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人文地图三都村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三都村

陈爱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为我国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的名诗《观书有感》。这首传颂千古名篇中的“源头活水”和“半亩方塘”在哪里?自古注家都没有交待清楚。其实,早在清·乾隆《婺源县志》“塘堰”等篇中,就已经有“朱绯塘,即朱子观书有感处。在三都”、“三都朱绯塘,即文公咏半亩方塘处”的确切记载。

三都村,原称“朱绯塘”。据民国《婺源县志·坊都》记载:明洪武初年(),婺源定乡、里、都、图制并以其作为行政管理区之后,朱绯塘一直在第三都辖下,加上该地原距邑治蚺城三华里,故于近代改名“三都”(查阅民国庚申《婺源县志》,其时它还是叫“朱绯塘”)。近年来,由于婺源城区的发展,三都村落已与县城连为了一体,满目皆是楼宇光鲜、厅堂敞亮的新房子。

三都村落一隅

三都(朱绯塘)聚落,由滕氏始建于北宋。据明·嘉靖《新安名族志》记载:滕氏望出南阳郡(即今河南省南阳县)。先世历两汉多闻人;汉末有渡江居东阳者,世继科第(载见《金华志》)。延至宋初,有尚书某(姓名待考)“携子滕元隽来迁婺源,再世为邑东(嘉靖《新安名族志》曰,朱绯塘在邑东里许)”,创立村落。南宋时,继有张氏迁入合居。对于张氏迁此始居者张珏其人,乾隆《星源甲道张氏宗谱·竹溪逸士传》有着详明记载:张珏,字公予,号竹溪。邑城东门张洪(大观三年()进士,历官汀州文学、吏科给事中、庐州知州)之孙。以孝友闻,尝代弟徙边于蕲王韩世忠幕下,辟参军务,以功历官副尉、朝请郎。建炎二年(),从朱熹族叔祖朱弁赴金,不屈于金人诱胁,与弁同被扣留十六年方得以获释。归宋后,秦桧恶其言敌情,仅“奏以补初官,朝野皆为不平”。张“珏以在金十六年,至是得归,幸矣!忌秦桧奸邪,遂称病,累章乞归。上许之,御书‘竹溪逸士’赐之;义其代弟徙边,诏旌其坊曰‘昭义’;授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致仕。”晚岁自城东迁居朱绯塘,号“竹溪翁”,子孙因家焉。所著有《竹溪诗集》三十卷,卒举祀“乡贤”。

这个位于星江河(古“婺水”)东岸、人口不足的小村子,按民国《婺源县志》记载,历史上曾出过不少闻人。如:宋代滕璘(—),字德粹,号溪斋。与弟滕珙受教于朱熹,造诣深邃,贡入太学。淳熙八年()登进士第,授鄞县尉,调鄂州教授,历四川制置司干官。时韩侂胄执掌朝政,有人劝他前往拜见,说投其门下即可掌政,鄙而不去。后知绍兴府嵊县,适岁饥,奉行荒政,赈济灾民,多所全活。擢任福建帅司参议后,议更变卖盐旧法,帅不从,乃挂冠归乡。后官至朝奉大夫,赐三品服。曾自述平生:“居家孝悌,居乡善良,居官廉洁;少年勤学,晚年静退;斯足矣。”著作有《溪斋类稿》三十卷,《全宋诗》《全宋文》均录有其诗文。滕璘之弟滕珙,字德章,号蒙斋。与兄同游朱熹之门,朱子称其“学问精敏,深造有道”。弱冠入太学,淳熙十四年()中进士,授旌德县主簿;后官合肥令有声。著有《蒙斋集》;辑有《经济文衡》七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因南宋淳熙间滕璘、滕珙兄弟相继登第,世传“双桂”,故邑令许应龙改城东“永宁”坊曰“双桂”坊,以志喜。滕璘的仲子滕铅,博学通经,学有源委,官为安仁令,著有《尚书注》行世;季子滕钲,笃志朱学,著有《书经大意》,屡举“孝廉”。另有元代学者滕塛,一名迥,字仲塞,号星崖。其文不蹈袭古人,自成一家,时称其学会“朱陆”(朱熹、陆九渊)而得其同;善书,草书有晋人风度,江西诸士叹曰:“数百年来,无能为此书者”。著作有《星崖集》。此外,宋代还有官奉议大夫的张圭、授宜春县尉的张楚珍、授迪功郎的张友端和宝祐元年()进士、官司户参军的滕武子;元代有太平路天门书院山长张子纯、袁州路教张泾、怀孟路经历张叔重和元统三年()举人、任书院山长的滕文禄;明代有员外郎滕彦真、永春知县张克绍等。清代又有一位张正金(字汝南,号丹崖),他虽世业岐黄,但有高怀逸致,爱丹青,工墨竹,日临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帖,超绝一时;精研诗,尤洒然出尘,有“陶白”(陶渊明、白居易)气味,前后邑大夫雅爱重之。著作有《鸥雨亭茶话》《婺源遗胜诗》。张正金之子张芳,守家学,年十三侍父游姑苏;及长,悬壶市上,精通脉理,求医者屦满户外。传世医著有《痘科管窥》《梅村便得方》。善医者另有张文德,“世其先业,以医济人。邑侯张母病危,文德投剂立效;赠额曰‘春暖青囊’”。张可晴,“乡贤张珏之裔。善医,济人四方,令人怀德”。张必余,“素善医,无论良贱,有求即往,贫者施药,不受谢”等。

三都村仅存旧屋

村落原有邑治蚺城八景之一的“朱塘鸥雨”景观,其的由来与朱熹有关。民国《婺源县志·朱子世家》载曰:生长于福建的朱熹,曾两次专程回故里祭扫祖墓。一在南宋绍兴二十年()春,朱熹首次“如婺源展墓”,以衡阳知府张敦颐(字养正,婺源游汀人)所赎归父质田百亩其租,“入充省扫祭祀之用”,并将田产授族人掌之,备日后祭扫之费。第二次是淳熙三年()春二月,朱熹由闽取道浦城,经浙江之江山县、江西之玉山县趋婺源;到后遍走山间先祖墓地祭祀,并撰写《告始祖茶院府君墓文》《归新安祭墓文》。期间,日与乡人子弟讲学于城西汪清卿家之“汪氏敬斋”,随其资禀,循诱不倦;还应县令张汉和地方人士之请,撰写了《藏书阁记》;又作了《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至六月初旬乃去,居婺历时百余日。就在朱熹第二次还婺时,曾在门人滕璘、滕珙的陪同下漫游朱绯塘村,他见幽静山边的朱塘,一泓池水汩流,恍如畴昔梦中所见。因问其地?璘答:“朱绯塘,璘世业也。”朱熹喜甚,曰:“故与子有神交者”。因命建亭,并书“草堂”二字贻之;且触景生情,在此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千古绝唱。当时,朱熹还为滕氏题“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曰茅栋成,居然我泉石”一诗。到了元代,朱塘被列为蚺城八景之一的“朱塘鸥雨”后,“文通”胡炳文(—,字仲虎,号云峰)赋诗云:“鸣凤不肯鸣晚周,鸥鸟相随九曲幽;星源是公鲁洙泗,东池历历梦中游。一夜水痕高几许,鸟也忘机淡无语;朝来晴碧更好看,天光云影源头水”。现今,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当年朱熹题名的“草堂”早已圮毁,“源头活水”亦已不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色了,昔日的历史痕迹,荡然无存。

林木葱郁的后山坞

由三都村落沿河而下数百米,星江水流至此,其纹如绣,因之被古人列作蚺城八景中“绣水秋波”胜景。胡炳文有诗云:“星源沄沄从此来,迤逦湾北势欲回;水面无风自成縠,星溪此观何奇哉。化工妙手元不露,刺破练溪能几步;世间儿女巧已多,楼头针线月中度。”站在河畔,抬头前望对面山崖,秀若列屏,春月繁花如缬,那就是蚺城八景中所谓的“锦屏春色”。胡炳文亦有诗云:“方山峨峨万山丛,红红紫紫开东风;谁遣罘罳倚半空,为嫌下界尘埃蒙。提起韶华千万叠,移来蜀城眩奇绝;千工百巧花自如,万古一机天不裂。”在这里,观波影翻动,眺山景如梦,心情将变得寂静恬美起来。

(文/图陈爱中)

学会动态

婺源县济溪历史文化研究会开展“六.一”儿童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

年“六.一”儿童节,婺源县济溪历史文化研究会在婺源县青少年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基地“孝思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济溪小学三十六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上午9时,三十六名学生在单静茹老师带领下来到“孝思堂”,研究会秘书长游桂生一边为孩子们介绍祠堂的楹联、石狮子、“文行兴贤”、“明代进士题名坊”和祠堂名人事迹,一边细心地解答着孩子们的五花八门的提问,并鼓励孩子们要领悟并树立“孝顺父母,思念家乡”的孝思堂精神内涵,向各位先贤学习。孩子们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解完后,研究会会长游树海向孩子分发了节日礼物,祝孩子们节日快乐。

(文/图游桂生)

“千年婺源”刚刚运行,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欢迎您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xg/8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