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河畔的石窟鼻祖闻是艺术

黄羊河畔的石窟鼻祖祁河徜徉于河西走廊的武威市,有一个叫黄羊镇的地方。别看它只是个镇的建制,却是甘肃十大集镇之一,分别住有省属的畜牧学校、农垦农业研究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这里有兰新、干武两条铁路和、G30高速路穿过,商贾云集、街市喧闹,住有七万多人口,不亚于一座繁华的县城。清晨六点爬起,吹拂着戈壁大漠馈赠的风凉,在刚刚冒出地平线的日光映照下,一行人来到明长城烽遂旁,兴致勃勃地观摩了特色药材试验与种植基地。武威盛产甘草、大黄、柴胡、黄芪、党参、枸杞、防风、肉苁蓉、益母草、王不留行等名贵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望着那无比妖艳俏丽、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嗅着那芬芳扑鼻、恬淡沁人的花海香涛,众人都沉浸于“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道主杨主任的介绍与他的科研成果之中,纷纷议论如何开发这花粉、花蜜及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昨晚在镇里灯火阑珊的步行街闲逛,品尝到美味的烤羊腿、凉拌沙葱、扁豆面和沙漠西瓜。早上从明长城回来,又美美地咥了碗牛肉拉面。许是生长期长和用祁连山雪水灌溉的缘故,面筯、肉烂、汤鲜热腾腾的叫人赞不绝口。边吃边聊,杨主任说上午带我们去天梯山看大佛。愚知佛教从印度传至中国以北线为主,大体是从中亚西亚到新疆,再从河西走廊传播到中原及朝鲜、日本的。加之以前参观过雷台汉墓及出土的“马踏飞燕”,便欣然前往。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或凉州大佛窟,坐落于距武威市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天梯山北麓,离黄羊镇就十二、三公里。从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坡上飞驰而下,一湾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的展现在眼前。巍峨的祁连雪峰、广袤的荒山秃岭与一片片绿洲田园,层次分明地倒影于平静的水面,令人心旷神怡。而天梯山石窟,就矗立于黄羊河水库的东岸。黄羊河发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内的双龙山、磨脐山一线,年为灌溉下游的20万亩良田及兼顾发电,修筑了坝高52米、长米、宽12.5米、库容万立方米的水库。除大佛窟外,距地面几十米高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佛像、三百平方米壁画及25箱经卷绢画等被搬迁至甘肃博物馆、敦煌文物研究所保管,多多少少使一些珍贵文物受到损坏,但丝毫未能降低它在中国石窟开凿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参观天梯山石窟陈列馆后得知: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由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年至年,命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此后北朝、隋唐、西夏直到明清不断营建,已有年的历史,虽然其比敦煌莫高窟开凿的时间晚,但敦煌石窟鼎盛期是在北魏孝明帝时(公元-年),当时名声远不及凉州石窟。尤其是昙曜成为北魏佛教领袖后,由于政治形势与佛教中心的迁移,约僧人来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凿了“昙曜五窟”;而小部分僧人流落敦煌,包括孝文帝迁都洛阳修筑规模更大的龙门石窟,无不体现了天梯山石窟的艺术特征。因此,天梯山石窟被学界认为是云岗、龙门石窟的源头和“中国石窟的鼻祖”。穿过一条塑有18罗汉的隧洞,沿着护栏和一座弧形的小坝,终于来到大佛窟。只见释迦牟尼佛像高28米、宽10米左右,方脸阔目、含笑端坐,右掌前推、左手扶膝。两侧依次站立着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弟子,洞壁上绘有青龙、大象、白马、黑虎和菩提树、牡丹花等图案。大佛为唐代兴造,石胎泥塑,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可惜的是正在进行维修,不能下至底部参拜。讲解员介绍:天梯山陡峭峻拔、高入云端,山有石阶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又因山巅常年积雪称为“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年大地震,震毁了九层贯楼及洞窟10余处,现存石窟只有三层18处了。告别天梯山大佛,匆匆赶到武威市区,于雄伟的三拱三层昭武门外、东边的步行街中找到一家“垫卷子”馆,要了一锅“羊肉垫卷子”,肉嫩汤浓的又美美地咥了一顿。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凉州词来,无论是王翰还是王之涣的,除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外,怎么对不上“醉卧沙场”和“春风不度”的号来。郝小奇,笔名、祁河,曾任市委副秘书长、西安日报社长。高级编辑职称,现任黄土画派艺术报执行总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ys/126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