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3.html
有那么一本医案,被一个抄书先生,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整编了其中的温病内容,结果这本书便成了后世的新经典之一。这本新经典便是《温病条辨》,这个抄书先生便是吴鞠通,这本医案便是《临证指南医案》。
今天主要是聊聊叶天士医案,除了《临证指南医案》外,合并叶天士的其他医案,在这一并称为“叶天士医案”。叶天士医案是为数不多,既可以当成医案来读,也可以当成方剂学来记的书。如果识证清楚,从书中拿捏几首医案方,照瓢画葫芦,稍作加减,也能起神效。如《剑隐庐医学笔记》:“医学读书之法,必选有根底有经验者所著之书而读之,师其法则投药无不效。如《临证指南医案》诸案,投之有效者颇多”。运用叶法治病者,二百余年来不计其数,当中不乏名家,如尤在泾、章虚谷、吴鞠通、王孟英、王旭高、潘名熊、何廉臣、张伯龙、丁甘仁、秦伯末、程门雪、章次公、蒲辅周、俞岳真、张文选等。
读书做学问,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要实事求是。后人言叶氏精于温病,而浅于伤寒。每次听到如此言语,我就知道对方是没有认真看过半本书的人。
叶氏师承伤寒名家,如王子接、张璐、柯琴等人医论、医著,均涉及仲景经方。其中柯琴更为伤寒大家,其所著《伤寒来苏集》,为后世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范本之一,影响较大。
据张文选先生统计,叶天士医案中,所应用的经方多达首,其中桂枝汤、炙甘草汤等方,均载医案80余例。而所认知名家,如喻昌《寓意草》载案60余例,采用经方仅仅20余首。徐大椿《洄溪医案》载病证50多个,其中采用经方仅仅10首;曹寅甫《经方实验录》运用经方40多首,共案92例。从中可以看出,叶氏运用经方的频率远超公认的经方家。无怪程门雪为之点赞,“诸家之用经方,当以此翁为最善于化裁”。
叶天士作为温病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其温病领域成就广为人知,导致其他方面被人埋没。就像张学友一样,大家都称之为歌神,但是其在演艺方面的水平也是称得上影帝的。
叶天士既然有经方师承,经方水平高,那么为什么还延伸出温病体系呢?这个就不得不聊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认识任何中医理论之前,都得回到医家所在的时空上面。断绝医学的时空性,拿伤寒病来论述温病是不可的,尽管当中存在某些共同点,但也要清楚认识到不同疾病在传变和发病特点上各有不同。
叶天士身处清代中叶,正值康熙、乾隆、雍正三朝盛世。人口的膨胀,城市的发展,商业萌芽....当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交流的同时,也给本土带来外来的疾病和瘟疫。清代瘟疫频繁,主要传染病有鼠疫、斑疹伤寒、霍乱、疟疾、天花、猩红热、麻疹、水痘、肺结核等。其中鼠疫、天花、猩红热有学者认为是外来疾病。虽然古代中医没有那么现代的病名,但不代表就没有这些问题所在。从西医学的认识可以得知,不同疾病都是有各自不同的发病规律和表现的。只有客观、实在地认识疾病,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医学。清代苏州地区是江南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很容易导致疾病传播和蔓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于疾病的特殊性,叶天士在临床上便很容易形成一套新的辨证理论。说是辩证理论,其实无非是对温病证治规律的总结,是对疾病的客观记录、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特定的病很难去遇到了,但是疾病之间是存在共同点的,这就是中医的辩证特色所在,异病同治,只要符合病机规律,就能一并解决。时势造大家,大家也开拓了新的时势。任何不分医学时空性去独专一家之言的,基本上医学很难有新的发展。反观当下,很多所谓新理论都是换一个包装而已,以及当下中医解决新冠疫情的思路,很多都是沿用前人的经验去处理问题,并无太多新的突破。当中利弊、因果、真假等等,大家细细思考即可。这些是题外话。
叶天士学识很渊博,本仲景而后百家。如果学者没有涉猎、贯通历代医家的经验的话,有些内容是真的看不懂说什么的,而且会觉得这些方药开出来有点缥缈虚无,不够实在。确实,因为知知甚少,甚至不知,空白面太多,内心不够踏实,但在不断学习过程中,还是慢慢认识了解到当中的奥秘的,明白之后再学会应用,往往会恍然大悟。遗憾叶天士自己不去写经验论著,这些医案实则上是他学生跟诊笔记。内容记录比较自由,没有现代病案书写那么规范。所以读起来比较麻烦,而且缺少很多鉴别症状。估计出诊的时候,叶天士没怎么教导这些学生,说都是寥寥几句,全凭学生自己琢磨。凡治法,有初期、中期、后期,调养四个大的次序。叶天士医案里面,大多是中期末期的医案,而且很少有连贯复诊的,大部分都是单一的片段。种种一切,都无法还原治病过程的原貌。吴鞠通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分类、整合,排列出温病的证治规律,这个学习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内科病会比外感热病更加复杂,变化也多,不一定按照某种规律进展。所以大部分时候,我都是把叶天士医案当成医论或者方剂书来看,遇到比较精妙的医论就记录下来,看到组方精当的处方就自拟方名,自编方歌,整理下来,固定成一首时方,通过临床来加强验证。
以下来讲一些我整理的叶天士医案方:
(一)叶天士润血通幽汤《临证指南医案.便闭》
原文:日来便难溺涩,是下焦幽门气钝血燥,议东垣通幽意
组成:润血通幽肉苁蓉,归(生)地牛膝郁柏(仁)用。
功效:甘温润补精血。
主治:血燥,二便不畅,伴少腹胀,脉弦。
加减: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加紫菀开宣,或加枳壳通肠,仍咳者转清燥救肺汤
按:这首处方其实可以看成是济川煎和五仁丸的合方化裁。如果按照彭子益的说法就是,木气主疏泄二便,精血失养,木气燥则疏泄不调,二便不通。用了温柔润的方法来养血填精,肉苁蓉、当归、生地、柏仁甘润养血,同时也能润肠通便,牛膝、郁李仁苦辛通泄郁滞,并利小便。这个处方比较特殊的是在加减上,叶天士治疗肠痹,借鉴了朱丹溪开宣肺气的经验,常常配伍宣降肺气的药开加强通导二便的作用,比如紫菀、桔梗、杏仁等等。如《潜厂医话》:凡镇咳药,多可移作轻泻药。对于虚人要泄,但是不便强攻的情况下,可以用宣利肺气,周转气机的方法,来推达病邪。我曾经在《术后肠麻痹案一则》、《年老便秘》里面采用了这部分的方法。
(二)叶天士夏枯草汤《徐评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原文:性情执拗,郁勃气逆,粒米入脘即痛,父训即若痴呆,由肝胆木横,来劫胃土。上年入冬自愈,秋金肃降,木火不主威,非狗肉温浊之功能,乃适逢其时耳
组成:夏枯草汤橘红贝,瓜蒌香附栀子皮
功效:开结化痰,行气清火
主治:肝经痰火郁结,食入即胃痛
方义:夏枯草为君,泻火散结,臣以栀子清热,佐以贝母瓜蒌、橘红、香附行气散痰结
加减:乳痈去栀子加王不留行、蒲公英、归尾。
按:这首处方连徐灵胎都大加赞赏。这首处方可以治疗痰火郁结的胃痛,当然我从他组成药物的主治推测出这首处方还能治疗乳痈。好像课本是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苦寒凝滞,不如此方,行气化痰清热,面面俱到,组方精湛。
(三)叶天士荜拨红蔻良附丸《徐评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原文:心下胃口之上,痛有两月,问酒客往昔肠血,每痛发,食进少,其痛始缓,食进多,痛即立至。据说饮热酒,脘中爽然,则知浊凝浓味,皆助阴伤阳宜戒,徐评:肉食难饥,素食易饿,总是浓浊难于运化。然中宫之阳为浊阴滋腻,阳气亦渐劳乏也。
组成:荜拨红蔻良附丸,乌药延胡苏叶梗;
功效:温中行气胃痛;
按:良附丸加强版,但是组方极端精绝。寥寥六味药,辛温苦燥,专以温中散寒,行气化湿,寒湿气滞,胃痛良方。
以上简单聊聊三首医案方就行了。整体来讲,叶天士医案内容大部分重重复复,而且编排没有按治法分类,读起来麻烦,有时候我自己整理起来都觉得麻烦,所以学者还得自己去整理分类,觉得比较好的方子可以单独提出来。
枪神怕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