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永相连记者蹲点延边6天,记录下北仑

编者按:近年来,北仑加大对吉林省汪清县的帮扶力度,助其实现脱贫摘帽。6月5日,甬派记者汤丹文随“摆脱贫困、携手小康”采访组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6天时间,一路跋山涉水,所见所闻,心中所感,录而述之,写下了《延甬“五记”》。当中大篇幅记录下了北仑帮扶汪清的故事。北仑发布现节选刊发。

帮扶轶事

6月7日晚,我在汪清的酒店里上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当地黑木耳基地的照片。突然,手机里跳出一条消息:“老汤,你也在汪清?”发信人是“一叶”:“我在汪清支教,猪爸也在。”“一叶”是北仑区中心幼儿园副园长周飞波,“猪爸”是他的丈夫朱伟,是我的朋友。周飞波来延边的缘起,是看到一位学弟在朋友圈发了在图们市挂职的情形,她忍不住回了一句:要么啥时我也去延边?同在圈中的北仑人社部门某位朋友“不怀好意”地回了一句:当真?今年支援就轮到你,干脆和“猪爸”一起去。周飞波应道:去就去!

(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

朱伟是北仑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前几年因为身体出了点状况,从馆长岗位上退了下来。听说他也要去延边,单位同事有点不解,你身体能行?朱伟当时就找到了局领导,表达了去延边挂职开展对口帮扶的意愿,并主动提交了申请报告,最终成行。在汪清,周飞波对口的是汪清县第二幼儿园。结合国家学前教育宣传月,她指导园里教师开展疫情期宅家办公的线上研修,同时把北仑疫情期成功复学的经验带给当地。而朱伟到了汪清县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保护中心象帽舞艺术团,指导和协助当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这几天,他刚和新同事一起忙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抖音直播系列活动。医院外科医生王立新来汪清、来延边,却是个身心重回故乡的历程。年3月,王立新在驻汪医院呱呱坠地,他的幼年在汪清县大兴沟镇度过。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甘甜可口的山泉水以及兄弟姐妹放学后吃5分钱一根棒冰的场景,构成了他童年最难忘的回忆。但儿时穷困的场景也深深烙在了他的心底。对故土的回报之情,让他在挂职期间,完成了“人工髋关节股骨头置换术”等多项复杂手术,医院建院以来的诸多空白。

(汪清县北仑路)

在延边州,老年人因为年轻时从事重体力劳动,致病致残的很多,这也导致了许多人的贫困。王立新对我说,当地人髋关节、膝关节等关节问题较多,髋关节主要是外伤,其他关节问题与北方寒冷气候、人们饮食习惯和劳累有一定关系。“股骨头坏死要换关节,能在这里做手术,也算为扶贫作了贡献。”对许多宁波帮扶人员来说,在异地他乡工作,生活上总有诸多不便。比如,延边人一般不喝热水,大冬天也喝冷水。所以,汪清县委常委、副县长、宁波挂职干部曹敏杰下乡的“标配”,就是一只小热水瓶。我发现他一连几天穿的鞋,都是类似部队的作训鞋,想必是经常走远路、踏田畈的关系。在和龙市挂职的宁波市鄞州区干部胡宁华,开了一辆浙B车牌的本田车来接我们。他说,在延边州,像这样无偿“私车公用”的车辆有16辆。“没办法,这儿地太大,是宁波的4倍,没车干不了工作。”胡宁华说。延边州委常委、副州长、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领队娄国闻曾说:“帮扶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要一天一天做,不能一天一天过。”此话不虚。木耳“听歌”木耳“听歌”?是的,听的还是红歌。在延边汪清县鸡冠乡木耳生产基地的电线杆上,绑着几个大喇叭:“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这首反映延边人民斗志昂扬的歌曲,旋律悠扬。嘎呀河从一旁流过,人们在木耳大棚中劳作,一片田园景象。

(鸡冠乡木耳基地汤丹文摄)

汪清是延边州最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吉林省深度贫困县。这里是东北抗联的根据地,“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讲的就是这里,就是延边。汪清少数民族人口多,又临中朝边境,关键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摘掉“穷帽子”。从前,黑木耳种植只是汪清百姓的家庭副业。像鸡冠乡,几年前,许多人家中有高温制作木耳菌包的小锅炉。架锅烧煤,污染环境;小作坊、小生意,小打小闹,形成不了规模经营效益。年起,汪清县的黑木耳产业被“相中”成为宁波延边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几年下来,一条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和废弃料治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渐渐形成。34岁的林岩,现在成了鸡冠乡木耳产业的致富带头人。他拥有上百万袋的黑木耳大棚摆摘基地,还有现代化菌包定植车间,年收入超百万元。“原来吧,鸡冠乡的木耳生产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突突突’机关枪。”这番话,让我感受到林岩如同小品一般的语言风格。大北村聂淑花大娘正在采摘木耳。老公因车祸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全家的生计靠她一个人。她冬天在菌包厂接菌,夏秋在木耳基地摆摘木耳,一年能挣一万多元。“感谢宁波的帮扶,让我们有了好生活。”聂大娘一脸感激。“没有宁波的帮助,就没有鸡冠乡的现在。”这是鸡冠乡党委书记沈常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席话。从年起,鸡冠乡的黑木耳产业就搭上了“扶贫快车”,累计建设6个项目,宁波投入资金万元。离鸡冠乡不远的天桥岭镇,有个“桃源小木耳产业园”。这里的创业者,是返乡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孙永芳,这位曾在青岛做装潢生意的女能人,立志生产出“中国最好的有机木耳”。如今,她创办的产业园,已实现了工厂化的人工智能运作,自动化程度在全国黑木耳产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这个产业园,更有宁波援助的资金投入。

(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现代化摆摘大棚汤丹文摄)

陪我们参观的王总说,这里的“菌宝宝”可是听着音乐长大的,而且听的是轻音乐。在移栽到大棚后,它们喝的是山泉水,晒的是大太阳,呼吸的是山里最新鲜的空气……如此滋润生活、快乐成长的木耳,自然品质超绝。我们在现场就着芥末和酱油,生吃刚摘下来的黑木耳:鲜香、肉厚、生脆、爽口,带着大山里的清纯。对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来说,为汪清的黑木耳打造全产业链,并非仅仅是为了一方人的脱贫致富,协助汪清完成由木耳资源大县向产业大县的跨越发展,让“扶贫产业”转型成为未来的“富民恒业”,更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年7月4日,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冷藏库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由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全额捐资万元援建,是目前宁波市与延边州两地社会帮扶的“最大手笔”。年10月,在宁波与延边两地党委、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北仑区全力协助汪清县完成黑木耳特色小镇规划,它也是吉林省第一个编制产业规划的特色小镇。年3月25日,宁波北仑·吉林汪清健康科技孵化园项目开工仪式举行。项目围绕黑木耳,定位于大健康产业,计划总投资2.36亿元,其中北仑区出资1亿元。目前,汪清县黑木耳栽培量稳定在6.5亿袋,实现产值34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

(汪清鸡冠乡首届木耳节周飞波摄)

“助力汪清的木耳产业,其实是唱响了延甬两地‘山海协作、精准扶贫’之歌。这几年,我们已累计援建实施黑木耳产业项目28个,投入援建资金1.26亿元。黑木耳产业成为汪清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黑金产业’。”延边州委常委、副州长、宁波驻延帮扶工作队领队娄国闻说。

(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甬派客户端记者汤丹文)

猜你喜欢

相距千里一线牵!宁波北仑与延边汪清有故事!

祝福鸡冠!加油鸡冠!北仑帮扶干部发文回忆汪清县鸡冠乡的可喜蜕变

北仑与汪清,故事一直在继续!

打赢脱贫攻坚战!北仑汪清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召开

汪清女孩患重病,在汪清的他们做了一件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xg/8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