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米养万人奔流杂志封面

李文祥坐在自己工厂的仓库里,这里堆放着万公斤刚收来的谷子

一个村主任的大米出口梦

■采写/都市时报记者曹静

■摄影/都市时报记者文若愚

  

  今年7月,李文祥从上海杨王村和太平村挂职学习回来后就把留了几十年的胡子刮了,刮得干干净净。原因是“上海大街上看不到一个胡子拉碴的人,连农民都不留胡子”。这是李文祥此次上海之行后对外貌上的一个改变,而更大的改变,则是他思想上的改变。这个被开远当地政府评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中年男人,已经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米送到日本前首相手里,他想把自己的农业梦做得更大一些。

位于开远卧龙谷村的优质稻米基地■供图

云南大米与日本前首相

曾被日本前首相夸奖的大米,虽受客观条件制约,但李文祥坚信卧龙谷米迟早会展翅飞翔。

  

  开远的卧龙谷米送到了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家里,村山富市还和卧龙谷米合了张影,发回给了李文祥。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去过日本,更没见过什么日本前首相,他只记得在此之前有一些日本的农业专家来过自己的米厂,参观了卧龙谷米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竖着大拇指用他听不懂的语言说了一大堆,后来翻译告诉他说:“日本人夸你的大米好。”

  日本专家走的时候,李文祥送了他们一些自己米厂生产的卧龙谷米,没承想这些米后来到了曾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手里。

  “日本是农业大国,对农产品的标准和要求都非常高,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很欣慰啊。”李文祥一直对卧龙谷米自信满满,他常挂在嘴上的是“卧龙谷米是云南六大名米之一呢”,但“走出云南,迈出国门”更是李文祥对卧龙谷米的期望。

  今年10月,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村委会主任李文祥作为农业种植代表,随云南省农业厅一起去往俄罗斯参加“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推介会”,这是李文祥自己第一次迈出国门,带着“把卧龙谷米出口国外”的想法,他既开心又激动,“连日本人都说好,俄罗斯人应该也会喜欢卧龙谷米的。”他胸有成竹。

  但一个星期的考察交流下来,李文祥才知道,要把中国的大米出口国外并没有那么容易,而且不仅仅是大米,所有的农产品都一样,“不是你自己觉得品质好,好吃,就可以卖到国外去的。”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李文祥虽然听不懂俄语,但他非常积极地和翻译交流,试图了解当地农产品市场。

  了解到的情况让他有些失望,翻译是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他们告诉李文祥,作为中国的邻居,俄罗斯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存有很大的看法,不少俄罗斯人得知中国曾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问题后,就不怎么选择中国进口的食品了,“现在中国的食品在俄罗斯很不好卖,一般都是先出口到土耳其,然后重新包装后再卖到俄罗斯。”李文祥摇摇头补充:“卖到国外价格虽然提高了很多倍,但经这样转运,成本自然也涨上去了。”

  客观条件制约了李文祥把卧龙谷米出口国外的想法,但他并不气馁:“我要把卧龙谷米做精做强,做出品牌,卖到国外。酒香不怕巷子深,卧龙谷米迟早是要展翅飞翔的。”

  李文祥说这样的话并不是没有底气,几年来,李文祥的荣祥米厂以每公斤5.5—6.5元的价格累计向农户收购高原特色优质稻谷5万余吨加工销售,并带动周边地区3万余户农户种植高原特色优质稻谷20万余亩,农户增加了上亿元的收入,卧龙谷米也供不应求。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与“卧龙谷贡米”合影后,将照片发给了李文祥■供图

为增加的谷米的质量和产量,李文祥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生产设备

从生意人到村干部

村里最早的万元户,放弃做生意去当官,为的只是圆村民的致富梦。

  

  如今的李文祥,不仅仅是卧龙谷村的村委会主任,他还是云南红河卧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开远卧龙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红河州专家协会会员,开远市统筹城乡发展讲习所特聘讲师,开远市第七、八、九届人大代表。

  这么多的头衔之下,李文祥更愿意别人叫他“李主任”,提起当村干部的这些年,他只是说:“比我做得好的还有很多,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一些事。”

  年出生的李文祥自幼父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把他和几个兄弟姐妹带大,李文祥从小聪明懂事,不仅在家是母亲的小帮手,也是班上的尖子生。由于家境贫困,需要劳动力,读完中学的李文祥放弃了继续读书,踏入了社会。

  当村干部之前的李文祥跑过运输、做过蔬菜批发,还开过饭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他就做到了年收入数万元,是村里最早的万元户。但李文祥一个人的脱贫致富并不能影响乡亲,但他的精明强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年,李文祥被选为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的村长。

  放弃做生意去当村干部,家里人并不支持李文祥这么做,“那时候我们这边只是种一些常规水稻和蔬菜,整个村的集体经济不但没钱,还欠着不少外债。哪里有我在外面做生意挣钱多,但既然大家选了我,我就要做点事。”李文祥不顾家人的劝阻,走马上任了,并发誓一定要为村里的发展做点事儿。

  上任后的李文祥开始琢磨如何做好村长这个角色,但问题来了,一是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还债,二来村里没有任何发展项目可以为村民增收,李文祥能想到的就只是拿大家的土地做文章。

  过去的卧龙谷村,虽然有传统的种植产业——水稻和冬早蔬菜,但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品质差、价值低,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就在李文祥绞尽脑汁想法子的时候,一个在开远种子公司上班的老同学让他拿一些名叫“云恢”的新型杂交优质稻种子回去试种。就这样,李文祥在自家田地里搞起了“试验”。

  “用家里1.1亩的土地种了两公斤种子,收获时有多公斤谷子。”李文祥说,这种优质稻不仅提高了亩产,而且品质和口感都比当时市面上销售的大米好很多,“当时吃了这个大米的人都说好吃,我就拿到市场上卖,那是年,其它市场上的米卖1.9元/公斤,我这个米可以卖到3元/公斤,多公斤很快就卖完了。”

  有了看得见的收益,李文祥开始动员村里绝大多数村民种植这种优质稻。等到次年大丰收,村民们的收入一下就上了几个台阶。

在老燕子村里,有村民用百万元的进口皮卡运送谷米

挽救倒闭加工厂

加工厂管理不善倒闭,他临危受命买下50年经营权,扛下所欠债务。

  

  当了村干部的李文祥没有荒废自己的生意人头脑,他心里盘算:既然种出来的稻米这么好吃,如果做个包装,再拿到市场上去卖,好吃又体面,说不定能卖更好的价钱。

  李文祥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响应,大家签字按手印,一起筹钱办加工厂。“说是加工厂,其实当时就是个小作坊,我们村的妇女主任担任出纳和会计,最初就在她家里加工,我们用一把秤、两个筛子、三个簸箕,7毛4分钱的一个包装袋做了0个,大家纯手工包装,做出了第一批带包装的卧龙谷软香米。”

  带包装的大米销量出人意料,并引来了一个贵州客户,一次就跟村里订了14吨,李文祥带领村民连干三天三夜,以5元/公斤的价格卖给了贵州客户。

  当时的“加工厂”属于村里的集体所有,以3.3元/公斤的收购价来算,这笔交易为村里赚了2.4万元钱。“那是年,当时这笔钱一下就还清了村里的债务,我们周边的村子也开始大规模种植这种优质稻谷。”李文祥也跟着升了职,从卧龙谷村调到下辖有12个村小组的卧龙谷村委会任职村委会副主任。

  然而,调离后的李文祥不再管理大米加工厂的工作,没过多久,由于加工厂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善和产品质量把关不严,导致加工厂失去大批收购商而被迫停产了。2年,加工厂欠债达到了13万元。

  这一年,农民辛苦种植的优质稻也陷入了滞销境地。次年4月,加工厂的还贷期满,无奈之下,村委会决定拍卖加工厂的经营权。可是几次拍卖都以失败告终,没有人愿意来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

  村民们再一次把目光转向了李文祥,大家一致认为李文祥作为加工厂最早的创办者,一定有能力把加工厂救活。卧龙谷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普庭忠也找李文祥谈了好几次,希望他能买下加工厂,重新树立品牌,带动卧龙谷的经济发展。

  家人得知此消息后,再次反对,李文祥的妻子王菊容是个踏实过日子的农村妇女,原本是李文祥做她的思想工作要买厂,结果成了她做丈夫的思想工作:“这个厂都要倒闭了,还欠着这么多债,我们买下来就相当于自己一下就欠那么钱,什么时候才赚得回来啊?”

  但李文祥不愿看着自己亲手创办的加工厂就此倒闭,他最终说服了妻子。在四处借钱后,买下了加工厂50年的经营权。“加工厂荒废了好长时间,光是老鼠屎就扫了70多公斤。”李文祥回忆起当初连连摇头。

收获的季节到了,工人们连夜搬米,以保证按时将货发往北京

“土豪米”的涅槃之道

和村民达成七个统一,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接手加工厂的李文祥开始谋划如何把加工厂重新盘活,由于之前对产品质量的把关不严,卧龙谷米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信誉,丢失了一大批客源。

  李文祥只能用自己想得到的最直接、也最费力的营销方式,那就是做很多5公斤/袋的小袋米,自己背着出去一家家粮店和超市地跑,让别人品尝卧龙谷生产的大米。为了省钱,他每次出门跑销路都只吃两角钱一个的面包。

  整个红河州被李文祥跑遍了,昆明也跑遍了,他还去了北京、上海、青岛、广东等外省参加各种展会,不知道受了多少白眼,吃了多少闭门羹。

  最难的时候,有了订单却没钱收谷子,村民们知道了,主动提出赊账卖给他,说等大米换了钱再把钱给他们。

  村民魏显荣告诉记者,为了能更好地种植优质稻谷,李文祥请了很多批来自农科院、农业局的专家来给村民上课培训,专门讲解水稻种植的知识。通过李文祥等村干部带头,村民们还达成了七个统一的共识:统一品种、统一机耕、统一栽种、统一供水、统一防治、统一化肥、统一销售。

  初步核算,通过“七个统一’,每年可以节约29.万元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与李文祥的米厂签订收购合同,制定最低收购价,村里每吨优质稻都能比市场上多赚至少元,又提高了村民收入。

  “李文祥这个人我们信得过他,现在由他来做我们这个大米品牌,以后肯定能带动整个卧龙谷地区的经济发展。”普庭忠说。

  优质稻谷的供应有了村民们积极种植带来的保障,李文祥信心更足了,他开着车送货,背着几十公斤重的大米来回卸货,硬是把欠村民的钱都赚了回来,还挨家挨户去给村民送钱。

  通过一系列的“笨办法”,也凭借卧龙谷米本身的优良品质,李文祥把销路打开了,卧龙谷米又开始供不应求,最贵的一种卖到99元/公斤,在全云南60多种大米中称得上是“土豪米”。在今年年初的“云南六大名米评选”中,卧龙谷米是专家评分得分最高的。

  “我们卧龙谷米不用淘、不回生,入口香软,放一晚上都不会变硬,第二顿更好吃,如果还没吃完,第三顿做蛋炒饭,比所有米炒出来都香。”如今的李文祥,三句话不离卧龙谷米,他甚至把商标注册为“飞龙牌”,他对此的寓意是“卧龙总有一天会腾飞”,一如他对卧龙谷村的期待。

如今的卧龙谷村,村民生活殷实,家家盖起了别墅

5年前,普祥和老燕子村的汪蓉结婚,成为一名“上门女婿”

“口袋村”成了“别墅村”

“我们村几乎没有嫁出去的姑娘,不是她们嫁不出去,而是老公都做了上门女婿。”

  

  为保证卧龙谷优质稻的品质,李文祥鼓励农民用有机肥。“一亩地给我们元的补贴,每吨再多给元,而且每公斤收购价都比其它优质稻品种高1.5元,李主任从来没让我们亏过。”卧龙谷村村民王某告诉记者。

  李文祥当然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亏谁都不能亏村民,只有做到粮食安全,才能有良性循环,卧龙谷优质稻的品牌才能做到最优。”

  到目前,全卧龙谷村7个村小组95%的耕地种上优质稻,至年全村年产优质稻谷万公斤,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0年的1元翻了6倍还多。

  如今的卧龙谷村,村民生活殷实,小别墅、太阳能、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移动电话、电脑等已进入村民家庭,不少农户家中购买了小轿车、农用运输车。12个村民小组总共建有篮球场12个、文化活动室10个。

  改变最大的要数卧龙谷村委会下辖的老燕子村小组。相关资料中对老燕子村有这样一段描述:这个风景秀美的村子曾经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村民因经常拿着口袋向周围村寨借粮而获得了一个让人抬不起头的别称——“口袋村”,如今这个仅有53户人的小村子却因另一别称——“别墅村”频频引来宾客光临。

  走进如今的老燕子村,村民小组长魏显荣会自豪地告诉你:“我们村几乎没有嫁出去的姑娘,不是她们嫁不出去,而是老公都做了上门女婿。”

  24岁的普祥就是老燕子村的一名“上门女婿”。5年前,他和老燕子村的汪蓉结婚后便住进了老燕子村汪蓉家的别墅。说起老燕子村致富的原因,汪蓉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全村都种卧龙谷优质稻,我家土地半年时间种植稻谷,光卖谷子就有两万多块的收入,全村都和李主任的米厂合作,统一卖给他,谷子价格每年都涨,从来没跌过,到了年底还有返利。”

  26岁的汪蓉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说,村里的年轻人从来没有想过外出打工,村里也没有一个留守儿童。

  尽管在旁人看来,是李文祥带领了当地人种植优质稻才使得村民脱贫致富,但李文祥自己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

  今年4月到7月,李文祥到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和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挂职学习,分别任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杨王村村委会副主任。

  在去上海的两个村学习之前,李文祥先去了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华西村。在华西村的龙希国际大酒店里,李文祥和华西村委书记吴协恩同桌吃了饭。当时,吴协恩的一句话让李文祥记忆深刻:“不要想一年就能翻个跟斗,我们华西村花了53年。”

  吴协恩的话李文祥一直记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想,回来后他结合卧龙谷村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梳理出了一套新的发展规划:“我们先把卧龙谷米从农产品做到商品,再到工业品,最后的目标是奢侈品,这个产业成熟的同时还要发展一些有地理认证标志的五谷杂粮,乃至水果蔬菜笼络一批有消费能力、有需求的家庭用户,做我们自己的特色农业。”

  说出这些,李文祥到底是农民还是企业家的定位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农业梦又添上了彩色的一笔。

  “先把卧龙谷米从农产品做到商品,再到工业品,最后的目标是奢侈品,这个产业成熟的同时还要发展有地理认证标志的五谷杂粮,乃至水果蔬菜来笼络一批有消费能力、有需求的家庭用户,做我们自己的特色农业。”

■-12-10《都市时报》A1/16-17版

赞赏

长按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白癜风公益帮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ys/9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