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耳穴定位和主治

耳穴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灵枢·厥病》记载:“耳聋无闻,取耳中。”历代医学文献中也有大量用针、灸、熨、按摩、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的记录。现代耳针技术是由法国诺吉耶(P.Nogier)提出的,他认为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就像宫腔内一个倒置胎儿的投影。本技术在上世纪50年代末传入中国,并迅速得到推广发展。

穴位分布可见标准耳穴定位示意图。

耳穴压丸法

中医耳穴压丸法讲求贴籽的圆粒润滑,王不留行籽、莱菔子、小米粒、绿豆等都可以,但因王不留行籽有活血清凉的作用,所以历来为大多数中医大夫使用。操作时因籽粒较小,使用中最好用镊子等器械夹取。下面以王不留行籽为例,介绍操作方法。①使用酒精清洁需要操作的耳穴处。②选取饱满无损的王不留行籽。③用剪刀将医用透气胶布剪成3~5mm2的小正方形。④夹取籽粒粘于胶布上。⑤用镊子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耳穴对应处。⑥用手指轻按籽粒,使穴位初步得到刺激,20~30s即可。⑦一般3~4天更换一次,一个疗程一般7~10天,症状不同,时间不同。

禁忌证

①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妊娠女性。②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者。③耳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者。

注意事项

①耳针治疗疼痛类疾病及功能紊乱性疾病通常作为辅助技术,临床上要根据病情与各专科治疗方法相结合,以防延误病情。

②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耳郭冻伤或有炎症部位禁针。若见针眼发红、耳部胀痛,应及时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药。

③耳针亦可发生晕针,需注意预防处理。

④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郭充血发热后,嘱其适当活动患部,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疗效。

耳穴压豆法

耳穴压豆疗法是在耳部的穴位上压贴绿豆或其他药粒,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简便易行,花费少,且安全无副作用,适应证广,奏效迅速。本法又能起到持续刺激作用(患者不定时地在贴压处加以刺激),医疗效果稳定,易于推广,适宜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使用,尤其对老年人、小孩、怕针者更为适宜。

方一

绿豆。

清热泻火,宣通鼻窍。

慢性鼻炎。

取耳穴内鼻、肺、肾上腺、额。找准穴位,用75%酒精局部消毒。取绿豆分成两半,将绿豆的平面贴在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再将绿豆的光滑面对准穴位贴覆,并让患者用手指按压。每日压3~5次,每次10分钟左右。贴覆,1次可持续5天,休息3~5日再进行第2次压豆。

民间方。

方二

肺、感冒点、颈、外鼻、内鼻、大肠。

温通散寒以解表。

适用于风寒感冒。

先在耳廓上寻找阳性点,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7×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上,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小镊子夹住胶布,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用手指轻压穴位半-1分钟。每天由患者自己用手指把所贴穴位,逐个按压10~15次,每次每穴各按压15下,隔日换贴。

经验方。

方三

肺、气管、脾、喘点、神门、皮质下、咽喉、肾内分泌。

补脾益肺,化痰祛湿,镇咳平喘。

适用于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先在耳廓上寻找阳性点,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白芥子贴在0.7×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用手指轻压穴位半~1分钟。每天由患者自己每穴各按压15下,隔日换贴1次。每贴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天,再作第2疗程耳贴,以观察停贴后的效应,并使耳廓穴位皮肤得以松弛恢复。

民间方。

方四

降压沟、肝、胆、交感、肾、神门、枕。

平肝潜阳,滋肾息风。

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症见头晕脑胀、失眠、耳鸣等。

将王不留行籽贴于上穴处,嘱每1小时各穴按压一次,每次各穴按压15下,每晚用温水洗脚后,用双手劳宫穴对准双足涌泉穴,交替按摩各次。20日为1疗程。

民间方。

方五

胃、腹、大肠、神门、小肠、交感、脾。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先在耳廓上寻找阳性点,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7厘米x0.7厘米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压,贴压后每小时按压1次,每次各穴按压半分钟,隔日换贴1次。

民间方。

方六

脾、胃、三焦、神门、隔、皮质下、上腹。

益气健脾,养胃化瘀。

适用于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腹痛,食后加剧,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细涩。

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7厘米x0.7厘米的胶布中间,以上耳穴各贴1粒,贴后按压每天15次,每次各15下。隔日换贴1次,每贴10次为1疗程,休息3-5日再进行第2次压豆。

民间方。

方七

肺、肾、输尿管、膀胱、交感、皮质下、脑点、肾上腺。

清热、利尿、排石。

适用于泌尿系结石。

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7×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上耳穴各贴1粘,贴后按压15次,每次20下,每日耳贴1次,每次只贴1耳,两耳交替贴治,每次15次为1疗程,连贴2个疗程。

民间方。

方八

神门、肾上腺、耳尖、肺、大肠、退热点。

宣散风热,清肃肺气。

适用于外感高热。

将王不留行籽贴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上耳穴各贴1粒,贴后强刺激3分钟,每间隔1小时按压1次。

民间方。

方九

肝、脾、肾、心、交感、指、股、腰痛点、膝、皮质下。

祛风祛湿,舒筋活络。

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不留行籽贴上耳穴各1粒,同时配合体针双肾俞、肝俞、环跳、委中、阳陵泉、隔日从中选配4~6个穴位施治1次。

民间方。

方十

子宫、肝、胆、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

行气活血止痛。

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痛经。

于痛经发作时取王不留行籽贴上耳穴各1粒,两耳交替贴穴,每日1次,连贴3天。

民间方。

方十一

胸、肝、胆、脑、皮质下、交感。

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缺乳。

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7平方厘米的胶布中间,对准上述各耳穴,贴后用手指轻压穴位半~1分钟,每天由患者自己用手指把所贴穴位,逐个按压10-15次,每次每穴各按压15下,每日换贴1次。

经验方。

方十二

子宫、内分泌、卵巢、肝、脾、肾。

调补肝肾。

适用于月经不调。

取王不留行籽贴上耳穴,逢月经来潮前贴治,每日1次,两耳轮换贴穴至月经过7日。连治3个月。民间方。

方十三

支气管、肺、神门、交感,初咳期加大肠、耳尖、屏尖,痉咳期加皮质下、肾上腺、大肠。恢复期加脾、肝。

初咳期宣肺解表,祛邪止咳。痉咳期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恢复期健脾补肺。

适用于小儿顿咳。

取王不留行籽贴上耳穴,每日1次。

民间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ys/68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