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食管有什么特点?食管病该如何辨证治疗?用药有什么特殊之处?学习一下徐景藩先生的经验吧!
1柔空之性,不耐邪袭
徐景藩教授对食管病的论治有其独特经验。
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医贯》所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不仅说明食管的解剖特征,还指出其具有“柔空”的生理特性。
诸凡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易导致食管疾患,包括器质性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而食管功能性疾病在临床颇为常见,功能病变与器质病变之间有时不易截然分开。
不少功能性疾病到一定时间就会发展成器质性病变,所以,在“功能性”阶段就应加以重视,给以积极而认真的治疗。
2辨证论治,证分四型
食道疾患多见食道炎症、食道溃疡、食道憩室、食道肿瘤等,大多见吞咽不利症状,徐教授认为应归于“噎证”范畴。
据他的经验,从临床主症而论,分为以下四型。
一、气郁证
表现为吞咽逐渐梗塞,胸膈满闷胀痛,胀甚于痛,或胸胁窜痛,随情志变化而症状加重,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治当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常用方如木香调气散、解郁合欢汤、新制陈皮竹茹汤等。
如因心肝气郁,心神失养者,还佐以甘草、小麦、大枣以甘缓养心。
二、肝胃郁热证
表现为吞咽因难,伴食道部位灼热而兼嘈杂、口咽干涩、舌质红。
治宜清泄肝胃之热,而兼理气和胃降逆。
方如左金丸、济生橘皮竹茹汤等加减。
三、痰气交阻证
症见吞咽梗塞,胸膈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及食物,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舌质偏红,苔薄腻,或黄,脉弦细而滑。
治宜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加减。
四、气滞血瘀证
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下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进,呕吐粘液,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灰黯,脉细涩。
治宜理气活血,涤痰散瘀。
方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3用药润燥适当,升降得宜,宣通为贵
一、润燥适当
根据徐教授的经验,凡阴液不足,食管失于濡润者,当用滋阴生津,营血亏虚者,应宜养血和营。
如有气滞、热郁、痰阻或血瘀等,治法应理气、清热、化痰、行瘀,均属疏瀹范畴。
食管疾病经久不愈者,每多虚实兼夹,所以用润用燥,必须妥为兼顾。
如自觉食管部位灼热而兼嘈杂,吞咽干涩不利、口干、舌质红者,需用润剂,据证选用麦门冬、玉竹、生地、杏仁、白蜜等品;
兼血虚者,配用当归、白芍、枸杞子、首乌、桑椹子之类。
润剂之中,还当酌加枳壳、川朴花、橘皮等微辛、理气药物,使气机调畅,胃得和降,有利于润剂更好地发挥药效,有利于改善食道功能。
若证属气滞为主,每于情志不畅之时症状发作或加重者,自宜疏理气机。
一般选用苏梗、青皮、陈皮、郁金、枳壳、佛手片、木蝴蝶等,兼有痰阻者,常须加法半夏、厚朴、茯苓以行气化痰。
徐教授认为,于上述方中可加入白芍之酸柔、芦根之甘润,使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润燥相合,改善症状尤为明显。
若证属气滞食管有炎症或溃疡者,加入白芨、山药、藕节等品清润兼护膜,又不致气滞,颇有良效。
二、升降得宜
食管为“胃之系”,与胃相连,功能上亦以和降为宜。
患病之后,升降失常,气机不调,徐教授认为治当从和降胃气,从理气升降入手。
对一般病例投以理气降气之剂,可渐见改善,但遇久病顽疾或反复发作者,治效尚不满意,需从“升降”二字推敲用药。
如枳壳配桔梗,沉香配升麻,杏仁配瓜蒌,桔梗配牛膝,木蝴蝶配柿蒂等等,均属升降相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得宜,对食管疾病的应用甚为重要。能注重升降法度,配伍恰当,常可提高治疗效果。
三、宣通为贵
食管有病,每易影响其正常之蠕动、下行功能,甚则引起不同程度的阻滞,或因无形之气滞,或由痰、瘀之阻碍,治疗当以宣通为贵。
前述理气、化痰等药物均有宣通之功。
此外,徐教授临床常选用鹅管石、娑罗子、橘络、通草、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等通药。
鹅管石治胸膈痞满,古书《宣明论方》中“焚香透膈散”早有记载,治噎膈病常用鹅管石配母丁香,每见良效。
娑罗子行气而宽胸膈,且能宣通心脉、宣通食管,对胸骨后隐痛、刺痛、或兼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连及心前区疼痛者,用之甚验。
橘络宣通气血,善疗膈上疾患,虽非主药,但轻清而行,久服无弊。
通草入胃,甘淡而凉,凉而不寒,亦是食管病具有宣通功能之辅助药。
急性子《本草纲目》载“治噎膈,下骨鲠”,破瘀、软坚,对吞咽不利、困难者用之有效。
即使是食管功能障碍,病轻而一般诸药效果不著者,短期用之,亦较有效。
威灵仙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历来用治骨鲠在咽喉,实际上是食管疾病的常用良药。
王不留行行水化瘀,对食管疾患痰瘀互结者,“疏瀹”之功甚著,且无不良副作用。
4改造服药方法
人在直立或坐位时服药,常迅速经食管而入于胃中,所以改进为卧位服药,配上粉糊的粘性,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
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证兼瘀滞者,还可在药糊中调入三七粉,每次1~1.5g,或云南白药,每次0.5~1g。
如诊断为食道憩室炎症,可按X线片上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室凸向的一侧睡,腰臀部垫高,10~20分钟后转向对侧20分钟,此时抽去枕头,使头部位置低,20分钟后再加枕头。
这样,可使药物先作用于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以提高疗效。
5典型病例介绍
食道憩室炎治验
患者吴某,女,42岁,初诊日期:年10月16日。
病史:患者于7月中旬以来,胸骨后隐痛,进食后疼痛尤甚,痛及左胸及后背脊部,伴有胸闷、胃脘痞胀、嗳气颇多。
经X线顿餐食道摄片,提示食道憩室,憩室位于中段,突向左侧,临床诊断为食道憩室炎。
经服中、西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著,病人因食后痛甚,以致饮食减少,神倦乏力,又疑其可能是恶性病变,故焦虑不安,时常哭泣,大小便正常。
检查:情绪低落,面色欠华,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象细。
以手指重叩膻中附近,有疼痛感。
其余检查如血常规、血沉、心电图等均无异常,大便隐血多次阴性。
辨证:食管古称“咽管”,为“胃之系”,病起三月,胸骨后疼痛,痛及左胸与后背,由气滞所致,系肝胃之气郁滞,横窜经络,久痛入络,络中兼有血瘀。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行瘀,佐以护膜。
处方:苏梗10g,炒白芍15g,枳壳10g,香附10g,佛手片15g,鸡内金10g,陈皮10g,木蝴蝶6g,延胡10g,桔梗10g,五灵脂10g
每日1剂,2次煎服,每次浓煎约ml。
取药汁,调入藕粉一匙半,约25g,微火再煮,边煮边搅至糊状,再加入云南白药1g,调匀。
左侧卧位服药,徐徐吞咽,服药毕,仍卧15~30分钟,遂即右侧卧位15分钟后起坐片刻。
上方服7剂,如法卧位徐徐咽药,胸骨后疼痛即觉减轻。
再服14剂,疼痛基本消失,左胸及后背脊之疼痛亦不著,饮食渐增,精神情绪也大有好转。
以后停服水药,单用藕粉加水适量,边煮边搅,煮熟呈糊状,调入云南白药每次0.5g,如法服药,每日2次,历时一个半月,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达2年,病人形体丰盛,情绪开朗,工作精力充沛。
按语:
本例中医诊断为噎证范畴,病机以气滞血瘀为主。
参考X线食道钡餐所见,用理气行瘀之剂,调以藕粉,药呈糊状,卧位服药,便于直达食管憩室部位,以此方法治疗食管疾病,效果较好。
凡无憩室而属于食管炎、贲门炎者,卧位服药,咽一口,转动一下体位,服完后平卧半小时;如在晚间,睡前服药,服后勿起。
使药呈糊状,既可直接对食管粘膜起保护和治疗作用,又可使药物在食管略事停留;否则,立位服汤,汤液迅即入胃,再经吸收由血行作用于食管,药力不当,见效甚慢。
多年来徐教授已治类似病症近百余例,颇有良效。
至于本例处方,一是从疏肝和胃入手,配用延胡索、五灵脂行其血滞;二是用枳壳与桔梗、木蝴蝶相配,调其升降。
疏肝者用苏梗,病位在食管,苏梗能主中,善行胸膈之气滞。
方虽平淡,已合病机,药后有效,故不更方。
关于云南白药,据徐教授经验,不属出血疾患,一般慢性病每日1~2g即可,持续多日,即可见功。
藕粉甘凉,清热凉血,具有对食管和胃的“护膜”作用,调入煮成薄糊状,富有粘住,既有治疗功用,又作赋形之品,且有营养价值,既是食品,亦是药品,少量进食,对食管疾患尤有裨益。
注:本文选摘自《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项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3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