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导演支教老师编程达人helli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无论话剧还是编程,都是人的一种表达,每个人都会因为表达而与别人不同。

————李泽

个人简介

李泽,级软件工程研究生,本科期间任海鸥剧社社长,自编自导的多部舞台剧在“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青岛市大学生戏剧节屡获佳绩,唯一学生代表担任90周年校庆晚会导演组导演。同时,他也主演了年本科生毕业典礼视频《为梦远行》,编写并导演校年本科生毕业典礼视频《我的海》,还负责学校原创歌曲《爱如海大》,《十年有你》,《小城里》的MV制作。其导演的毕业大戏《红楼梦靥》将于周六在大活上演。

《梦靥如故》—原创话剧《红楼梦靥》主题曲

词:陈子龙曲:刘世杰

舞台光影,戏剧荣膺

上大学以前,李泽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戏剧结缘。

在入学教育的视频里,他看到了校园剧社的表演,生动形象的演出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萌生了加入剧社的想法。加入社团后开始的戏剧之路走得相对平顺,他尝试着多样的戏剧风格,争取演了许多角色,并在大学的第一年就执导《思凡》,这虽然是一个小的尝试,但让剧社里的人看到了他的能力,给予了他更多机会。

机遇总是和挑战并存,海鸥剧社成立80周年的纪念大戏《晓梦西厢》成为了李泽的下一个任务。“你的能力被看见,你就会被推高,但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并没有那么多的经验与阅历去执导这样一部戏。”李泽坦言。

一部戏中糅合了多样的戏剧风格,人员庞杂,如何协调和统筹成为了难题;面临着大家的指责和褒奖,如何在不同信息反馈里寻求最佳方案,做好这份工作?李泽第一次感到了些许迷茫。

“现在反思起来,我其实并不适合成为这部戏的导演。也许我当时一些硬件的能力到了,但事实上,成为一个真正的导演需要更多的打磨和成长。他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舞美,讲戏,他还要知道怎样团结起来这一大帮子人,怎样在每一部戏里放进自己的思考。”

这部戏有惊无险地导完了,他受到过好的评价,但也面临指责。李泽重新审视起了自己的戏剧历程。他不再导戏,而是以演员的身份去感受更多的戏剧风格,默默地去体会话剧带给他的力量,反思他这一段起伏的路程。

《白蛇》讲述了妖欲成人的挣扎与困顿,李泽改编了原剧本,在里面加上了许多具有个人色彩的台词,将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样子”之后的满足与失落描摹得淋漓尽致。“《白蛇》就像是我对之前自己戏剧生涯的考量与思索,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等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到达了我希冀的那个位置,我还是我吗?”他表达着属于他的通透,也不避讳陈述他的迷茫。

“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青岛市大学生戏剧节,《白蛇》斩获了大大小小的奖项,成为了李泽话剧的又一代表作品。舞台带给了李泽荣誉,同时也带给他思考。在这一段戏剧之路中,他一直求新求变,不断给自己定位,也不断推翻自己的框架,突破话剧,他又执导了视频作品,编排《爱如海大》的MV,制作多届毕业晚会的学生导演,李泽“导演”的角色在被拓宽,心与眼界亦是如此。

舞台带给了李泽机遇与荣光,但更多的,戏剧是他表达自己的形式与窗口,舞台上演的不仅是角色生活的波澜,更是李泽的人生解读与态度。他享受着这样的过程,并始终没有忘记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路,那些坎坷与光芒是他人生的瞬间,也许是下一部作品里的底色与细节。

三尺讲台,打开心锁

“我的话剧,我的表演,往往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将个人的体会放进话剧,是李泽惯有的特色。个人的经历成为了他话剧创作的原料,为他的话剧带来更多的共鸣与触动。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他成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远赴云南巍山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这一段旅程让“李导”成为了“李老师”,洗尽铅华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绽放自己的力量。

“他们其实不缺物质上的东西。”回忆这一段支教历程,李泽感触颇深,“吃穿用度,社会上给的补助已经很多了,孩子们最缺的是精神上的东西。他们的父辈没有想要让他们多读书,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历程都会停在13岁,然后他们会成为家庭主妇,或者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你得去告诉他们人生不仅就在大山里,外面的天地有多广阔。”

李泽与孩子们

十四个班,全级将近多名学生,李泽成为了这一批孩子的计算机课程老师。“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在每一堂课上,李泽都会询问一遍这个问题,他向大山里的孩子用一节节课讲外面的世界,讲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告诉他们日新月异的世界里,他们幻想的流水线上安稳的生活,早就不再适用了。“我本来以为我每个班一遍遍讲,我会觉得枯燥。但我发现当我说这些的时候,台下人的反应都是新鲜的,我能在孩子们的眼里看到改变封闭和想要冲出去的火苗。”

除了做老师,他与他们支教团队还在服务学校建立了“文海书角”,打理“南诏?梦”基金,利用众筹发起了“以海洋之名,为生活在山里的孩子筹一杯温纯之水”的活动,募集了两万多元善款,5台三级过滤净水机,解决了当地4所学校上千名孩子的饮用水问题。

李泽支教

一年的支教结束以后,李泽还一直保持着与孩子们的联系,他的QQ里还常常会收到这个年龄不同的困扰与忧愁,这些孩子在他离开之后若遇到了新的问题,仍会想起这个只待过一年的“李老师”。

“曾经有个男孩,性格比较叛逆,跟家长和老师都闹翻了,结果有一次他问我:老师,你觉得我还能变好吗?”李泽已经忘记那时对他的回答了,但他告诉笔者,那个曾经在校园里大打出手的顽皮小子,现在成为了警校的一名学生。

与导演不同,曾经他在舞台上表达自己,收获台下的共鸣与掌声,但站上讲台,他担负起了新的责任,他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office软件的简单使用,更多的,他为这些孩子打开了一种新的人生可能。

这不是共鸣,而是用一份为人师的期盼与传达,感受台下每一颗年轻心脏的对未来的憧憬与跳动。

红楼梦靥,青春求索

支教归来,读研,他也重新拾起了自己的话剧工作。他回想起自己的初心,想到八年前刚刚接触戏剧时,一直盘旋在脑子里的一个想法,李泽决定做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红楼这个想法在我刚刚开始接触戏剧时就有了,而我今年要毕业了,这也许不是一个受众面很广的作品,但我想要去做,想要给自己一个回答。”

没有定位、没有过于理性的编排、甚至没有大纲,“红楼”不属于任何一种大众熟悉的叙事模式,这样的剧本让观众和拿到剧本的演员都充满距离感,觉得晦涩而难懂。但这样的叙述自由让李泽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每一个角色仿佛是专为一个演员而写,在一遍一遍的编排里,每个人都在离这个故事更近一点。

将红楼梦作为大故事的背景,李泽有属于他自己的考虑“原著里,我最喜欢的是生命个体被命运推搡着前行,是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悲悯怜惜。”渺小的个体也有被看到的必要,他们成为时代的缩影,那些琐碎而平凡的片段,织成人生与命运的绸缎,微小的起伏与波澜形成纹理,仿佛容纳得下河流与山川。

“晓梦是梦想和现实的撞击;“白蛇”是梦醒后得而无果,我想给自己一个答案,所以有了《红楼梦靥》。”他在生活中汲取,将重新将那些体会与磨砺融进自己的作品。从无名小卒到大家认可的“李导”,这一路他走得不尽平坦,但足够快乐。话剧成为了李泽表达自己的一个出口,舞台上的戏梦人生像是水泊,李泽用那些角色的爱恨倒映着生活的瞬间,他则像自由的飞鸟,不断求索翱翔的意义,并把自己的思考在戏中表达。

直到看着那一汪清澈里自己的影子,他也渐渐明白他遇见的风云便是意义,不在于最后所求的结果,而是充斥于与天比肩的过程。

“无论话剧还是编程,都是人的一种表达,每个人都会因为表达而与别人不同。”

他是一个学习软件工程的学生,他也是李导,是李老师,多重的身份给予了他不同的维度去观察和理解这样的世界。屏幕前敲击代码,戏剧里颦笑蹙眉,讲台上授业解惑这些都是他表达自己的符号。他在这中间不断塑造自己,也传达着他的理解与思考,他身上兼具着文人气质和理性思维,他也许被不同的人定义,但他一定也在一直在定义着自己。

他是李泽,不必加上称号与头衔,如果需要形容,他是一个表达者。

三个字的背后是他的话剧,他的经历,他沉淀的思考,自有千钧力量。

文/谭心莹

图片/梅玉珊苏家琛

编辑/韦彦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ys/7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