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商有奖征文岐山ldquo碎事

李永科,岐山人,中学教师,现在广东省汕尾市任教,先后有20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国家级杂志上。汕尾市物理学科带头人。

??糊汤、拌汤和馍

小时候,最不爱喝那个“糊汤”,没味。但大人们却喝得有滋有味,还教育我说,喝这“玩艺”养心养脾胃。我只是觉得,喝下去胃里“烧得很”。

长大后,特别是参加工作来到广东后,就基本没喝过糊汤。现在年龄大了,有时就特别想“复习”一下这家乡的味道。还好,制作的程序还没忘记。这要感谢老母亲大人,小时候一放学就让我帮她拉风箱,耳濡目染,能不会吗?

在碗里盛小麦面粉约克左右,加入适量的水,用筷子充分搅拌搅匀,岐山人叫“面糊”。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烧开,一边倒入“面糊”,一边用铁勺搅拌。再加一点凉水洗洗碗壁上的面水,也倒入锅中。煮开约5~6分钟,即可出锅。

岐山人通常把早饭、午饭都叫“吃饭”,见了人就打招呼“吃了么?”;而晚饭却叫“喝汤”,晚上出门遇见大人,“喝了么?”或“汤喝了么?”

据传说,元兵占了中原,为广积粮,下令老百姓改每日三餐为两餐。突然改成两顿饭,老百姓干上一天体力活,晚上不吃些饭咋能撑得住呢?有个叫王二的小伙子,给财东家推了一天豆腐磨子。天黑了回到家里,肚子饿得实在难受。就搭锅烧水,想偷偷做些稀米汤解解饥。水刚烧开,还没下米,就被监管的元兵发觉了。元兵见王二家烟囱冒烟,不问东长西短,就把王二绑走了。第二天,王二被送到忽必烈帐中。忽必烈听说王二图谋造反,想偷吃夜饭,便喝令推出去把头砍了。王二听了大喊:“冤枉呀!冤枉!”忽必烈听他连连叫冤,便上前问他:“咋个冤枉啦?”王二说:“大王叫百姓改餐省粮,小民从没违抗。只是天黑烧了点开水,想解解口渴,并没有给锅里放米,咋不冤枉呢?”忽必烈心想,砍王二真是冤枉了他。他以水解渴,是个办法,这样省了粮又充了饥。关中的水,有的是。于是就把王二放了。打这以后,忽必烈就允许百姓晚饭烧汤喝。关中百姓就借烧汤的机会,下米做饭。时间久了便把晚饭叫成渴汤。

小孩不爱喝“糊汤”,趁母亲不注意,我会悄悄地加点盐,倒点“油泼辣椒”、农家醋来“改良”一下,然后,再泡点馍进去,就有滋有味地快速吃完。当然啦!如果能调点小菜,如凉拌红萝卜或白萝卜,或油菜叶(在开水中煮过)就更好。嘿嘿!够聪明吧。只是这样“改良”产品,有点像拌汤啦!

拌汤,拌湿面粉,搓成小颗粒状,边入沸水,边搅拌,成稀饭样的汤。过去农村人穷,调点盐、农家醋、油泼辣椒就成,如果有绿色的青菜下点进去就更好。家里情况好的会切点豆腐碎块、葱末进去。有的还将鸡蛋清和蛋黄搅匀,趁汤煮开的时候淋进去。当然,最好还是加点“猪肉臊子”或“红萝卜臊子”。拌汤,从小到大,一直是我的最爱。都说,广东的汤好喝,但我觉得岐山的拌汤更好喝。

岐山“拌汤”,喝完胃“暖暖的”。

其实,岐山人有时早餐也做糊汤、拌汤,只是稀溜溜的,还需要配白面馍馍和小菜。

岐山的“白面馍馍”,又叫“白面蒸馍”或馒头。是汉族传统面食,据传为诸葛亮发明。《三国演义》中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现代人常常拿它同西方的面包相媲美,外国食品史学者更把它誉为古代汉族面食文化的象征。明代《本草纲目》载:“蒸饼(蒸馍)味甘、性平、无毒。具有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之功能。蒸馍是我国最古老的发酵面团蒸食。蒸馍的问世,反映了我们祖先从很早时候起,便熟练地掌握了酵母菌的生化反应特性,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食品微生物方面的一项伟大发明。

岐山人,左手端一碗“汤”,右手拿一双筷子还夹着一个热气腾腾的馍,脚底下放一碗小菜,或凉拌葱头或凉拌黄瓜或凉拌土豆丝,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就是过去最经典的令人难忘的晚餐画面!

岐山锅盔、面皮和臊子面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蔡家坡工作。当时流行机器制作的“罐罐馍”。吃的时候,一层一层撕着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其中的面香。96年来到广东,也意谓着与“罐罐馍”说再见啦!广东人爱吃甜,蒸的馍也喜欢加点糖进去,我很不习惯,觉着还是岐山的馍香,能吃到面香味。当然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地气热,容易上火,而白糖清火,冰糖润肺。南方人这个习惯也是从老祖宗哪里传下来的,这是他们的生活文化。在岐山,还有一种馍,叫“锅盔”。它不是蒸的,而是烙的。锅盔,历史悠久,发源于西周的发源地陕西省岐山县,为岐山县所独有的汉族传统名小吃之一,有干燥无水分的特点,便于储存携带。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闻名于大西北,极受省内外享用者的赞誉。唐、宋以来,岐山城多驿店,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相传岐山锅盔因其面细、酥脆、油香、味美。制作时和面加入盐、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复拌压,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黄皮脆,味道香美。记得来广东时,在包里带了这种干粮,吃了好几天呢!在蔡家坡,有个“陕九”,即陕西第九棉纺厂,有工人上万人。纱女特多,一天三班倒,她们最爱吃的是岐山馍夹“岐山面皮”。擀面皮是从唐代冷淘面演变而来。具有筋斗、柔软、凉香、酸辣可口的特点,是关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之一。擀面皮做法很非凡,别处的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几年来在西安也很流行。蒸面皮是岐山颇具特色的汉族小吃。用面粉和水搅拌得到的淀粉水放在专门器具加热得来的。吃的时候伴以盐水、醋水、油泼辣子(里面有调味的调料)还有洗面时候留下的面里的不溶于水的部分蒸熟做的面筋。吃起来软而比米皮有嚼劲,口味微酸却辣而香。“陕九”的纱女大多是河南人,她们都爱吃,何况我们呢!早餐或晚餐买一份面皮加馍,该是多享受啊!不过,中午还是臊子面好。据传,古时,周人由豳(bīn)(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迁至岐之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在渭河边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后渭河有一恶龙为祸,大旱三年,民不聊生。周氏族人不忍离开经过数代开拓出的家园,奋起反击,大战七日才将恶龙杀死,饥饿的人们为庆祝胜利,将龙杀了和面集体食之,觉得鲜美无比。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在《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这里的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记得小时候,家里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汤,先泼在大门外两侧,再泼在土地堂,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最后献在供桌上,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我来广东也有近二十年了,有个生活习惯一直没改,那就是每天至少吃一次面,最好是臊子面。以前,广东的同事都笑话我,生活得太简单啦!在他们看来,吃面就是将水烧开,下面条,加点青菜和盐而已。他们甚至很惊讶,吃面也能吃饱?……。我一点也不怪罪他们。这里是鱼米之乡,早上是红署稀饭,中午是米饭,下午还是米饭,吃鱼比较多,淡水鱼,海鱼应有尽有。变花样的时候还爱吃“果条”(相当于米粉,像面条一样)。果条简单做的时候就是煮点青菜加点盐。他们想象我们吃面条就像他们吃果条一样。请他们来我家吃过一次臊子面后,就再也不淡定了。“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面条!”他们感叹。“能不能教一下我怎么做?”

……。

嘿嘿!知道岐山臊子面的博大精深了吧。

“就不告诉你!”

“想吃正宗的,就去陕西岐山!”

……

麦禾瓶、荠儿菜

?生活在岐山,野菜也很诱人。

小麦越冬后,春天来临,麦地里有很多野菜。如麦禾瓶,学名麦瓶菜或面条菜,可凉拌,炒菜,亦可炖食。最简单的就是下面条的时候直接煮进去。据父亲说,麦瓶菜清热凉血,止血调经,只是吃起来略有点苦而已。还有一种草与它很相似,人不能吃,千万别弄错啦!村子里老人叫它“胖婆娘”,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它就是金盏银台,又叫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是有名的“通乳神药”。具通经、通乳、通淋“三通”之功效,此药之所以叫王不留行,是因为它可以使产妇乳汁长流,即使是帝王下命令也不能使其停留,仍然源源不断,通行无阻。明代李时珍曾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 北方有这样一首歌谣:“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两味中药的通乳作用。

除了麦禾瓶,麦地里还有荠儿菜。印象中我曾挖过不只一种荠菜。常见的有三种:叶面光滑得像面条的“面条荠”;叶子细长,顶端稍宽,叶缘向上翻卷像勺子的“油勺荠”;最多最常见的是“涩荠荠”,这种荠叶缘呈锯齿状,整个叶子排列成星形,叶面很涩,荠顶常开白色小花,春风一吹,摇曳多姿,远远望去,恰似一片白色的小星星在田野流动,让人流连忘返……

  你别小看这不起眼的荠菜,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它虽然每天要默默地忍受着人们的践踏和风雨的吹打,却依然生长得很旺盛。山野、田头、垄边、路旁,只要有土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见它的踪影。诗人陆游曾赋诗赞美荠菜的这种品格:惟荠天所赐,青春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霜霜。

  初春人们一边踏青,一边挑菜。岐山人把挖叫挑,不是挑检。“吃了荠菜,百蔬不鲜”,“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的吃法多种多样,或炒,或蒸,或煲汤,或腌菜,或蒸馍,或包饺子,尽可随意调剂。儿时,我最喜欢吃母亲凉拌的荠菜。母亲先是把荠菜洗净,用开水焯一下,沥干,切成段,撒上些许姜末、蒜泥、陈醋、辣椒油,搅拌后再淋几滴香油,顿时,屋子里便弥漫着一种柔嫩的清香。看着满目翠色,略嚼几下,感觉清芬在舌尖蔓延,仿佛整个春天被我含在了嘴里。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美味佳肴,更是自然界给予我们心灵上的慰藉。荠菜的味道,满含着童年、故乡和春天的味道……。据查,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全株入药,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药效,抗菌、抗癌、抗病毒,还能补肾。

印象最深的是刺蓟,学名小蓟,它的嫩苗是野菜,炒食、做汤均可。味微苦,焯水后食用!只是岐山人很少吃,主要用来喂猪。据研究,刺蓟凉血止血,祛瘀消肿。岐山县以前有个制药厂,生产“宝宝肚兜”。据说主要药用药物之一就是刺蓟,小时候还专门拨刺蓟,晒干卖给药厂换钱花呢!96年来到广东,有个同事,小孩总是肚子不好,到广州看过几次也没效果。得知情况后,我给她推荐了岐山生产的“宝宝肚兜”,没想到戴过2周后,小孩的肚子奇迹般的变好啦!

后来,有个年龄大的同事听到这个故事后,让我带几个过来,除自用外,送亲戚朋友。据他说,效果蛮不错的。我只是纳闷:这么好的东西,现在怎么就不生产呢!是不是我们岐山人宣传上还要加把劲呢?

另外,岐山的人旱菜也是个宝。人旱菜,学名苋菜,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止痢。苋菜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防止肌肉痉挛(抽筋)。它含有丰富的铁、钙和维生素K,具有促进凝血,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并提高携氧能力,促进造血等功能。无论是凉拌还是热炒,都清香可口。现在,家民的土地大多只种一料作物小麦,之后,土地就闲置起来,这个时候野苋菜就疯长起来,满地都是。回岐山时,我会拨一些凉拌,给自己补补钙。我只是纳闷:为什么不能晒干制成类似广东人的“梅干菜”在网上卖到全国各地呢!

还有“灰条”,岐山人也叫“灰灰菜”,也是补钙菜。喜生于田间、地边、路旁、房前屋后等。灰灰菜幼苗和嫩茎叶可食用,味道鲜美,口感柔嫩,营养丰富。食用灰灰菜能够预防贫血,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对中老年缺钙者也有一定保健功能。另外,全草还含有挥发油、藜碱等特有物质,能够防止消化道寄生虫、消除口臭。因此,灰灰菜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保健食品,不仅为寻常百姓采食,而且登上了宾馆、饭店餐桌。食用方法:用沸水焯后,再用清水漂泡,可炒食、凉拌或做汤,也可晾干贮藏。灰灰菜性味甘平,清热、利湿、降压、止痛、杀虫、止泻。

岐山还有马齿儿菜。话说上古时代,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天下酷热难耐,干燥异常,很多作物因干旱而枯死,人民因为缺水生活变得十分艰辛,玉帝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就派杨二郎下界赶太阳,打算将十个太阳全部赶到海里去。前九个都被他一一赶下了海,最后一个也命在旦夕。而这时,杨二郎工作得累了,就坐下来休息,吐了口唾沫,然后扒了一小堆土盖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巴(扒)山,呵呵。在这个空当,最后一个太阳有了喘息之机,它就向马种子菜寻求庇护,马种子菜答应了它的请求,把它藏在自己的身子底下,结果杨二郎就找不到它了。可是蛐蟮(蚯蚓)却出来向杨二郎告密,于是太阳被杨二郎揪了出来,太阳百般求饶,马种子菜也帮他说话,杨二郎想想觉得如果天上一个太阳也没有,人间就会万古如长夜,对黎民百姓也不好,于是就放过了这最后一个太阳。太阳幸存下来后,为了报答马种子菜的救护之恩,就不用毒辣的阳光晒它,所以我们即使把马种子菜拔出来,在烈日下过好几天它也不会干枯;而蛐蟮就倒霉了,只要它爬出地面,就会被太阳晒的死去活来。故事里说的马种子菜就是马齿苋,可焯着吃,清热解毒,消肿利尿,据说也对心脑血管有益。生的马齿苋有点咸涩的味道。

在岐山,有一种在坡边生长的草,很像红萝卜缨子,但叶较细,村里的人叫学儿苔(不知道字怎么写,反正是发这个音),60年代困难时期,农村没有葱,炒菜时把它当葱来用,很香的。不知道学名叫什么?据我初步查实,它可能是葛缕子。尝起来的味道像小茴香(cumin),在香料市场的交易中,葛缕子也被称作“外国小茴香”,产地遍布世界各地:北非、地中海沿岸国家、中东欧洲、北美都包括在内。若以消耗量来说,荷兰与德国名列前茅。与香菜子一样,所谓的香料葛缕子指的也是种子部分,其翠绿的叶子有时可当做香草食用;至于葛缕子的茎也是可以吃的,乍看与防风草(parsnip)并无二致。

还有,就是岐山的地软,学名地耳,是一种营养价值很丰富的野生美味。它含蛋白质、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蓝藻素及钙、磷、铁等各种营养成分。尤其含钙特多,每克含钙多毫克,在蔬莱中极为少见;含蛋白质高于黄豆卜碳水化合物高于许多蔬菜,提供的热量也相当可观,1个成年人1天需热量多卡,吃1公斤鲜地耳即可满足需要。此外,还含有肝糖等成分。在营养价值方面,它同木耳、发菜不相上下,比木耳甚至更强一些。主治聪耳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充沛,抗衰老益气。小时候特爱吃,臊子面调汤时放一点很不错的。

……

周公庙、诸葛亮庙

周公庙,为纪念周公旦而修建的专祠,现在开发得不错。诸葛亮庙,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今宝鸡市境内),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诸葛亮庙,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五丈原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一千七百多年来,文人墨客千古;善男信妇,焚香追思,祈求佑护。只是,渭河北岸的司马懿“点将台”,这儿是三国时的古战场,一直以来不开也不发,令人有点遗憾。蔡家坡三刀岭村的塬顶上有一个很高的大土台子,与蜀国丞相诸葛亮当年驻兵的五丈原隔河相望,相传是魏国大都督司马懿的点将台,当地人叫做司马台。相传当年司马懿败仗之后在司马台的大石岭上连砍三刀故取其名三刀岭。高中时在蔡家坡中学上学,学余时曾去过“点将台”,上面寸草不生,据说是蒸熟的黄土夯筑而成。现在,上面只剩下飞机指航灯而已。还有,罗局镇,是扶眉战役的战场。小时候,去扶风走亲戚,路过罗局镇,城墙上的炮眼清晰可见。后来,当地人取土“垫后院”,现在已完全消失。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不错的。

……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ys/6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