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味药的操守

一次,我到药铺里取药。大夫将一种药倒进铁窝里叫我捣碎,我说这是什么药,为什么要捣碎呢?

他说这叫五味子,因一药含五种味道而得名,捣碎是让药的成分在煎的过程中有效析出。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五味子,也因其药名的别致,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它的药性。

五味子,是一种木兰科植物的果实。

宋朝名医苏颂说过:“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中医认为,凡中草药皆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味不同,则作用不同。这是因为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古人据此将中草药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医的五味理论,即辛味能发散,酸味能收敛,甘味能和缓滋补,苦味能泻火清热,咸味能软坚润下。因此,五味之味,既有药味之味,又含药用之味,并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

《黄帝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尚书·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具体为:酸入肝,肝属木;苦入心,心属火;甘入脾,脾属土;辛入肺,肺属金;咸入肾,肾属水。故有“五味适度护五脏,五味偏嗜伤五脏”之说。

别小看五味子这一种药,就含有五种药味之功效,正因为它是一种五味俱全、五行相生的果实,正好能对人体五脏发挥平衡作用,很早就被《神农本草经》列为药之上品。

中国古人不但将目光放之四野,将生长于自然的药草用于人的药补食疗,同时也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自然之体,是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五行相生相克的和谐整体,是天地之气蓄养的自然机体。以五味调五脏、以草本固人本、以人之内心小世界适应自然大宇宙,方可得养生大道。

药草有五味,生活也有五味。一药叫五味子,人之一生也要经历五味,五味生活同样可以调节人之五行,涵养人生,成就大我。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前四句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诗中的王不留行,是一味中药,一个奇怪的中药名,实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热、果皮尚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除华南外,全国各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之症状。

《本草纲目》中说:“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这种说法反映了其名字与药性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命名规则。

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其放荡不羁的豪放性情有如王不留行药物一样,性走而不住,少年远游,吟诗作赋,寄情于山水之中。

他同时代的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酒后的李白,而不是饮前的李白;是文学形象中的李白,而非现实中的李白。在千百种中草药中只有一种药叫王不留行,那么,在芸芸众生中敢不从王命的人又有几位呢?

车前子,也叫车前草,在家乡的田埂、路畔随处可见,一种寂寞开无主的野草。

小时候,我们把刚从地面上探出头、分出几个小叶片的嫩车前草当做野菜吃。车前草开花之后,长长的花秆上浑身会挂满籽实,我们称其为车串籽。

父亲就把成熟的籽用手捋下来,贮备起来。因为父亲给生产队饲养牲口,他知道车前籽可以消肿利尿。不过遇到牲口草结之症,父亲多用与车前子同生于道旁的辣辣籽与麻子油一道灌牲口,很是见效。

车前草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据说与西汉名将霍去病有关。

相传,霍去病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六月,暑热蒸人,兵营中粮草将尽,水源不足,将士们纷纷病倒,许多人出现尿赤、尿痛、面部浮肿现象。面对这一困境,霍去病焦急万分。正在万难之际,将军的马夫忽然发现所有的战马都安然无恙,他将观察到的这一情况报告给霍将军。原来,这些战马是由于吃了长在战车前面的一种野草。霍将军立即命令将士们用这种野草煎汤喝。说也奇怪,将士们喝了这种野草汤以后,疾病皆奇迹般地痊愈了。士兵们又英勇奋战,打击匈奴,并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霍将军大喜,遂将这种生长在停放战车面前的有功之草取名为车前草。从此,车前草治病救人的美名传扬开了。

经过历代名医发掘试验,车前草即成为一味治疗多种疾病的常见中草药。车前子是一味治病的草药,车前子又是一位写诗的诗人,他的真名叫顾盼。上初二时,他想给自己起个笔名。家里有药典,翻开以后闭着眼睛随便一指,车前子,就是它了。从此,他用车前子的笔名写诗,一门心思想成为李贺或拜伦。至今,这位苏州人仍然在北京的某个胡同岁月里,觅着江南的水墨诗情。

你知道药草中有一种叫没药的药吗?明明是一味行气活血、疗伤止痛、消肿止血的药,却起了一个怪怪的名字。一旦我们知道这个名字的意义,不但见怪不怪,甚至为古人的命名啧啧赞叹。

宋代《诸蕃志》中记载:“没药出大食、麻啰抹国。其树高大,如中国之松,皮厚一二寸,采时先据树下为坎,用斧伐其皮,脂溢于坎中,旬余方取之。”没药之名始于宋代,据其文献记载,没药主要是由阿拉伯人输入到中国的。

既然是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没药就是根据阿拉伯语murr的音译而来。古人为什么要选择没药的音译呢?因为没的字义是隐藏、消失在水中或土里而见不到的意思。没药的炮制是“用斧伐其皮,脂溢于坎中,旬余方取之”,即让树脂滴入土中,是一种看不见的药,故为没药。

中药中还有一种药叫乳香,它与没药同属橄榄科树种的树脂,挂于树干的称乳香,滴下埋于土里的就叫没药,伤科医生将这两种药同时运用治疗伤痛。

乳香与没药就像一位母亲的两个孩子,虽然一个在高处,一个在低处;一个在外边,一个在家乡;一个的名字响亮,一个的名字默默无闻,但它们形貌相似,难分伯仲,都干着治病救人的事,它们永远是亲兄热弟,有时会走到一起共同解除病人的疾苦。

厚朴,一个乡土味浓浓的词语,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乡村,想起故乡,想起坐在村前大柳树下的憨态可掬的乡亲,他们厚道的待客方式和朴实的笑容,成了世间开出的最美好的人性花朵!

厚朴,一位我熟识的朋友,由于早年在一起当过教师;后来,我调到另一个乡镇,听说他也去了外地。他最近几年回到老家,做了一些助人为乐的光彩事业,曾获得全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前些天,他背着一架电子琴,手里拿着自己谱写的一首曲子找到我,想在学校里现场弹唱,以此传递正能量,播撒爱心的种子。这种憨厚朴诚的想法,恰恰和他的名字一样,期望把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传扬下去,让自己感觉到充实和快乐。

其实,厚朴是一味中药,因其质朴皮厚而得名。厚朴,砍厚朴树剥取干皮和枝皮,对不进行更新的可挖根剥皮,然后进行精细加工。厚朴味辛、性温,具有行气化湿、温中止痛、降逆平喘的功效。

厚朴既是药名,又是对其药操行的一种评价。厚,淳厚;朴,质朴。淳厚与质朴是中国人一向赞美的品德,把这样一个美好的词语巧妙地用在了一味药草上,不仅是对厚朴药用的一种形象说明,更是古人托物言志对行医人自身修养的推崇与期待。

END

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国中药杂志







































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xg/22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