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
一种风俗,风行全国。
南方多叫“赶场”,
北方则叫“赶集”,
沿海又称“赶圩”,
岭南则称“赶务”……
各色称谓,百般趣味,皆在其中。
-
一四七,三六九,二五八。
相隔三、四天,
一个月里,
赶集的日子,
能有十天左右。
而赶集的闹热,
最有味的,
还是在回忆的童年里。
-
回忆里的赶集,
要从头天睡梦里的兴奋开始。
分散在寻常日子中的期待,
与新年佳节不同,
好似更细腻的甜,
丝丝缕缕,溢满心间。
-
乡里人家,多赶早集。
晓月残星,天色蒙蒙亮。
大多时候,一户人家,
有惯去的集市。
-
大人们赶集,多为家中所需。
正正好适合小孩加入的时机,
每月里其实并不多。
所以兴奋、期待,
才那么知味。
-
赶早集,需早起。
尤其在夏日,
晨起山风清爽,
最适宜赶路。
赶集日,
不需在家中吃早饭。
-
快步轻行,山径人稀。
啼鸟声声,草木尚佳。
路过村寨,犬吠鸡鸣。
赶集的百般趣味,
实不可忽略行路的美好。
-
技艺精巧的外公,
随手折下路边草。
与同行者闲聊时,
顺手编织出蚱蜢。
也有蜻蜓、蟋蟀,
在往后的岁月流年里,
成了回忆中的小精灵。
似乎比花丛蹁跹的缤纷蝴蝶,
更加灵动,惹人喜爱。
-
照常,
孩子的赶集,
从一块美味的粑粑,
正式开始。
后来回忆它们的模样,
简单、质朴,甚至普通。
-
米糕、馒头、包子……
也没有花样百出,
却有不可抵挡的美味,
入口入心,还能饱腹。
-
记忆中的集市,
就是单纯直白的一条街。
长长的,有些窄。
但热闹非凡,
有别于城市商场,
是另一种“川流不息”。
在乡间草集里,
背篓,才是购物的王道。
往往用于赶集的背篓,
要比平日农务用的更小巧。
-
柴米油盐酱醋茶,
乃至锅碗瓢盆、蔬菜种子,
家禽、服装、五金电器……
实实在在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而当家用物品购置妥当后,
才轮到孩子的欢欣雀跃:
小零食、小玩具、小鞋子。
常常只有一两样,
但足以填满一段日子里的兴味。
-
在这并不算太长的集市里,
藏着童年最最美好的秘密。
从桥头的粮油店开始,
一路行过水果摊、杂货铺,
再过家电区、服装店,
在与菜场相邻的拐角处,
有家小小的书店。
这四四方方一排架子的小书店,
便是童年赶集最期待的商铺。
-
那样小小的一家店,
却填满了童年最悠长的时光。
从单薄简陋的黑白故事话本,
到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
也有阿凡提的民间智慧故事集,
唐诗宋词三百首的经典吟诵。
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甚至小学生精选作文……
-
一本书,
陪伴度过一个又一个的下午。
卖书的铺子那么少,
买书的费用同样少。
便只能反复阅读,
津津有味,独自享受。
诗歌能读,故事能读,画也能读。
而摘抄本,
便该是那时开始陪伴左右。
-
仅次于书店的热望,
是一家交好的中草药铺。
药店,本不该惹人欣喜,
它毕竟充满疼痛。
但它是中草药铺呀!
便是那规矩严谨的药柜,
就已足够让人喜爱。
-
小小的格子,
小小的药签,
却有浓郁的药草香。
便是它们的名字:
繁缕。辛夷。连翘。甘遂。
夏枯草。六月雪。半枫荷。
剪红纱花。王不留行。
如同一首诗。
-
或许是孩子未尝人间疾苦,
欢喜与热爱,浮于浅表,
又来得深沉与浓烈。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