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干货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

他克能治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nk/mipso_5353431.html

妇儿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本病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期,多因素体阳盛,过食辛辣,助阳生热;或情志抑郁,肝郁化火,热蕴胞宫;或久病伤阴,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冲任不固;或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或因外感寒邪,血为寒凝;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运血无力;或久病体虚,阴血亏虚;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化源不足,而致月经后期。

  月经先后无定期,或因情志抑郁,疏泄不及则后期,气郁化火,扰动冲任则先期;或因禀赋素弱,重病久病,肾气不足,行血无力,或精血不足,血海空虚则后期,若肾阴亏虚,虚火内扰则先期。

  

  1.月经先期(经早)

  主症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兼见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质黏稠,伴面红口干,心胸烦闷,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为实热证;月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虚热证;月经量多或量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心悸气短,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虚证。

  2.月经后期(经迟)

  主症 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潮。

  兼见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紧,为寒实证;月经色淡质稀,量少,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虚寒证。

  3.月经先后无定期(经乱)

  主症 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1~2周,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兼见经色紫暗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时叹息,嗳气不舒,苔薄白,脉弦,为肝郁证;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肾虚证。

  

  1.基本治疗

  (1)月经先期

  治法 清热调经。取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配太冲或行间、期门;虚热证者配太溪;气虚证者配足三里、脾俞、肾俞;月经量多者配隐白;心烦者配神门。

  操作 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血海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方义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是调理冲任要穴。血海调理血分,清血分之热。三阴交调理肝脾肾,是调经要穴。

  (2)月经后期

  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足阴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子宫;虚寒证者,配命门、腰阳关。

  操作 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归来用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用温针灸。

  方义 气海可益气温阳,加灸温经散寒。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调理三阴经而和血调经。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 疏肝益肾,养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操作 肝俞用毫针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肝俞疏肝理气。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脾、肾。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耳穴贴压法。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胃经、下肢足三阴经。用梅花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二、痛经

  

  痛经多由情志不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经血阻滞于胞宫;或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客于胞宫;或脾胃素虚,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

  

  主症 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历时数小时,甚者2~3天。痛重者面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兼见腹痛,多在经前或经期腹痛剧烈,拒按,经色紫红或紫黑,夹有血块,血下痛减,为实证。伴经前乳房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者,为气滞血瘀;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苔白腻,脉沉紧者,为寒湿凝滞。

  兼见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属虚证。伴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无力,头晕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者,为气血不足;伴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晕耳鸣,目糊,舌红少苔,脉细者,为肝肾不足。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取足太阴经、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

  配穴 寒湿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加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止痛。中极为任脉经穴,可通调冲任之气。次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证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针补法,可用灸法。

  方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调理三经气血,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为阳明经之合穴,可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暖下焦,温养冲任。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子宫、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内生殖器、神门、肝、肾。每次选2~4穴,毫针刺,中等强度刺激,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用耳穴贴压法,每3~5日更换1次。

  (2)皮肤针法 选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经。用皮肤针叩刺,至皮肤潮红,每次10~15分钟,隔日1次。

  三、崩漏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属实者,或因素体阳盛,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或肝郁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致成崩漏;或经期产后,余血末尽,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属虚者,或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发崩漏;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本病涉及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1.实证

  主症 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

  兼见血色深红,质黏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黏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血色紫红而黑,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者,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

  兼见血色淡质稀,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为脾虚;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红,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者,为肾阳虚;下血量少,色红,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通调冲任,祛邪固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公孙 三阴交 隐白

  配穴 血热者,加血海;湿热者,加阴陵泉;气郁者,加太冲;血瘀者,加地机。

  操作 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毫针泻法。

  方义 关元为任脉穴,公孙通冲脉,两者配合可通调冲任,固摄经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清泻三阴经湿、热、瘀之邪,又可疏肝理气。隐白为脾经井穴,是治崩漏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冲任,益气固经。取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脾气虚者,加百会、脾俞、胃俞;肾阳虚者,加肾俞、命门;肾阴虚者,加然谷、太溪;盗汗者,加阴郄;失眠者,加神门。

  操作 毫针补法,可用灸法。

  方义 气海益气固本,调补冲任。三阴交健脾益气,加强脾之统血作用。足三里补益气血,使经血生化有源。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针法,左右两耳交替使用。

  (2)穴位注射法 选气海、关元、中极、肾俞、关元俞。用维生素B12或黄芪、当归等注射液,每穴可注射药液2ml,每日1次。

  (3)挑刺法 在腰骶部督脉或膀胱经上寻找反应点,用三棱针挑破0.2~0.3cm长,0.1cm深,将白色纤维挑断,每次选2~4个点,每月1次,连续挑治3次。

  四、绝经前后诸症

  

  妇女至绝经前后,肾气渐亏,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等肾阴肾阳偏盛偏衰现象,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肾阴不足而肝阳上亢,肾阳虚弱,脾失健运而生痰湿,其中肾虚是致病之本,肾虚不能濡养和温煦其他脏器,诸症蜂起。由于体质因素的差异,临床上有肾阳虚、肾阴虚或肾中阴阳俱虚,或有肝阳上亢、痰气郁结等不同表现。

  

  主症 月经紊乱,性欲减退,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情绪不稳定。

  兼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或皮肤感觉异常,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数者,为肾阴虚;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面浮肿胀,尿意频数,甚或小便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者,为肾阳虚;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烘热汗出,腰膝酸软,经来量多,或淋漓漏下,舌质红,脉弦细而数者,为肝阳上亢;形体肥胖,胸闷痰多,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少,浮肿便溏,苔腻,脉滑者,为痰气郁结。

  

  1.基本治疗

  治法 滋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足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加太溪、照海;肾阳不足者,加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加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加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加通里、神门、心俞。

  操作 主穴用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脾、皮质下、交感、神门。每次选一侧耳穴3~4个,毫针用轻刺激。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五、带下病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外感湿毒,郁而化热,或饮食劳倦,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而化热,湿热下注;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产后房劳,亦可导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遂致带下。其中黄带者为脾经湿热,白带者多属虚寒。临床以脾虚、肾虚及湿热下注引起者为多。

  

  主症 阴道流出的黏稠液体增多,如涕如脓。

  兼见带下色黄,黏稠,如脓如涕,气秽臭,阴中瘙痒,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身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湿热下注;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味,质黏稠,连绵不断,面色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弱者,为脾虚;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绵绵不断,小腹寒凉,腰部酸痛,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者,为肾虚。

  

  1.基本治疗

  治法 固摄带脉,利湿化浊。以足少阳经、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带脉 中极 白环俞 阴陵泉

  配穴 湿热下注者,加水道、次;脾气虚者,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者,加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者,加蠡沟、中都、太冲;带下色红者,加间使;腰部酸痛者,加腰眼、小肠俞;纳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

  操作 带脉用平补平泻法。其余主穴用毫针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带脉穴固摄带脉,调理经气。中极可清理下焦,利湿化浊。白环俞助膀胱之气化,利下焦之湿邪。阴陵泉健脾利湿止带。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脾、肾、肝。毫针用中等刺激,可用埋针或压丸法。

  (2)三棱针法 选十七椎、八、血海、委阳、太冲。寻找瘀血络脉后,三棱针刺入约1cm,使紫血流出,血色转淡再加拔火罐,留罐15分钟,起罐后消毒针孔。每隔1~2周治疗1次。

  (3)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水道、气冲、八、白环俞、膀胱俞、血海、三阴交。每次选2穴,用鱼腥草、当归、红花等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2ml,隔日1次。

  六、缺乳

  

  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气血虚弱;或分娩失血过多,气血耗损,乳汁化源不足;或产后思虑过度而伤脾,气血生化不足;或产后七情所伤,情志不调,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乳汁运行不畅而乳少。足阳明胃经循行过乳房,中医有“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故本病与肝胃有关。

  

  主症 产后没有乳汁分泌,或分泌量过少,或在产褥期、哺乳期乳汁正行之际,乳汁分泌减少或全无。

  兼见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苍白,唇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弱者,为气血不足;若产后乳汁不行或乳少,乳房胀满疼痛,或身有微热,情志抑郁,胸胁胀满,脘痞食少,舌红,苔薄黄,脉弦者,为肝气郁滞。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理气血,疏通乳络。取足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主穴 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 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肝气郁滞者,加太冲、内关;食少便溏者,加中脘、天枢;失血过多者,加肝俞、膈俞;胸胁胀满者,加期门;胃脘胀满者,加中脘、足三里。

  操作 少泽点刺出血,其余主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乳根为足阳明经穴,调理阳明气血,通络下乳。膻中为气会,调气通络。少泽为通乳之经验穴。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 背部从肺俞至三焦俞及乳房周围,叩刺强度根据证候的虚实决定轻重,一般多用轻刺激或中等刺激。背部从上而下每隔2cm叩打一处,并可沿肋间向左右两侧斜行叩刺,乳房周围做放射状叩刺,乳晕部做环形叩刺,每次叩刺1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法 选胸、内分泌、交感、肝、脾。毫针用中等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穴位注射法 选乳根、膻中、肝俞、脾俞。用维生素B1、维生素C注射液各10ml混合,每穴注入1~2ml,每日1次。

  七、遗尿

  

  本病多因禀赋不足,或病后体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膀胱约束无权;或因脾肺气虚,上虚则不能制下,下虚则不能上承,膀胱约束无权,致使发为遗尿。

  病位主要在肾,病性以虚证为主。

  

  主症 夜间没有自主控制的排尿,轻者几日一次,重者一夜数次。

  兼见白天小便亦多,甚则难以控制,面白,精神疲乏,肢冷畏寒,智力迟钝,腰腿乏力,舌淡,脉沉细者,为肾阳不足;若白天小便频而量少,劳累后遗尿加重,面白,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者,为肺脾气虚。

  

  1.基本治疗

  治法 健脾益气,温肾固摄。取任脉、足太阴经穴、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阳虚者,加肾俞;脾肺气虚者,加气海、肺俞、足三里;夜梦多者,加百会、神门。

  操作 毫针补法,配穴用灸法。

  方义 关元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膀胱俞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促进膀胱之气化功能。三阴交健脾益气。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肾、膀胱、尿道、皮质下。每次选2~3穴,毫针轻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皮肤针法 选夹脊穴、气海、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八。皮肤针轻叩,使皮肤微微潮红,也可叩刺后加拔火罐,隔日1次。

皮外骨伤科病证

  一、瘾疹

  

  本病之病位在肌肤腠理。多与风邪侵袭、胃肠积热有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袭,遏于肌肤而成;或体质素虚;或食用鱼虾荤腥食物,以及肠道寄生虫等,导致胃肠积热,复感风邪,使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腠理而发。

  

  主症 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风团,成块或成片,高起皮肤,边界清楚,其色或红或白,瘙痒异常,发病迅速,消退也快,此起彼伏,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若发作与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或疹块以露出部位为重,或兼有外感表证者,为风邪袭表;发作与饮食因素有明显关系,伴有脘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伴有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胃肠积热;久病不愈,热伤阴血,可致血虚风燥之证。

  

  1.基本治疗

  治法 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 风邪侵袭者,加外关、风池;胃肠积热者,加足三里、天枢;湿邪较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呼吸困难者,加天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操作 主穴用毫针泻法。

  方义 曲池、合谷同属阳明,擅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风邪侵袭、胃肠积热者用之皆宜。本病邪在营血,膈俞为血之会穴,委中又名“血郄”,与血海同用,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神门、肾上腺、内分泌、肺、耳尖、耳背静脉。毫针剌,中强刺激,耳尖、耳背静脉可点刺出血。

  二、蛇串疮

  

  多由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有关。情志不畅,肝经郁火;过食辛辣厚味,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时毒,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侵淫肌肤、经络而发为疱疹。

  

  主症 初起患都皮肤灼热刺痛,皮色发红,继则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状疱疹,多呈带状分布,多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腰胁部为最常见。疱疹消失后可遗留顽固性疼痛。

  兼见疱疹色鲜红,灼热疼痛,疱壁紧张,口苦,心烦,易怒,脉弦数者,为肝经火毒;疱疹色淡红,起黄白水疱,疱壁易穿破,渗水糜烂,身重腹胀,苔黄腻,脉滑数,为脾胃湿热;疱疹消失后遗留疼痛者,为瘀血滞留,血络不通。

  

  1.基本治疗

  治法 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取局部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 局部阿是穴 夹脊

  配穴 肝经郁火盛,加行间、大敦、阳陵泉;脾胃湿热者,加血海、隐白、内庭。

  操作 毫针泻法。局部阿是穴采用围刺,在疱疹带的头、尾各刺一针,两旁则根据疱疹带的大小选取1~3点,向疱疹带中央沿皮平刺。或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拔火罐,令出血3~5ml。隐白、大敦也用点刺出血法。

  方义 局部阿是穴围刺或点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取夹脊穴,直刺毒邪所留之处,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肝经郁火盛者,用肝经井穴大敦、荥穴行间,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泻肝胆经火毒;脾胃湿热者,加血海清血热,配隐白、内庭以清泻脾胃湿热。

  2.其他治疗

  皮肤针法疱疹消失后遗留的神经痛可在局部用皮肤针叩刺,加艾条灸。

  三、痄腮

  

  少阳经脉行于耳下,阳明经脉过腮部。外感风热疫毒从口鼻而入,阻遏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蕴结于耳下腮部发为本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邪从少阳胆经内传足厥阴肝经,则并发睾丸红肿疼痛;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陷肝与心包,则可发生痉、厥等变证。

  

  主症 耳下腮部肿胀疼痛,或伴有发热。

  伴有恶寒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兼见发热,腮部红肿热痛,咀嚼困难,为瘟毒蕴结少阳、阳明;若见高热烦躁,或睾丸肿痛,甚则神昏抽搐,为温毒内陷厥阴心肝。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取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配穴 高热者,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十二井穴。

  操作 毫针泻法。关冲、商阳、十宣、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方义 治以清泄少阳经郁热为主。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均属局部取穴,以宣散局部气血的蕴结。远取手少阳经络穴外关、并穴关冲,手阳明经穴合谷,以清泻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瘟毒。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的功效。

  2.其他治疗

  灯火灸法 选患侧角孙穴。先将穴处头发剪去,常规消毒,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燃,快速触点穴位,闻及“叭”的响声立即提起。一般灸治1次即可,若肿势不退,次日再针1次。

  四、肠痈

  

  多由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肠间;或因饮食后剧烈运动。肠络受损,瘀阻不通,均可引起肠腑局部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积热不散,腐肉成痈。病位在大肠,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腐,病机为肠腑气蕴,热盛肉腐。

  

  主症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

  痛势不剧,无明显全身症状者,为肠腑气蕴;痛势剧烈,腹皮拘急、拒按,局部或可触及肿块,壮热汗出,脉洪数,为热盛肉腐。

  

  1.基本治疗

  治法 清泻湿热,通调腑气。以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阑尾 天枢 上巨虚 阿是穴

  配穴 发热者,加曲池;呕吐者,加内关;便秘者,加腹结。

  操作 毫针泻法。动留针30~60分钟,每日2次。

  方义 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通调肠腑,清泻肠腑积热。阑尾是治疗肠痈的经验穴。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畅通患部气血,消痈止痛。

  2.其他治疗

  (1)电针法 选取右天枢、右阑尾穴,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60分钟,每日2次。

  (2)耳针法 选取阑尾、神门,中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2次。

  五、扭伤

  

  多由剧烈运动或负重不当、跌倒闪挫、牵拉以及过度扭转等原因,引起皮肉、筋脉、关节损伤,致经络不通,经气运行受阻,瘀血壅滞局部。

  

  主症 扭伤部位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继则出现肿胀,伤处肌肤发红或青紫。

  兼见皮色发红,多为皮肉受伤,青色多为筋伤,紫色多为瘀血留滞;新伤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者,为气血阻滞;若陈伤每遇天气变化而反复发作,为寒湿侵袭,瘀血阻络。

  此外,应根据扭伤部位的经络所在,辨清扭伤属于何经。

  

  1.基本治疗

  治法 祛瘀消肿,舒筋通络。取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解溪 丘墟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 肩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髋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配穴 可根据扭伤部位循经远取或上下循经邻近取穴。如腰部正中扭伤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远取手三里或三间;膝内侧扭伤取血海、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陈旧性损伤可用灸法。

  方义 《针灸聚英肘后歌》言:“打仆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当以扭伤局部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血壅滞,以达通则不痛。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取相应扭伤部位、神门,中强度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2)刺络拔罐法选取阿是穴,用皮肤针叩刺疼痛肿胀部,以微出血为度,加拔火罐。适用于新伤局部血肿明显者或陈伤瘀血久留,寒邪袭络等。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重要考点2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重要考点1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针灸学重要考点3

版权声明:

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ys/10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