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荚一棵大乔木,长出三种药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成为风物大观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风物大观」→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风光、风俗、风情;人物、器物、事物;美景、美食、美文;

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有一个传播美的平台,《风物大观》期待您的参与!

今天介绍的这种药用植物是一种落叶乔木,学名皂荚,又叫皂荚树、皂角。植物图片由利津县科学技术协会的刘兆海先生等人提供,发现地点有二处:一是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二是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动物园。

特此表示感谢!

点击查看活动方案:我们身边的中草药——黄河三角洲药用植物大搜索活动开始啦!!

一、皂荚的植物形态

(一)植物形态

皂荚属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树干及枝有单生或分枝的刺,刺粗壮,红褐色。偶数羽状复叶;小叶3~8对;小叶片近革质,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杂性;花萼钟状,裂片4;花冠左右对称,淡黄色,花瓣4,卵形或椭圆形;雄蕊6~8枚;子房条形,胚珠多数。荚果长条形,扁平,表面红棕色或紫黑色,有光泽,被白色蜡质粉霜。种子多数,长椭圆形,扁平,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9~10月。

(以上图片由刘兆海先生于年11月3日拍摄于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

(以上图片于年11月8日拍摄于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动物园)

(以上图片摘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二)皂荚树与花椒树刺的区别

皂荚(树)在植株比较小的时候,容易与花椒树混淆。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它们的刺,区别还是比较明显:

1、花椒树一般长不很高,属于大灌木性质;刺比较短小,刺上不会分叉。以下为花椒树的树枝和刺,图片来自三株不同的花椒树。

(以上图片于年12月20日拍摄于利津县枣园村)

2、皂荚刺比花椒刺要粗得多,长得多,且刺上有分叉。以下为皂荚树的树枝和刺,图片来自二株不同的皂荚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中收录了至少三种以皂荚树为植物来源的中药,分别为:大皂角、皂角刺、猪牙皂。

下面分别做一下介绍。

二、大皂角(中药名)

中药大皂角属涌吐药,为皂荚树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质坚硬。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

用时捣碎。

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咳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1、《纲目》:皂角,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2、《药品化义》:皂荚,为搜痰快药。凡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若蓄于胸膈上,则横入脂膜,胶固稠粘,消之不能行,泻之不能下,以致气壅喘急,甚则闷、胀、痛齐作,或神呆昏愦,或时常吐浊,但能坐而不得眠,以此同海石为丸,横胸浊痰,使渐消化,搜出凝结,大有神功。

3、《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汤药最少,有疡医以牙皂煎汤,涌吐风痰,服后全身赤痱,数日后皮脱,大伤元气,不可不慎。至于锁喉风症,尤为切禁,常见有激动其痰,锁住不能吐出,顷刻立毙者。

皂角中皂苷的含量比较高,放到水里会起很多泡沫,是一种天然的清洁剂,过去人们常用它洗衣服。

作为一种涌吐药,皂角的祛痰作用是非常强的,因为皂苷会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使痰容易咳出来。在西药当中,这叫恶心性祛痰药。它对胃粘膜不仅是刺激,而且还有点腐蚀作用。有的人用了之后不但会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造成胃出血,吸收之后会有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为安全起见,现在临床上只有在粘结的痰咳不出来的时候,可以用一点。

同样的道理,把皂角的的粉末喷一点在鼻腔里,刺激鼻粘膜,使人打喷嚏,也是一种反应性兴奋,可以使昏厥的人由于兴奋而清醒。但是,现在对昏厥的人也很少用这种药了,毕竟有毒副作用。

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忌服。

1、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角克(刮去皮,用酥炙)末之,蜜丸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皂荚丸)

2、治小儿毒气攻腮赤肿:皂角(去核)60克,天南星(生用)6克,糯米一合为末。上为细末,姜汁调涂。(《普济方》)

3、治食诸鱼骨鲠,久不出:以皂荚末少许吹鼻中,使得嚏,鲠出。(《圣惠方》)

4、治便毒痈疽:皂角(长一尺以上)一条,捶碎,法醋煮烂,研成膏敷之。(《直指方》)

5、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荚,细研。粥饮下9克,立通。(《政类本草》引孙真人方)

三、皂角刺(中药名)

中药皂角刺属杀虫止痒药,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本品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l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饮片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木部黄白色,髓呈海绵状淡红棕色,周边棕紫色或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辛,温。归肝、胃经。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1.《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2.《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

3~10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1、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半两、真蚌粉三钱。上药研细。每服一钱,酒调下。(《仁斋直指方》)

2、产后乳汁不泄,结毒: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份为末,温酒服二钱。(《袖珍方》)

3、疮肿无头:皂角刺、烧灰阴干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花子三五个,煎药送下。(《儒门事亲》)

4、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本草纲目》引《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5、治乳汁不足:皂角刺、王不留行各6克,黄芪15克,猪蹄2只。煎煮至肉烂,去药渣,吃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6、治鼻咽癌:皂刺和皂角树枝克。煎汤至黄酒色,每日服3次,分2日服完。(《抗癌本草》)

四、猪牙皂(中药名)

中药猪牙皂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不育果实(因受外伤等影响而结出的畸形小荚果):秋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本品呈圆柱形,略扁而弯曲,长5~11cm,宽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和线状或网状的裂纹。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基部具果梗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中间疏松,有淡绿色或淡棕黄色的丝状物,偶有发育不全的种子。气微,有刺激性,味先甜而后辣。

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祛痰开窍,散结消肿。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1~1.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取嚏或研末调敷患处。

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

1、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猪脂涂炙黄色,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气壮者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简要济众方》)

2、治诸窍不通,因气、因痰、因风、因火,暴病闭塞者:猪牙皂荚(去皮、弦、子,炒),为细末,吹入鼻内即通。(《本草汇言》)

3、治脑宣:皂角(去皮、弦、子)蜜炙捶碎,水中揉成浓汁,熬成膏子,鼻内搐之,口中咬箸,良久涎出为度。(《儒门事亲》)

4、治风邪痫疾: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日干)四两,密陀僧一两。为末,成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永类钤方》抵柱丸)

5、治咽喉肿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为末,每吹少许,八咽吐涎即止。(《圣济总录》)

6、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虫积、食积、伤寒、实热秘结等证:牙皂角(耖微黄)一两六钱,川大黄一斤。上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绿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景岳全书》百顺丸)。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版)》第21页、第页、第页,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6月第一版。

2、《国家药典中药彩色图鉴》第22页,中国古籍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

3、百度百科词条“皂角刺”、“皂荚(中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

4、百度百科词条“大皂角”,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5、百度百科词条“猪牙皂”。

6、张廷模:《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第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年5月第1版。

(本文欢迎转载,要求开通“全局可转载账号(长白单)”者,可在下面“参与讨论”部分留言,或添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bm/8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