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官职的8个冷知识,不意外砍老王

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卫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除了紧张,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当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网络版本步辇图

01

若是在古代,

你“骂”某人为鸟官,

对方不但不怪罪你,

说不定还能给你一个吻。

在古代,

“鸟官”一词并非贬义,

也不是骂人的话,

早在远古时期,

因为图腾崇拜的原因,

很多官名都是以部落图腾的标志命名的,

以龙为图腾就叫龙官,

以鸟为图腾就叫鸟官。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伏羲氏时,掌管百官的官员叫“龙师”,就源于龙图腾。

后来又有青龙官、赤龙官、黄龙官等等,

明代锦衣卫指挥使的官号就叫“青龙”。

“青龙”不但是锦衣卫的老大,

其武器也是大内最厉害的。

一个宝盒,

里面藏着十四柄精钢宝刀,其中八柄作为审问之用,

另外五柄专门用来杀人,

一杀违旨抗命,

二杀干政弄权,

三杀贪赃枉法,

四杀通敌叛国,

五杀同袍相残,

最后一柄也是用来杀人,只不过是执行任务失败后自杀用的。

《魏书》记载,北魏时期,

道武帝拓跋珪仿照古法,大封“鸟官”,

其中一个官名叫“凫鸭”,

是各机关供差遣或者传递文书的人,

也就是专门跑腿打杂的小公务员。

为何叫他们“凫鸭”呢?

凫鸭者,野鸭也,既能飞又能凫水,而且速度都很快,用“凫鸭”作为这种公务员的官名,再贴切不过了。

仍据《魏书》,负责检查、巡视工作的“伺察者”叫“白鹭”。

白鹭“延颈远望”,眼睛厉害,望得也远,是这些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叫他们“白鹭”。

值得说明的是,

北魏初期有两套并行的行政体系,

也就是内朝和外朝,

并非所有官员都用鸟命名,

用鸟命名仅限于内朝官员。

02

除了龙官和鸟官,后来又出现了用一年四季封官的现象,

比如尧舜时期的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以及以天地命名的天官、地官。

据《周礼》,“廷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

后世还有称吏部官员为天官的,源于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为天官,吏部尚书叫“吏部天官”,还有把刑部尚书称为天官的。

03

如今的保姆虽然不至于社会底层,

基肯定不如公务员。

但在商朝,

如果你是个保姆,那么祝贺你,

你已经爬到了“官儿链”的高端,甚至顶端。

商朝时期,“保姆”是很高很高的高官——当时国王手下的最高官员,是“尹”和“保”,又叫“相”。

“保”即“保姆”,

“姆”的意思是“女师”,

最初为贵族家庭的保育人员,

带孩子的。

尤其是能够成为王的保姆的人,绝对不是一般人,非王的心腹莫属,这种心腹,往往能“混”为匡辅大臣。

04

官僚官僚,官即是僚,僚即是官。

“官僚”这个词,也源于商朝。

实际上,

“官”和“僚”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字,

为何扯到一起了呢?

“僚”是“寮”的通假字。

据《说文解字》,

“寮”(燎)的意思是“烧柴祭天”,

被引申为政府部门的名称,

是因为政府部门在昏暗的屋里开会时,

需要烧柴来照明——那时既无蜡烛更无电灯,

唯一的照明方式就是烧柴。

“寮”通“僚”,

“群官为僚”,

“官僚”就是这样来的。

商朝时期,

政府机构分为两大系统,

一个是掌国事的“卿事寮”,

一个是掌神职的“太史寮”。

05

皇帝和丞相,

哪个权力大?

这还用问吗,

当然是皇帝权力大啦,

老子天下第一嘛。

但在西汉初,

恐怕不是这么回事。

众所周知,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是秦始皇建立的,

但皇帝纵有三头六臂,

也无法包揽一切,

他便建了一套政府班子替他分担繁重的工作,

主要由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组成,

设丞相为文官系统首领,

太尉为武官系统首领。

汉朝基本承袭了这一套,

丞相的地位最高,

权力最大,

而丞相府是国家的领导机关和决策机关,

议政时皇帝也得去丞相府,

而不是丞相去皇帝那里。

感觉丞相是“主人”,

皇帝是“客人”,

既然这样,那就“客随主便”啰。

更牛的是,

丞相府不但是国家行政管理中心,

相府所有工作人员的任命,

都是丞相说了算,

哪怕他安插的全是自己的亲信,

皇帝也无可奈何,

丞相的意见和决策,皇帝也得乖乖地听。

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丞相府的官员班子成员,

只听命于丞相,在丞相府里,

皇帝的话都不好使。

如果他想,

丞相完全可以把皇帝架空。

06

如果你身处汉武帝时代,

想当官可以,

但最好别去当尚书,

除非万不得已,

仅仅为了挣口饭吃。

汉武帝初期,

尚书可不是什么大官,

是管文案的,

具体负责为皇帝拆文献的封泥。

就像现在,

你收到一封信,要把它拆开来读,

尚书便是那个专门替你拆信封的。

那时候的文献,

可不像现在是写在纸上,

而是刻写在竹片上的,

刻写好后用绳子系紧,

然后用泥封住绳结,

并在泥上盖印,这叫“封泥”,

目的是防止竹片被人打开。

但到了皇帝这里必须打开,

皇帝老儿当然不屑于亲手去拆封泥,

便设了一个“尚书”的官职,

替皇帝干这活。

当时叫“尚”的官,

除了尚书还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

顾名思义,

都是些管吃管穿管铺床叠被的,

身份和地位都很卑贱。

不知道机构臃肿的现象,

是不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后来,尚书成了皇帝的心腹,

身份和地位才有所改变,

尤其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觉得丞相的权力太大了,

非剥夺一部分不可,

以便强化皇权,

便搞了一个尚书台,

让高官担任尚书,

尚书便变成了行政官员,

而且权力很大。

07

后来人们还认为,

“宰相”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二把手,

但至少在唐朝,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众所周知,

唐朝的宰相之多,

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她在位十多年,

先后任命了七十多个宰相。

好像有点风水轮流转的味道,

其实不然。

因为唐朝的宰相,

常设的很少,

大多是临时性的——皇帝临时委派一个人担任具体职务,

负责某方面的工作,

那个人便是宰相。

所以在唐朝,

担任过宰相的数也数不清,

尤其是中期以后,

这种临时宰相更多,

而且越来越多,

甚至到了有时候宰相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大群的地步。

08

虽然自古就有“使职差遣”的现象,

但唐代为盛。

所谓“使职差遣”,

是指临时派遣某个官员离开原来的职守去执行各种使命,

通常是一些紧急复杂的使命,

而且被临时派遣后不再理本司日常事务。

比如你的本职是公安局长,

临时派你去检察院做事,

那么公安局的日常事务你就不要管了。

唐代有很多这样的使职,

比如礼仪使、南选使、吊祭使等,

这种临时性使职,

可以由任何机构的官员担任,

事情办完后向中央复命。

安史之乱后,

这种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比如我们熟悉的节度使、采访使、观察使、黜陟使、安抚使、转运使、盐铁使、租庸使等等,

多达几十种,都是差遣官,

大多由宰相和其他高级官员兼任,

这种使官一来,

意味着原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被剥夺。

“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官曹虚设,俸禄枉请”的局面,就是这种制度的反映。

一些重要的使职也逐渐形成了固定化和普遍化的倾向,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节度使和采访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宦官系统的枢密使,

也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枢密使是负责统帅全国军政的高官,

本与宦官屁相干没有,

始作俑者是唐代宗。

唐代宗于永泰年间置枢密使,

“以宦官为之”,

于是,

这种阉货就一跃而为了掌管“接受朝臣以及四方表奏并宣达帝命,

参赞军机”的高级官员,

权力极大,

开了唐代宦官干预朝政,

甚至操纵君主废立的先河。

唐昭宗时,

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权力更大,

到了“直接指挥公事、

侵夺宰相权力”的地步,

唐昭宗忍无可忍,

借朱温之力“尽杀宦官”,

并改用士人为枢密使。

朱温称帝后,

不但把名称改为崇政使,

这个职位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担任的,

非他的亲信大臣莫属。

后唐建立后,

枢密使的名称才得以恢复。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end

长按下图







































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xg/2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