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奴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候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
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功效:
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醒脾开胃。
王不留行
北方有一段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王不留行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行不过是一种草的种子,怎么起了这么个怪名字呢?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药王邳彤发现的,经实验,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但是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邳彤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这里的事。
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姓还不把饭菜送来,不由心中火起,便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炊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功效: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吴茱萸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千古绝唱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还反映了古代重阳插吴茱萸这一民间习俗。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茱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
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萸。
功效:
温中止痛,理气止呕。
薏仁
有一味中药材叫“薏苡仁”,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
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为“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功效:
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辛夷
很早以前,一位姓秦的举人得了一种怪病,鼻孔常年流鼻涕,闻不到香臭,鼻发出一种臭味,他不堪忍受,产生自杀的念头。他爬上当地的一座高山,准备寻短见。一位打柴的樵夫看到:“这么早就到山上来了?”秦举人无奈,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他。樵夫劝他外出求医,或许会有希望。秦举人按樵夫的话,启程到外地求医治病。
一天,他到了南方彝族人居住的地方。彝家医生说,这种病好治。于是到山上采回一种像毛笔头形状带茸毛的花苞,煎汤给他服了半个多月。结果鼻子不再流脓,头脑变得轻松,香臭味也闻到了。秦举人病愈后,对彝家医生感激不尽,还带回这种树的种子种在自家院里,以纪念彝胞治病之情。至于此花叫什么名子,当时忘了问彝家医生,觉得这是多亏樵夫当初指点,自己会意就叫“心意花”吧。天长日久,就成了后世的“辛夷花”了。辛夷,又叫木笔花、迎春花、玉堂春,此花是入唐诗的:“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功效:
发散风寒,通鼻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创意:大学生记者站采编组
排版:范袁林陈澄李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