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通宝的特殊,在于其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汉人皇帝悲惨的执政历程。永历皇帝从继位起就东躲西藏,一路奔逃。被人出卖,或许他死的那一刻才算真正安定下来。,在我看来就是永远在历险。
详解:永历通宝
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三藩纪事本末》有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
小平钱径2.5-2.7厘米,重4-4.8克,折二钱3厘米,折五钱3.2厘米,折十径3.5-4.5厘米,重10-26克,轻重大小悬殊较大,除光背者,小平钱背文,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尚有记局,记值等,折五背文五厘,折十背文壹分。
永历通宝面纹的文字差异就有数种:有所谓“二水永历”(“永”字写成上“二”下“水”)者;“三角通”(“通”字上的横折点写成一倒三角形)者;“双禾一目”(繁体“历”字内写成上为双“禾”字,下为一“目”字,而正确写法应为上“林”下“日”)者,还有“双禾一日”等。
作为乱世的产物,永历通宝是南明政府的铸币铸行量大,铸行时间最长的钱币。它甚至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
这种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不再拘泥于皇室的规制;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
时局戡乱下的粗犷
想想看也是,乱世之中,这钱有的铸就不错了,南明政权尚且如丧家之犬,永历皇帝哪还有功夫去深究造币工艺的精湛与否呢?翻开中国历史画卷,哪个“小朝廷”的货币不是如此呢?
▼留头不留发
字体的粗陋,反映出特殊条件下南明王朝对铸币工艺的不再追求。曾经宝泉局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满清军队的围追堵截下荡然无存。为了维持庞大的开销,进而有机会“挥师北上”,永历皇帝不得不在仅有的条件下近乎疯狂的超支发行货币。
由于永历皇帝不断向南逃跑,所以铸钱也是随行随铸,场地,用材、风格、薄厚等差别很大,文字书写风格也大不相同。所以收藏者要留意分辨其不同。
国家统一,政权稳固,货币的制式就更加严谨,反之,则如一样难成一定之规。这种乱世之下风格甚至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通宝”、“昭武通宝”及其孙吴世藩的“洪化通宝”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永历,永远在历险的皇帝
历史课本粗率的告诉我们,年崇祯帝的自杀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结束。但事实上仍有一部分残余的明室后裔难逃,建立临时政权,发行货币,试图北归。永历皇帝---朱由榔就是其中最后一任政权的“统治者”。
说是永远历险的皇帝,绝不是戏谑式的调侃,而是对永历皇帝朱由榔悲惨帝王生涯的总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汉族皇帝,朱由榔仅仅活了40岁。
作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的侄子,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本有机会一辈子锦衣玉食,过着太平逍遥的日子。可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崇祯帝的励精图治,并未挽救明王朝的衰败,满人与流民的夹击,更有连年灾荒与肆虐的瘟疫雪上加霜。年,随着崇祯帝的自缢大明王朝的统治告一段落。侥幸逃走的朱由榔,与一众有心复国的大臣开始了逃难生涯。
在弘光、隆武二帝相继被捕杀害后,匡扶社稷的重任全部都落在了朱由榔的身上。这一称号并未带给他更多的好运,流窜于两广及云南等地的他既要时刻防备清廷的追捕,更要提防身边权臣和军阀的出卖。
作为帝王,本该高高在上的他被身边的众人所摆布。原本想匡扶大明,却无奈身边尽是些贪生怕死之徒,见利忘义之辈。吃不好,住不好,睡不好,此时皇帝反倒不如一介布衣。
▼永历皇帝所造佛塔,乞求上天的帮忙。
刘承胤、朱治涧、陈邦傅、王得仁、何腾蛟,孙可望,无数人被寄予厚望,又不断让他失望。皇帝身份这个烫手山芋早想丢出去,却碍于身份的特殊,不得不战战兢兢苟且偷生。好容易逃到缅甸,偏偏赶上政变,罢了罢了,大势已去引颈待戮也好。
年1月22日,逃亡十余年的永历帝见到了昔日的明朝大将吴三桂。这是一次历史上非常尴尬的会面。彼时的朝廷栋梁,今天的催命阎王,吴三桂对永历帝最后的一跪,是心虚更是惭愧。
■■■■■同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看到这枚朴拙的,我就试图想象当年永历帝流亡路上的波折与狼狈。无情最是帝王家,一个不该称帝的人,偏偏被拥立为皇帝,成为众矢之的。对朱由榔而言这是残酷的,对当时的百姓而言更是如此。王朝兴替之下,谁又是幸运的?背后的惨烈,远比钱币本身要残酷的多。
古币说历史,趣味品文化
闻道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