膜色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一、外治法
1.滴鼻法可选用芳香通窍的中药滴鼻剂滴鼻。
2.嗅法可用白芷、川芎、细辛、辛夷共研细末,置瓶内,时时嗅之。
3.吹鼻法可用碧云散吹鼻,亦可用皂角研极细末吹鼻。
4.塞鼻法细辛膏,棉裹塞鼻。
二、针灸疗法
1.体针选迎香、印堂、风池、风府、合谷等为主穴,以上星、足三里、禾髎、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选1-2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
2.灸法选足三里、命门、百会、气海、三阴交、涌泉、神阙、上星等穴,悬灸或隔姜灸,每次2~3穴,每穴20分钟。
3.耳穴贴压选神门、内分泌、内鼻、肺、脾、肾等穴,以王不留行子贴压以上穴位,两耳交替。
4.穴位注射可选迎香、合谷、风池等穴,药物可选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维丁胶性钙、胎盘组织液等,每次1穴(双侧),每穴0.5~1ml。
5.穴位敷贴可用斑蝥虫打粉,取少许撒于胶布,敷贴于内关或印堂穴,约12~24小时后取下(亦可视皮肤反应程度而定)。若有水疱可待其自然吸收,或可用注射器抽吸水疱。
三、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以疏通经络,使气血流通,驱邪外出,宣通鼻窍。方法:患者先自行将双手大鱼际摩擦至发热,再贴于鼻梁两侧,自鼻根至迎香穴反复摩擦至局部觉热为度;或以两手中指于鼻梁两边按摩20~30次,令表里俱热,早晚各1次;再由攒竹向太阳穴推按至热,每日2~3次,患者亦可用手掌心按摩面部及颈后、枕部皮肤,每次10~15分钟;或可于每晚睡觉前,自行按摩足底涌泉穴至发热,并辅以按摩两侧足三里、三阴交等。
预防及预后:
1.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或减少粉尘、花粉等之刺激。
2.有过敏史之患者,应避免接触或进食易引起机体过敏反应之物,如鱼虾、海鲜、羽毛、兽毛、蚕丝等。
3.本病经积极防治,可控制症状,但容易反复。部分病人可并发鼻息肉、哮喘等疾病。
医院耳鼻喉科祝您:耳聪、鼻畅、咽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