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雨言老师: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山东张庆祥教授,研究方向为慢性病的中医药干预。热爱传统文化,是经典中医的践行者。
耳廓的结构:
耳廓上3/4—4/5的基础是弹性软骨,下1/4—1/5部是含有脂肪与结缔组织的耳垂。
一旦耳廓软骨发生感染,耳廓便必须切除因此贴敷耳穴前应注意严格消毒。耳豆注意卫生,经常更换。
耳廓的动脉全部来自颈外动脉的分支:颞浅动脉、耳后动脉
颞浅动脉在外耳门前方分出下、中、上三支主要供应耳郭前面;耳后动脉从下耳根沿着耳郭背面上行,发出上、中、下三支,主要供应耳郭背面。动脉血管都是由耳根部和外耳道附近向耳轮周缘分支的。因此,正常人的耳穴皮肤温度离耳根越近温度也越高。
机理:
神经体液学说
全息生物学说
选穴法:
直接观察法:观察耳朵的颜色、突起、形态取穴
压痛点探查法:用金属探棒按压,取最痛的点
取穴原则:
病变的相应部位,藏象辩证取穴,经络学说选穴,现代医学生理、病理知识选穴、临床经验选穴
影响耳穴疗法因素
诊断明、配方好、穴位准、手法对
目的:通过耳与经络的感传联系,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使脏腑及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提高人体组织相应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灵枢·经脉》: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手少阳明之别,名偏历,...入耳合为宗脉
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
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
手太阳之筋...结于耳后完骨
《内经》: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所以可以早起搓耳朵,达到全身治疗的效果。
小小的耳郭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耳穴点,乍看起来耳穴是杂乱无章的,很难学习和记忆,而实际上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是有其规律的,它在耳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中的婴儿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躯干在中间。
1.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2.对耳屏相当于头和脑部
皮质下、兴奋点、丘脑,大多数都会比较疼
3.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4.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肾上腺。
5.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6.对耳轮相当于躯干
7.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
8.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9.耳舟相当于上肢
风溪主过敏,可针刺、放血
10.三角窝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
神门主失眠、神经过度紧张、常兴奋、思虑过多
三角窝治疗带下效果好
11.耳轮脚相当于膈肌
12.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
口有小白点可能有口腔溃疡或咽喉有问题(可加气管),三角窝也可能有小丘疹
13.耳甲艇相当于腹腔
14.耳甲腔相当于胸腔
15.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腺系统
16.8岁后内分泌会比较疼,可配交感
一、耳轮
1、直肠2、尿道3、外生殖器4、耳尖5、肝阳6、轮
耳甲腔正中间许多粗大毛孔可能有心系疾病,心慌心悸,耗散太过。
二、耳舟
1、指2、风溪3、腕4、肘5、肩6、锁骨
三、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人体下肢)
1、趾2、跟3、踝4、膝5、髋
四、对耳轮下脚(相当于人体臀部)
1、臀2、坐骨神经3、交感
神门有突出血管:睡眠不好、多梦、或白天中午睡不着
有气包或耳甲艇血管明显:最近生气
三角窝有小细纹,内分泌有问题
七、耳屏
1、外耳2、外鼻3、屏尖4、肾上腺5、咽喉6、内鼻
渴点、饥点减肥常用
常用皮质下配合屏间切迹治疗内分泌等慢性病,枕部可配合颈椎穴治疗颈椎病
脾胃范围较广,要用探测棒点按寻找痛点
十、耳甲腔
1、口2、食道3、贲门4、脾5、心6、肺7、气管8、三焦9、内分泌
三焦、内分泌为常用取穴,三焦可通畅(配内分泌、皮质下,用于疑难杂症,整体调理)
面颊可治疗面部疾病
手掌掌面如果多有小白点小白块,或某一区域较集中,多为脾胃不好。
耳穴(操作法、治疗法)
辩证原则:经过耳穴压豆从而将产生的生物信息输入体内,通过耳与经络的感传联系,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使脏腑及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提高人体组织相应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耳穴治疗好处:
操作简单:不受地点限制。
掌握容易:比体针方便。
安全可靠:除有轻度痛感外。
疗效显著:消炎快、止痛快。
預防疾病:改善視力、防晕车晕船。
保健、美容、抗衰老。
常用耳穴治疗方法:压丸法、毫针法、埋针法、水针法、电针法等
耳穴的功能:
止痛、止晕、止咳、止喘、止吐、止酸、止带
镇静兴奋、降压升压、止血活血、利尿止遗、通便止泻
利咽、明目、鼻通、美容
抗过敏、抗感染、抗风湿
目的:通过耳与经络的感传联系,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使脏腑及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提高人体组织相应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
耳穴疗法的压豆材料:有生王不留行籽、绿豆、白芥子、六神丸等,其中以王不留行籽最为常见。用胶布制成0.6平方厘米乘以0.6平方厘米之大小方块。亦可用从药店购买的专用于耳穴压豆治疗的耳豆板。
禁忌症:皮肤感染,皮肤过敏、耳廓有炎症、溃疡或皮损者,不宜采用贴压法
X形平衡法:左脚崴,取右手腕上一个痛点按压十五分钟左右
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
2.患者体质及压豆部位皮肤情况。
3.个体差异,心理状态。
告知:压豆局部有酸、麻、胀、痛感。
局部可能出现辅料过敏现象(事先询问)。
年迈体弱、饥饿、劳累状态等易出现晕针现象,让他深吸气,然后猛按压,深呼吸多次。
计划:1.物品准备治疗金属探棒、75%酒精、压豆材料生王不留行籽。
2.病人准备:介绍压豆的目的和方法,以取得合作。
3.环境准备:病室整洁,舒适。
操作步骤:1.按要求着装,修剪指甲,洗手。
2.携用物至床旁,再次核对,解释。
3.安置合理体位。
4.选准穴位处先以75%酒精棉球擦耳廓皮肤,再用干棉球擦净(保持胶布干燥),用镊子夹起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所选之穴区,并将其粘牢压紧,取穴要少而精,一般不超过十个。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以按压,直至耳廓发热潮红。按压时注意将拇、食二指分置耳廓内外侧,挟持压物,先作左右圆形移动,找到敏感点后,即采用一压一放式按压法,不要来回搓。
反复对压,每穴持续半分钟左右。按压的强度当根据患者自我感受而定,不可太过用力,慢性病及年老体弱者当轻刺激。每贴压耳豆一次,可在耳上放置3天—5天,每天自行按压2次—3次,帖压5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一般两耳轮换帖压。慢性病要坚持按压。
5.操作中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可扶到通风处令其喝糖水。
6.操作后协助着衣,安置舒适体位。
7.洗手,记录。
注意事項:
1.在饥饿、吃太饱、酒后、身体虛弱、太累之后精神极紧张、大出血、不适合貼耳穴點。
2.有特定疾病如心脏病、气喘、肝功能异常,注意不可强刺激。
3.当过度疼痛时,会影响睡眠或导致头痛,这时便应取下王不留行籽。
编辑/摄影:媒体网络组
江南书院
-
jnshuyuan
.白癜风治疗偏方白癜风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