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什么药 http://m.39.net/pf/a_6162073.html
又送走了一个读书节,在这个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年代,我还是要重复说一句——“人生唯有读书好”。譬如说我自己吧,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和一日三餐一样重要的习惯,我和大家分享一些读书的经历和体会。
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童年的时候书本奇缺,使我对读书有了强烈的愿望。而一个人的经历也会深深地影响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闭塞的农村,我对阅读的兴趣是从听评书开始的。没上学时跑到别人家炕上听村里几位老人说书,说的是万古千年的事情,我喜欢上了孙悟空、赵云、薛仁贵等故事里的人物,他们就像我身边的朋友那样熟悉而亲切。其实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古典文学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书听书在农村已经流传久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乡人的兴趣和三观,折射出乡村追求真善美的道德观。当年陆游乘着小舟闲游近处的村庄,上岸后看到了小村的古柳下说书和听书的场景:“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我每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入迷地听书的情景,现在想来说书的那几个大爷其实知道的评书并不那么渊博,而且用方言把许多情节修改或演绎了,但评书里主人公们的善恶忠奸深深地左右着我的情绪。
那个时候在偏僻而又贫穷的塞外农村,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除了亲近大自然或者贴近土地上的各种天然的游戏,就是挤在大人堆里听评书,再有就是一年难得看上几天大戏。其实上小学的时候,我还对古典文学和历史知识一无所知。记得是刚上小学一年级,我们几个男同学围着看一本小人书叫《投降派宋江》,看着那些穿袍子和靴子的人物,我们有点着急,因为从小看《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电影,看小人书时一定要分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但一下子看到穿戴复杂的古人就懵了,直到后来看了戏才慢慢弄清楚了这些穿靴戴帽的人是怎么回事。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月大戏是四旧,是禁止演出的。大约在我十岁的时候解禁让唱大戏了,那年村里唱的大戏名叫《十五贯》,我当时看不大明白,只记住丑角娄阿鼠是个杀人犯。之后村里庆丰收唱大戏的时候多起来,经常唱的剧目有《打金枝》《金水桥》《铡美案》等,这些经典剧目都有惩恶扬善的讽劝意义,老人们聚在一起或说陈世美忘恩负义,或说包公刚正不阿,或说郭子仪大义灭亲。而我逐渐弄明白了这大戏就是舞台艺术化了的评书,我喜欢舞台上那铿锵的锣鼓,喜欢那耀眼的旗幡,喜欢那华丽的穿戴。
那时幼小的我还不知道,在听评书和看大戏的潜移默化中我喜欢上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此后一直与经典相伴的阅读习惯受益良多。大约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村里好多人家有了收音机,我才逐渐听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评书,听了评书之后我知道了忠义千秋杨家将的故事,知道了精忠报国岳家将的故事。看戏也一样,从看晋剧到看京剧,国粹艺术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听书看戏越多,使我越发想知道更多历史人物和故事,我就想着多识字读书,可以知道历史深处的好多事情,还可以知道团结村外的好多事情。
像我们那样偏僻的农村很难找到可读的书本,我的父母亲几代都是农民,家里也没有祖上传下来的书籍。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很穷,村里也很闭塞,除了课本我根本看不到什么课外书。早先看过电影《大闹天宫》,后来听的第一部评书是《西游记》,这部评书忘了是谁讲的,说书者基本是按原著来讲,和其他爱打闹的男孩子一样,我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孙悟空迷。读初中的时候在乡里的供销社看到了《西游记》和《水浒传》,我缠着母亲要买书钱,如获至宝般把这两本书“请”回了家,睡着时都放在枕头边。
那个时候读原著还是有些吃力,但我还是用心地去一点一点地啃。在读《西游记》时我连文中那些枯燥的诗词也没有放过,我喜欢第一回那首诗:“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我喜欢三十六回里那首药名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这些诗句在当时我就反复背诵了。在“四圣试禅心”那一回时,看到四圣点化的小院里有“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的大红纸的春联,觉得太有意境了,每年春节给自家院子写上这副春联贴好。看《水浒传》也是一样,吃力地啃就会啃出滋味来,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不知多少遍了,看到切熟牛肉时直咽口水。
就像肠胃对小时候吃过的饭菜有记忆一样,小时候读过的书也像家乡菜肴一样让人终生难忘。到现在《西游记》我大概读了十遍左右,上大学后我从天津古籍书店买了一套繁体竖排的《新说西游记图像》,中国书店出版的上中下三本,影印绘画绣像挺好,仿佛把人带入了云遮雾罩的神仙世界,我把这套书读了两遍。之后我陆续购买了七八个版本的《西游记》,像中华书局的线装名家点评四大名著,每次品茗捧读都是一种享受。《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也购买了好多版本,有空便重温那些令人难忘的章节或词句,经典的美需要反复去品味和欣赏。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四大名著大字版后,我购买了一套,老眼昏花之后读起来很舒服。
当年听书看戏的爱好还养成我的另一阅读或购书习惯,就是购买整理的评书作品和连环画。当年听《杨家将》《大隋唐》《岳家将》到痴迷处,我就想着能看到这些评书。结果我在书店里购买到了和收音机里所播评书不同的《杨家府演义》,还有褚人获的《隋唐演义》,还有钱彩的《说岳全传》,这些作品开阔了我的眼界,知道一个人或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笔下会有不同的故事和情节,但荒淫的隋炀帝形象不会改变,精忠岳飞的气节不会改变,不同的只是故事的细节和旁支。
当然我也购买到了不少整理出来的说书名家的评书,当年近乎废寝忘食地看这些书,其实这也使自己触摸到了历史的轮廓,为我后来喜欢阅读历史积攒下了兴趣。我购买了一套根据刘兰芳演播整理的评书《杨家将》,这套书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一次竟看了一个通宵;陈荫荣演播的小说《大隋唐》又叫《兴唐传》,据此整理出《闹花灯》《南阳关》《瓦岗寨》《四平山》《锁五龙》等十部书,我当时在好几个乡镇的供销社里几乎把这十本书集齐。至今记忆犹新,我把《薛刚反唐》《少西唐演义》《呼杨合兵》等评书几乎搜罗齐备,这些书籍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了无穷的欢乐,也使我对那些刀光剑影的历史时刻既好奇又羡慕。遗憾的是这些评书好多被人借走不还零落丢失,去年我又把《杨家将》等新版的评书购买回来,想重温听书看戏时那一份美好。
听书看戏时免不了接触鬼怪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我的心灵里注入了对玄怪小说的浓厚兴趣。小的时候我听父亲给讲过一个纪晓堂捉鬼的故事,已经记不起故事的细节了,但一直记着父亲讲故事的情景。上大学后开始我喜欢上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里的神鬼世界使人痴迷,我通读了五六遍,其中的《聂小倩》《婴宁》《香玉》《小谢》等名篇反复赏读。《聊斋志异》是纯粹的文言小说,读起来要比《三国演义》等名著还要费劲,我最早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后来又购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可以了解书中大量典故的意思。之后,我搜罗到了四五个线装版本的《聊斋志异》,人到中年后我把阅读兴趣延伸到了六朝、唐宋及明清的志怪小说,《太平广记》翻了好几遍,有些故事不时浮想于脑海之中。
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以后便会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从上大学开始我就形成了购买和阅读经典的习惯。近几年来我改变年轻时曾轻视国外名著的习惯,认真阅读那些经典流传的作品,像《约翰·克利斯朵夫》我读了好几遍,这部像大型交响乐或史诗一般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我,这部作品真的像江声浩荡一样蕴藏着无限生机,傅雷那精彩的译笔让我感到了一种美的震撼。这部激荡着生命活力的作品给人以百折不挠的力量,那些关于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身在其中的感觉。通过认真阅读和欣赏这些名著,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感觉应该是相同的,在海量的图书之中,你一定要从经典里汲取营养和力量。
假设那个时候也像今天一样有手机和各种电子玩具,我还会对听评书看大戏感兴趣吗?我还能把读书选择为自己的爱好吗?我会不会沉迷于电子游戏?我会不会被那些胡编乱造的动画片吸引?我会不会向大人抢手机来玩?生在今天的孩子们面临的诱惑太多了,面临的陷阱也太多了,这些诱惑和陷阱都是那些利欲熏心的逐利者给他们精心布设下的。
感谢那个物质匮乏爱好简单的年代,养成了我阅读和喜欢经典的爱好。这样的爱好使我们一生都在汲取不竭的营养,汲取向上的力量,汲取人生的智慧,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养成爱好读书和读好书的习惯。(完)
殷耀国学苹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