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27/6100.html
前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滑膜炎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性表现为长期存在的炎症和明显的关节破坏。其发病时间长、损害性大,以晨僵、对称性关节炎症表现为主,甚至累及关节内滑膜慢性炎症、软骨下骨破坏及骨质疏松,造成关节软骨疾病。研究显示,RA的患病率在0.5%~1.0%之间,而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4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导致我国人口残疾的第二大原因。RA疼痛源于多种机制,包括炎症、外周敏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疼痛调节机制的异常,以及随着疾病的进展,关节内结构的改变。另外,其他因素如睡眠障碍、抑郁和焦虑等也可能影响RA患者对疼痛的感知。RA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滑膜细胞增生,血管翳形成,最后关节破坏,甚至畸形,给患者造成的伤害不可小觑。对RA的研究病因主要汇总有遗传因素(占一定的百分比)、微生物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激素刺激(如雌激素的不平衡会引起RA)、另外还有吸烟、饮食、寒冷等。RA在治疗上均以药物为主,主要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抗风湿药物(DMARDs)、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RA的病情,但是,总体上来说,数十载滑膜炎的炎症导致的是RA患者不断加重的残疾,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攻克这个严峻的难题,研究之路仍任重道远。参考文献。
[1]周婷婷,闫梦真,余婕,陈桂婷,曹后平,李世刚.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机制[J/OL].生命的化学:1-7[00-08-06].
[]黄雅平,郑晨娜,程晶,林文东.肠道菌群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J].名医,00(1):46-47.
[3]肖伟,丁敬韬,任翔,李丽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00,36(0):65+67.
[4]陈雪霞,李鸿斌,任海燕.综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教育教学论坛,(43):80-8.
[5]罗素.大黄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效果观察[J].名医,00(1):-34.
[6]罗素,荣晓凤,彭菲菲.大黄素对TNF-α诱导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株MH7A细胞ERK1/和p38MAPK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33(0):-.
[7]赵燕.类风湿关节炎微生物组与免疫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00.
[8]杨小又,张丽萍,李涛,李兆福.浅谈中医整体观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中的重要性[J].风湿病与关节炎,00,9(07):49-51.
[9]胡庆伟.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你要了解这些[N].大众健康报,00-05-07().
第一部分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西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畸形、功能下降,还可影响到心、肺、肾等器官,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滑膜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功能丧失。RA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是RA发病中心环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西药类型有非甾类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以改善患者关节炎症反应,抑制患者病变发展以及不可逆的骨质破坏,并尽可能保护患者的关节以及肌肉功能,最终达到完全缓解患者病情以及降低疾病活动度的治疗目的。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免疫净化治疗以及外科治疗。外科治疗主要应用于存在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过手术方法,可实施腕管综合征松解术、肌腱撕裂后修补术、滑膜切除术等,较为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表现;免疫净化治疗则是通过药物将患者体内过多的免疫免疫淋巴细胞消除,以达到提升常规药物治疗疗效的目的;药物治疗则主要可利用非甾类抗炎药、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治疗RA的各类药物主要有:以萘普生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等慢性改善病情药,甲泼尼龙和醋酸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以及依那西普等生物制剂。依那西普快速减轻关节炎症,改善功能,显著阻止关节的放射性进展。参考文献。[1]王辰,王建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林庆.活血化瘀除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医临床研究,00,1(19):99-.[3]王亮.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J].中国处方药,00,18(04):5-6.[4]王恩隆,孙蓬远,高明利.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8例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8(01):1-4.[5]冷湘蓉,孙蓬远,高明利.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疲乏程度及焦虑临床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7(1):9-11+15.第二部分传统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RA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病”等范畴,中医认为潮湿、寒冷、创伤、营养不良及创伤等均为本病的诱因,风、寒、湿、热、痰、淤等邪气侵犯机体筋脉、四肢关节致经脉痹阻,不通则痛为本病的基本病机。近年《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RA的中医证候分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瘀血痹阻证5型。但是RA得病机正虚邪实反复变化,病邪缠绵,病情复杂,表现变化多端。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是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邪气入侵则是加重病情的关键因素。风湿科学术带头人刘健基于长期临床观察、实验研究以及中医理论探讨,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为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临床证候多以脾虚湿盛、虚实夹杂为主。RA多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或脏腑阴阳失调,邪自内生;或六淫之邪侵袭,痰浊、瘀血闭阻,而致痹。RA的病因病机可概括归纳为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浊瘀血三个方面,简称为“虚、邪、瘀”。陈朝蔚等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机大体上为:①外感六淫,风寒湿入络;②阴虚内热,血脉瘀滞;③痰饮聚积,经络痹阻;④热毒侵袭,三焦阻塞;⑤素体不足,肾阴本亏。认为其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因此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为“7+1”,即风寒湿热瘀痰毒七邪与肾虚。治疗上应为祛风、散寒、祛湿、清热、化瘀、蠲饮、解毒,以及益肾。参考文献。[1]罗素.大黄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效果观察[J].名医,00(1):-34.[]张李漫.免疫平衡调节+补肾祛寒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00,18(18):30-31.[3]张颖.刘健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7(11):4-44,50.[4]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娄玉钤.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00,9(07):5-56.[5]沈丕安,陈朝蔚,苏晓,陈永强.从“7+1”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4(0):1-3.第三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图谱我们首先根据现有医学资料来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情况。1、外来病原物质侵入人体(外邪)微生物是引起RA的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往往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紊乱,破坏免疫功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临床上可以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RA活动期的症状特点。有学者研究RA发现,RA发病的一个不间断的刺激原可能是细菌及细菌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如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进而由特异的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发生免疫病理损伤从而发病。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W4与RA的发病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70%的白细胞抗原HLA-DW4呈阳性。Cecil等研究发现溶血性链球菌可以刺激RA发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认为是RA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发炎性介质释放,作为获得性抗原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在RA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其他如结核菌、淋球菌、肠道菌、奇异变形杆菌等均可以从RA患者的滑膜、滑液或血液中分离培养得到,或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相应的高滴度抗体。黄秋愉等发现RA患者的EB病毒抗体滴度高于正常对照组。早期研究报道,从RA患者的关节滑液中能分离出支原体,且高于正常人群。支原体和衣原体是引起动物体内急性或慢性关节炎的重要因素,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紊乱,通常认为是RA的致病病原体。Biyikoglu等研究发现通过控制RA患者的牙周和牙龈下的感染,RA的关节炎症状就可以有所减轻。牙周致病菌感染可通过促进TNF-α、IL-6、IL-1β和IL-17的分泌加速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并加重其疾病状态。参考文献。[1]赵燕.类风湿关节炎微生物组与免疫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00.[]常利明,王晓林.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00,9(3):-.[3]许崇卿,齐晓凤,施杞,王拥军,梁倩倩.类风湿性关节炎之“痹”证外邪的现代理解[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8(11):-.[4]陈曦,黄红兰.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J].微生物学杂志,(05):86-88.[5]黄秋愉,张冬青.EBV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关联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3(05):-.[6]毛超飞,孙辉,邹庆华,石颖,杨莉,万萍,方勇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舌苔菌群微生态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00,4(07):-.[7]宋亮,陈慧娟,胡凤玲,等.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对类风湿关节炎作用的研究[J].口腔医学,,39(7):-.[8]谢岩,林翊萍.类风湿关节炎与感染相关研究进展[J/OL].中国免疫学杂志:1-8[00-08-4].[9]柳贵梅,周雪莲.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J].河北医药,,33(16):48.、人体组织数量发生改变(阴虚)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滑膜炎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会造成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随着病情的演变,除了对关节造成严重的损伤外,RA合并症及并发症高达84.71%,逐渐会造成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肌腱和韧带的不可逆损伤,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晚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参考文献。[1]毛超飞,孙辉,邹庆华,石颖,杨莉,万萍,方勇飞.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舌苔菌群微生态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00,4(07):-.[]周艳,高洁,柴艺汇,秦忠,张孟之,李倩,罗运凤,李文,陈云志.维生素D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免疫机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00,37(01):89-9.[3]张波.“类风湿”与“风湿”性关节炎有何不同[J].江苏卫生保健,00(0):1.[4]漆文霞,王钢,闫彦峰,李燕,邹芳霞.白芍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00,9(07):74-76+80.3、人体组织数量发生改变(阴盛)未能发现相关变化。4、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相关研究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如果发生病变,其局部也浸润较多炎性细胞,而炎性因子则由那些炎性细胞所分泌,蛋白酶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均被激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会明显升高,最后会引发关节滑膜炎性反应,破坏关节软骨,加速疾病进展。TNF-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中重要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机制。TNF-α可以持续激活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患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致使细胞的微环境发生改变,促使血管生成,从而有助于滑膜增生导致骨与软骨发生渐进性破坏。TNF-α促使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主要机制为:(1)可促使血管内皮和白细胞行黏附性渗透引发局部炎症;()诱导成纤维细胞核软骨细胞分泌地诺前列酮,使得胶原降解和软骨损害,并促使纤维母细胞增生,进而抑制机体合成骨胶原;(3)促进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核滑膜因子的分泌,从而促进机体产生血管翳。TNF-α还可诱导炎性趋化因子的产生,导致促炎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的积累。单核细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可迁移到滑膜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并进一步转化为破骨细胞,导致RA患者关节不可逆的损伤。对患者的关节滑夜检测可知,在类风湿炎患者病变关节部位,B细胞和T细胞水平较高,并且此两种细胞可相互作用,促进细胞活化,导致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并对病变部位细胞产生反应,从而损伤病变部位细胞,对患者关节功能形成障碍,影响关节部位的正常活动甚至使关节变形。调节性T细胞可激活滑膜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使滑膜发生炎性反应,使关节软骨遭到破坏,从而导致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T细胞亚群失衡可导致Th1细胞和Th17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有报道指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炎性损伤可引起RA患者关节滑液里面IL-6、TNF-α、IL-1α、IL-5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IL-6是一种疾病发展的关键因子,发病后此种物质将会作用于人体产生的B细胞与Th17细胞,并促使两种细胞的分化与活化,同时还可促进相关蛋白的合成,迅速提升患者体内此两种细胞含量,并可与IL-1细胞一同促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生成与活化,并形成对患者病变关节部位细胞的损伤以及对软骨的破坏。研究发现RA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并且随病情的加重水平逐渐下降;维生素D以树突状细胞及T、B淋巴细胞为靶细胞,通过抑制IL-17、γ-干扰素(IFN-γ)等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促进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调节RA患者免疫内稳态。通过VD干预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滑膜细胞分泌的IL-1、IL-6等细胞因子受到显著抑制。参考文献。[1]肖伟,丁敬韬,任翔,李丽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00,36(0):65+67.[]苏江,朱静,程佳,陈栖栖,龙丽.不同时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37(09):5-54.[3]李云春,钟利,王悦,方忠俊,丁柳美,苏启柱.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相关炎性因子与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J].检验医学,,3(04):-.[4]罗素,荣晓凤,彭菲菲.大黄素对TNF-α诱导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株MH7A细胞ERK1/和p38MAPK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33(0):-.[5]丰瑞兵.益气活血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6]王琛.依那西普对类风湿性关节炎B细胞亚群的影响及抑制B细胞分化[D].安徽医科大学,.[7]余海燕,彭剑虹,叶雪英.来氟米特和白芍总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15(7):8-1.[8]任丽蓉,曹文富,练颖,等.白芍总苷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作用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37(5):93-98.[9]刘丹,吕艳艳,刘焕,曹团平,王晓元.羟氯喹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栓形成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11(4):-.[10]黄自坤,李雪,邓桢,等.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34(1):77-83.[11]陈伟,韦登明,逯卓卉.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中医镇痛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0(01):-+.[1]周艳,高洁,柴艺汇,秦忠,张孟之,李倩,罗运凤,李文,陈云志.维生素D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免疫机制[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00,37(01):89-9.[13]孙明姝,王吉波.维生素D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16):-.[14]张丽卿,雷波,王建宝,等.骨保护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18(4):-.[15]顾正位,冯帅,蒋海强,魏盛,梁晓东,赵海军,郭庆梅.木瓜醇提物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关节炎症及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00,6(18):45-50.[16]李慧敏,徐欢,周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L-10、IL-37、IL-6和IL-17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00,41(13):-5+.[17]梁国成,段文贵,陈舒茵,庞学丰.秦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00,9(07):71-73.[18]杨传刚,王冬.免疫细胞参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00,41(01):6-64.[19]韩海燕,沈敬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9(93):66-67+69.[0]刘霞,王国春.加强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认识[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6(06):85-89.5、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盛)未能发现相关变化。6、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RA关节病变的机制是骨膜的炎症,导致毛细血管的渗出和局部的肿胀,从而影响病变组织供血,造成局部缺氧、缺血和代谢的紊乱,嗜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因此可以通过高压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近年来不少资料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具有消肿快,止痛效果好,显效率高,副作用小的优点,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高压氧治疗RA的机制可能是高压氧治疗具有α-肾上腺素样作用,当血管收缩、局部血容量减少后RA患者关节周围水肿减轻,肿胀消退,关节活动能力增强,最终使晨僵持续时间缩短,而缓解患者关节疼痛。高压氧可以迅速改善病变组织供氧,增加有氧代谢减少,从而减轻症状,收缩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正常,减少毛细血管渗出,加速水肿吸收,减轻病变关节肿胀。除此之外高压氧能迅速提高氧分压、血氧含量,提高血氧的弥散范围,增加组织的有氧代谢,增加氧的有效弥散距离,能促进新的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组织的氧供给微循环。参考文献。[1]齐莫寒,殷石.高压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7(19):13.[]高春锦,杨捷云,主编,实用高压氧学,北京:学苑出版社,,01.[3]张少秋.高压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J].实用医学杂志,(03):3-5.[4]揭旭日,吕丽娜,黄丹,李红文,左瑶,王小超.抗风湿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37(09):-+5.[5]王卫力,顾洁,马丽亚.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35(16):-.7、食物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肠道微生物群可以算是我们人体的一个额外的器官,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一定相关性。肠腔的多种保护机制(肠道较厚的黏液屏障,抗微生物蛋白、肠道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形成的屏障等)可防止肠道菌群进入肠道细胞固有层及机体其他部位;肠道菌群失调时,某种致病菌可能会增加肠道通透性,致病菌由肠道移位至血清或关节中,引起自身免疫性关节炎。肠道菌群引起RA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微生物可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调节免疫T细胞的分化,诱导产生IL-17等多种炎症细胞及炎性因子,攻击滑膜及软骨组织,改变黏膜通透性,破坏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导致RA自身免疫病。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的稳定是必不可少的。肠道内引起菌群失调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和普雷沃菌等有害菌群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当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时,肠道黏膜会释放中抗体分泌型IgA,并覆盖在肠黏膜表面,以此阻断致病菌进入。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双歧杆菌和脆弱类杆菌数量明显较低,脆弱类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减少,会使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降低,细菌在肠道吸附量增加,并会刺激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促使淋巴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1等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关节腔,造成软骨、关节的破坏,导致病情加重。除此之外日本Maeda等在1/3的新发RA患者肠道中发现普雷沃氏菌的数量显著增高。Scher等人也发现未经治疗的RA患者肠道中普雷沃氏菌的丰度增加,在RA患者接受治疗后该菌的增加可被抑制,恢复至与健康人群相类似的状态。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目前最新的一种改善方式是粪便菌群移植,即通过将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有需求的受者肠道中,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且健康的肠道菌群环境,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而导致的疾病。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改变饮食或使用益生菌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从而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了相关研究,证明肠道菌群改善后可减轻相关炎症因子,减缓RA的发展。因为益生菌/益生元可通过稳定肠道微生物环境,减少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增强肠内细菌抗原的降解和改变其免疫原性来抵消炎症过程,还可能阻止RA发病及进展,甚至可能改善RA症状。参考文献。[1]刘雪梅,于泓.肠道菌群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5(04):-+71.[]黄雅平,郑晨娜,程晶,林文东.肠道菌群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J].名医,00(1):46-47.[3]罗素.大黄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治疗效果观察[J].名医,00(1):-34.[4]彭菲菲,徐艳明,谭洪发,罗素,荣晓凤.大黄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增殖及转移的抑制作用[J].免疫学杂志,,33(01):34-39.[5]罗素,荣晓凤,彭菲菲.大黄素对TNF-α诱导的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株MH7A细胞ERK1/和p38MAPK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33(0):-.[6]陈晓欢,洪学志,刘雷,廖磊,王亚慧,莫汉有.肠道菌群失调与类风湿性关节炎[J].实用医学杂志,,35(16):-.[7]陈梦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比较研究[D].遵义医科大学,.[8]王志文.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9(16):6-63.[9]赵燕.类风湿关节炎微生物组与免疫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00.[10]黄雅平,郑晨娜,程晶,林文东.肠道菌群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分析[J].名医,00(1):46-47.8、血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血瘀)宏观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麻木现象,部分患者出现红斑,久病患者还常见舌质紫暗或瘀点。这是由于疼痛导致的活动障碍、关节肿胀导致的受压迫部位血流障碍受限导致血流滞缓。微观上可发现在类风湿关节炎发展过程中,血小板计数(PLT)常明显升高,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促使血小板数量升高的主要机制是,在RA进程中,滑膜局部有炎性细胞增殖、浸润,导致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生成增多,不断刺激骨髓巨核细胞的生成和血小板的产生,最终会导致纤溶系统活性受到抑制,纤维蛋白无法充分降解,从而形成微循环血栓。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血栓生成几率随着炎性反应加剧而明显升高。患者体内免疫复合物沉积以及促炎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和IL-6等水平升高,可以激活内皮细胞,促进组织因子表达增加,从而引起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激活,致RA体内存在与血管炎有关的微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的沉积,从而引起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国外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通过刺激巨噬细胞生成的组织因子,以启动凝血过程。美国大学研究也证实CRP参与血栓的形成。随着CRP的升高,更多的血管收缩因子从炎性反应局部释放出来,血小板释放的血栓素(A)增多,这也对血栓形成起重要促进作用。李彩霞等观察了19例RA患者发现RA患者体内D-二聚体含量升高,在中晚期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体内升高更加明显。D-二聚体含量升高表明RA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和继发纤溶的异常。陈代萌等分析18例RA的甲襞微循环情况,发现患者全部存在轻至中度的微循环障碍,其中以红细胞聚集、流速减慢及静脉丛改变最为明显,而红细胞聚集和血流减慢是微循环障碍最常见的流态异常,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是影响组织灌流的重要因素。胡艳通过研究RA血流变学指标发现,除红细胞压积降低外,血流变学的指标全部升高,原因可能是RA的全血黏度增高受纤维蛋白原和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双重影响。类风湿关节炎已经被证明可以促进凝血、影响抗凝通路、抑制纤溶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RA“血瘀证”患者体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障碍等表现均提示存在着高凝状态。参考文献。[1]姚茹冰,胡兵,郭郡浩,修春英,蔡辉.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微循环,(0):-.[]申丹,杨卫彬,王晓曼.血小板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相关性初探[J].世界中医药,,11(08):-.[3]童郁,卢洁,邵展.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凝血指标的检测与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01,(0):99-.[4]夏璇,黄清春,接力刚.类风湿关节炎“血瘀证”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33(04):66-70.[5]李彩霞,毛剑锋,徐国.D-二聚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10):-.[6]陈代萌.1例类风湿关节炎甲襞微循环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03):-.[7]胡艳,吴丽红.类风湿性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03):.[8]王伟军,寿利祥,卢兴国.类风湿关节炎血栓调节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00(01):1.[9]李彩霞,毛剑锋,徐国.D-二聚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10):-.[10]童郁,卢洁,邵展.类风湿关节炎疾病凝血指标的检测与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99-.9、体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湿阻)RA的主要症状是产生滑膜积液,其主要表现关节充血肿胀、疼痛、渗出液增多、关节出现积液、活动下蹲出现困难,活动功能受到限制。95%RA患者会出现晨僵表现,其原因是由于在睡眠或活动减少时,受累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肿胀、紧张,从而关节肿痛或僵硬不适。关节滑膜是包绕在关节周围的一层膜性组织,属于一层保护关节的组织,并且还会生成关节滑膜液,为关节的活动提供润滑作用。滑膜液的产生和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当对滑膜液的再次吸收出现障碍时,因为滑膜液的产生和吸收的动态出现失衡,导致滑膜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积水现象,进而引发各种不适状态。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骨髓水肿。骨髓水肿在RA患者中普遍存在,其在腕关节出现率达34%~68%。骨髓水肿与RA患者的滑膜炎、软骨破坏、关节骨质破坏存在相关性。及时发现并治疗骨髓水肿可减轻RA患者病情、延缓关节破坏。研究发现,RA患者的骨髓微环境可以促进辅助性T细胞17分化成熟,该细胞可促进破骨细胞分化,这可能是RA患者骨髓水肿形成的机制之一。积极治疗骨髓水肿能延缓RA患者的关节破坏。参考文献。[1]赵燕.类风湿关节炎微生物组与免疫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00.[]王亮.类风湿关节炎免疫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J].中国处方药,00,18(04):5-6.[3]苏乐芳.化痰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00,49(0):59-60.[4]张乾,何勇.类风湿关节炎中骨髓水肿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39(06):-.[5]揭旭日,吕丽娜,黄丹,李红文,左瑶,王小超.抗风湿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37(09):-+5.[6]王卫力,顾洁,马丽亚.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35(16):-.[7]齐莫寒,殷石.高压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7(19):13.[8]揭旭日,吕丽娜,黄丹,李红文,左瑶,王小超.抗风湿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37(09):-+5.[9]张少秋.高压氧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J].实用医学杂志,(03):3-5.由上述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从系统医学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变化为:阳虚(免疫功能下降)+气滞(局部缺氧)+湿阻(关节积液)+外邪(外来细菌的侵入)+血瘀(微循环血栓)+阴虚(关节的损伤)+肠滞(肠道菌群失调)。第四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制定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原则从上面的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分析及诊断图谱,我们可以得到,按照治疗的优先性顺序,我们制定如下的治疗原则。1、增强人体功能发挥(补阳)、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3、增强体液交换功能(利湿)4、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5、恢复人体损伤组织(补阴)6、抑制外来病原物质(祛邪)7、增强食物交换功能(通肠)下面我们来一一阐述。1、增强人体功能的发挥(补阳)补阳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重要的。研究发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会明显升高(IL-6、TNF-α、IL-1α、IL-5都会升高),最后会引发关节滑膜炎性反应,破坏关节软骨,加速疾病进展。并且炎症因子的升高会造成对患者病变关节部位细胞的损伤以及对软骨的破坏。还会致RA体内存在与血管炎有关的微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的沉积,从而引起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且对肠道黏膜的通透性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使用温阳药物是很有必要的。万里伟、王燕君等运用防己黄芪汤合独活寄生汤(黄芪0g,防己15g,独活15g,防风10g,白术10g,肉桂10g,党参10g,细辛6g,杜仲10g,甘草6g,秦艽10g,牛膝10g,羌活15g,桑寄生10g,当归10g,芍药10g、干地黄10g,川芎10g,茯苓10g)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率高达94.9%。我们从其药方中也可以看出来使用了大量的温阳药,说明温阳药可以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糖皮质激素、VD、甲氨蝶呤。常用的补阳药物有:黄芪、人参、桂枝、干姜、麻黄、附子、甘草、柴胡、党参、白术、防风、荆芥、细辛、山药、肉桂、升麻、羌活、徐长卿、淡豆鼓、红景天等。参考文献。[1]万里伟,王燕君,兰凌凌,吴杰安,刘潇.防己黄芪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00,18(03):71-7.[]张颖霞.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00,35(07):-.、增强血液交换功能(活血)从宏观上我们可以发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麻木现象,并部分患者出现红斑,还有些患者舌质上会出现瘀斑。微观上也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D-二聚体和血小板计数均呈现升高的状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凝血和纤溶机制异常、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障碍等表现也提示存在着高凝状态。另一方面发现白细胞介素-1(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生成增多会引起高凝状态。说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存在血瘀的现象。用活血的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项惠芳、黄文霞运用丹参中的丹参酮ⅡA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它是丹参的有效脂溶性成分,有抗炎消肿止痛活血的作用,通过微循环的改善、小血管的扩张,对血管内膜增生进一步减轻,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熊梅、张长喜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桃仁10g,丹皮1g,赤芍1g,桂枝10g,茯苓15g)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例,其有效率高达96%。说明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效果满意。低分子肝素等。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丹参、延胡索、川芎、莪术、三七、当归、红花、桃仁、王不留行、赤芍、葛根、白茅根、牡丹皮、徐长卿等等。参考文献。[1]项惠芳,黄文霞.丹参酮Ⅱ-A离子导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38(04):9-93.[]卢小平.痹祺胶囊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1.[3]熊梅,张长喜.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15(06):65-66.[4]张苗海.活血化瘀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05):.3、增强体液交换功能(利湿)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都会出现关节周围组织渗液或充血水肿的现象,从而还会引起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肿胀。其主要原因滑膜液的产生和吸收不再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导致滑膜液的产生大于重吸收,便会出现积水现象。运用祛湿的中药可以有效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薏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功效,有许多专家运用并重用薏苡仁汤(薏苡仁、独活、防风、当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暂无相关推荐用药。
常用的利湿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薏仁、苍术、半夏、车前子、葶苈子等。参考文献。[1]钱凯,杜彦仪,韩隆胤,魏赈权,黄文广,曾丽盈,许舒迪,刘敏莹,林昌松.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五苓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5(19):-.[]仝涛.薏苡仁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10(0):13-14.[3]赵斌勇.重用薏苡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内蒙古中医药,,3(07):79-80.[4]安丽,曹国强.薏苡仁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中医杂志,,5(3):.[5]刘文超.薏苡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中医杂志,(03):47-48.4、增强气体交换功能(行气)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会有局部缺氧的情况,临床上使用高压氧可以迅速改善病变组织供氧,增加有氧代谢减少,从而减轻症状,收缩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正常,减少毛细血管渗出,加速水肿吸收,减轻病变关节肿胀,还可以提高氧分压。另外发现利用理气类中药也可以有效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此改善低氧现象是可以选择的治疗的方式。高压氧。常用的行气药物有:陈皮、香附、枳壳、砂仁、厚朴、枳实、郁金、柴胡、藿香、紫菀、木香、款冬花等。参考文献。[1]王怀富.理气行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4例观察[J].河北中医,(0):10.[]杨兰芳,赵洪岳.运用“运气理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医案则[J].中国民间疗法,,7(17):-10.5、恢复人体损伤组织(补阴)RA会造成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造成关节软骨、软骨下骨、肌腱和韧带的不可逆损伤,在晚期时还会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不少学者发现白芍总苷可以起到恢复人体组织的功效,所以可以考虑用滋阴的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暂无相关推荐用药。常用的补阴类药物有:白芍、浙贝母、乌梅、生地、麦冬、石斛、沙参、杏仁、知母、百合、贝母等。参考文献。[1]漆文霞,王钢,闫彦峰,李燕,邹芳霞.白芍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00,9(07):74-76+80.[]黄皆和,郑文标,管军辉,杨晟,王勇,阮建伟,王海宝.白芍总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J].中国药师,00,3(0):18-3.[3]李丽萍,张杜娟,冯坤苗.白芍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59(6):-.6、抑制外来病原物质(祛邪)从之前的论述可以发现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旋杆菌、结核菌、淋球菌、肠道菌、奇异变形杆菌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这些外来物质长期存在于体内会成为持续的抗原,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抗体,进而由特异的抗体进行免疫反应,发生免疫病理损伤从而发病。临床上也发现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疗效。根据病原菌选用对应的抗生素。
黄连、黄芩、大青叶、黄柏、连翘、蒲公英、半枝莲、败酱草、金银花、板蓝根、夏枯草、贯众、虎杖、射干等。参考文献。[1]韩飞.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7(0):49-50.[]付波.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法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14(05):3-4.[3]刘芳,罗星,向茗,刘春华,刘祖贻.刘祖贻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48(04):1-4.7、增强食物交换功能(通肠)从前面的论述可知,肠道微生物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时,某种致病菌可能会增加肠道通透性,致病菌由肠道移位至血清或关节中,引起自身免疫性关节炎。还可以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调节免疫T细胞的分化,诱导产生IL-17等多种炎症细胞及炎性因子,攻击滑膜及软骨组织,改变黏膜通透性,破坏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导致RA自身免疫病。因此,当存在便秘、食积等症状时,使用通常类中药是必须的选择。粪便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常用通肠药物有: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等。第五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制定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组合方案经过上述的分析,那么就可以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的轻重缓急,来制定相应的精准治疗方案了。从上述的论述,最佳的组合方案,就是根据上述的具体诊断图谱,制定出一个具有类似维度和数值的功效图谱的治疗方案。(一)生物医学组合方案示例系统医学是一种统一的医学框架,无论是对于生物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是可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
甲氨蝶定(每次10mg,一周一次)来氟米特(每次7.5mg,每天次)
-
-
-
-
-
-
-
-对应的功效图谱:从上面的功效图谱,我们可以看出该药方只有补阳类药物,缺少活血、利湿、行气、滋阴、祛邪、通肠类药物。实验证明有效率只有78.6%。(二)中药组合方案示例(独活寄生汤)-
独活15g、桑寄生15g、防风10g、秦艽15g、细辛3g、桂枝1g、杜仲1g、甘草6g
川芎1g、当归15g、牛膝15g
-
-
-
地黄1g
-
-
从该功效图谱我们可以看出独活寄生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确是有效的。杨新玲用实验证明总有效率96%。说明大量温阳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非常有效,但如果再加上一些利湿、行气、通肠、祛邪类的药效果会更好。参考文献。邢沙沙,庞宇舟,陈秋霞,张青槐,徐晶,汤倩倩.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研究近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9(67):37-39.(三)中西医组合方案示例甲氨蝶定(每次10mg,一周一次)来氟米特(每次7.5mg,每天次)
防风30g,党参5g,升麻15g,甘草10g
生栀子30g
当归0g
(炒白术5g)
柴胡15g,藿香15g,陈皮30g
-
-
-
-
对应的功效图谱如下:
从该功效图谱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组合有着良好的疗效,坐标比较齐全的,通过验证发现有效率高达96.4%。如果在该方案上补加通肠的药,疗效会明显很多。参考文献。周磊,赵丽君,尹丽苇.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00,1(1):73-74.(四)系统医学推荐用药方案刺五加57g,续断8g,青风藤8g,炙甘草14g
黄柏1g
川芎8g、三棱8g、莪术8g
泽泻35g,苍术35g
柴胡8g,枳实8,陈皮8g
制大黄14g
-
熟地黄8g
-
对应的功能图谱如下:
第六部分再辩证施治1、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RA的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和血管炎,免疫紊乱是RA的主要发病机制;RA早期以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以及腕关节受累发病较多,RA患者出现下颁处的急性疼痛和闭口困难;累及听小骨,侵蚀性滑膜炎导致听小骨缩短和破坏,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累及胸锁关节,侧卧时会出现胸锁关节疼痛;累及肩关节,出现肩关节破坏和向上半脱位;累及肘关节,出现肘关节延展性受限。MRI检查发现RA疾病初期主要以滑膜渗出、增生以及血管翳的生成为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可见,RA在发病的3个月内会出现关节滑膜的进行性破坏,并且一旦发生骨质侵蚀及关节畸形,则病情不能逆转。RA活动期判断标准:(1)关节触痛数≥6;()关节肿胀数≥6;(3)满足以下3条中的任意条:a.晨僵持续时间≥45minb.ESR≥8mm/hc.CRP超过正常值上限的1.5倍参考文献。冷湘蓉.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探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类风湿性关节炎(缓解期)RA可控制稳定进入临床缓解期,如何维持药物疗效、控制疾病复发,仍是世界难题。RA临床缓解期的治疗决定患者病情的转归及预后。在此患者可以对挛缩在固定位置的关节进行锻炼,在不增加关节炎症和疼痛的同时,提高肌肉的张力,预防周围肌肉功能的进一步丧失。宋绍亮教授在缓解期采取长期而间断口服中药汤剂的方法,有效减少或防止缓解期RA患者病情复发。宋老师认为复发的主要根源在于活动期未能得到正确及时治疗。满足以下6条中5条,且缓解时间持续2个月以上者为临床缓解期:①晨僵持续时间低于15min,②无疲劳感,③无关节痛,④无关节压痛或活动时无疼痛,⑤无关节部位肿胀,⑥ESR女性小于30mm/L,男性小于0mm/L。参考文献。[1]朱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中医证治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考希良.宋绍亮教授治疗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撷萃[J].中国中医急症,,19(11):-.绿洲系统医学研究所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