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女医明妃传》,让观众们记住了医术高明的女太医谈允贤;
一部《大宅门》,让观众们领略了以同仁堂为原型的百草厅的风雨历程;
一部《甄嬛传》,让观众们记住了温文尔雅的太医温实初!
更值得铭记的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所发现的“青蒿素”,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这些都来自古老中医的灵感。
国学知识卡▼▼▼▼▼▼▼▼▼▼▼▼▼▼▼▼▼▼▼▼▼▼▼▼▼▼▼▼▼中国古代名医及其成就:
(1)扁鹊,战国时名医,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张仲景,东汉末期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
(3)华佗,东汉末期名医,发明了“麻沸散”。
(4)葛洪,东晋名医,著有《肘后备急方》,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灵感来源就是《肘后备急方》。
(5)孙思邈,唐朝名医,被尊为“药王”。
(6)李时珍,明代名医,著有《本草纲目》。
相关成语、典故、名句: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杏林高手;以毒攻毒;如法炮制;病入膏肓;对症下药;针砭时弊;治病救人。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到底是啥?
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东晋医药学家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在屠呦呦最初的实验中,青蒿治疗疟疾的效果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mí)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
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就是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
现实版“谈允贤”:她不是妃子
《女医明妃传》热播,明代女医“谈允贤”火了。在电视剧中,刘诗诗所饰演的谈允贤凭借对医学的热爱,克服重重困难,开创并建立了女医制度,最终成为一代女国医,还和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产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是历史确实如此,还是电视剧在“戏说”呢?
历史上真实的谈允贤是古代史上少有的女名医之一,和西汉的义妁(shuò)、晋朝的鲍姑、宋朝的张小娘子并称为“古代四大女名医”。
谈允贤是医学世家出身,祖辈世代都是名医,就连将她从小带大的祖母对于医药方面也是十分精通。受到家族的熏陶,谈允贤也十分喜爱医学。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地传遍各地。嘉靖三十五年(年),谈允贤病逝,享年96岁。著有《女医杂言》。
历史上的谈允贤生于公元年,而她在《女医明妃传》电视剧里的恋人朱祁钰早在年就去世了,两人谈恋爱的话,还真要穿越一下才行。另一位恋人朱祁镇死于年,那时谈允贤才三岁,也赶不上谈恋爱。所以电视剧里的故事,只是戏说而已,大家不要当真。
“太医”是怎么当差的?
“来人哪,快传太医!”在古装宫廷剧里,我们经常听到这句熟悉的台词。《甄嬛传》里的温实初,《芈月传》里的女医挚,《女医明妃传》里的谈允贤,《金枝欲孽》里的孙白杨……宫廷剧里总少不了一位推动情节发展的太医。
太医指的是皇家医生,医院。太医院是掌管医药的官署,历代名称、建制不同。医院有院使一人,是主管官员;左、右院判各一人,是副主管官员;御医十至十五人,吏目(文职官员)十至三十人,医士二十至四十人,食粮医生(或称粮生,主要担任缮写等工作)、切造医生(负责药物的调制)各二三十人。
因为面对的病人都是帝后嫔妃、王子公主等,所以太医备受瞩目,防范极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说:“按照常例,皇帝得病,每天太医开的药方都要分抄给内务府大臣们每人一份,如果是重病,还要抄给每位军机大臣一份。”在现存的内务府、军机处等机构的档案中,还可见到这种抄发的太医处方。
这创意我给满分:《西游记》中的药名诗词
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药。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求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一起将唐僧送出长安城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白龙马一起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大唐。
作者吴承恩从近两千味中药的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中药名称和全诗主旨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习近平:希望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
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
习近平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