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中

?

无我疗法回向内心

皈依自然

中,是整全的,模模糊糊的,这个就是“道”。

我们是整全的,为什么说是整全的?就是说我们在科学、哲学、宗教、文学各种学的总起来有一门课叫做一个字“道”。

西方人没有道,西方人不懂什么叫做道,所以真正要讲起来中国只有一门学问,世界上只有一门学问才叫整全的学问,如果有好几门学问就是各有一偏了。

我是牙科只能看牙齿,眼睛我不会看,你是眼科头痛不会看,只要有那个“科”,你就知道嘛,它就是一部分。所以,你慢慢感觉到科学家是以偏概全的。

我们常常把物理和科学连在一起,其实物理是物理,科学是科学,化学是化学,是两码事。化学治疗多半有后遗症,因为都是毒,物理治疗多半没有什么后遗症,显然是不一样的。

常道不可言说。什么事情当你很深入、很了解的时候,你都知道我们都在自圆其说,我们都在以偏概全,这人类是很危险的。

可是道它是整全的,凡是整全的都有几个特色,一个就是不可言说,就是你永远说不清楚,西方人喜欢你讲的很清楚,今天年轻人说你给我讲清楚,一讲清楚就偏离了道了。

老子当年讲的最清楚了,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能够说的道都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言说的,隐隐约约大概是这样的,再说清楚就错了,就错了嘛。

所以很多人觉得中国好像喜欢打马虎眼其实不对的,我们是有整体概念的,你讲清楚就讲到一面去了,你讲清楚又讲到那面去了,要讲整全的,那就只能够讲的隐隐约约、含含糊糊,大而化之。

所以我们中国人这个大而化之到底好不好,各位要从不同的层次去领略。

中道指的还是做人处理的道理,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处处不离中庸。

关于身体方面的修行,道家守中的不少,但是因为流派众多,这种说法也不准确,守某一个部位这算比较下乘的修法,供机缘悟性不足者修炼的,所守的部位主要是上中下三丹田,古书里守中的比较多,现在修行人尤其是当年练气功的,守下的居多,守上窍那是上等机缘和悟性才能练的,比较少见,真正道家上乘大法和佛家的一样,都是守空的,守空而忘空,自然与天地同在。

如果按照境界来说,第一步就是守住某一点,将心念集在一处,从而忘掉身体内外的种种感觉,达到一种类似于空的境界,然后就是守空,连守这个念头都彻底忘掉,空无所空,最后就是破碎虚空,没有天地人神鬼,没有自己,没有旁人,没有空,如此才能得到真空、真静、真定,才能真正的超凡入圣,佛家也并非只是守空,那算是比较高级的境界,大乘的修法,小乘还是要从身体来修起的,和道家其实差不多的感觉。

中道是不落边见,比如说这世界一切皆空都是虚无,这就是边见,又说世界一切实有不变,这也是边见,中道既说有,又说非有,既说空又说非空,空中有,有中空,既空既有,非空非有,有不异空,空不异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它相对于二边,包括有无、苦乐、生灭等,释迦摩尼说法时,主张应远离二边,至于中道。

细数一下古人所建立医学理论有:

一元、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气、七星、八风、九宫、十全、十一脏与十二经。

细述之:一元理论是指“气一元”理论,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与变化,都源于气的动静出入的变化。

二气理论就是“阴阳”理论,从世间万物的运动趋势立论,将事物的变化及其本身,皆“一分为二”,并将之重新定义。认为世间万物的转化不过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依存与对立统一。其余理论的主体则依次类推,而不作过细的解释。

三才,既可以指向生命内在的不同属性架构,即精气神;又可以表达事物在数量上的积累,即对大中小、上中下,前中后的表达。

四象则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是事物在质与量这两个区间上的转化,即二乘二等于四,后来这套理论被韩医所重视。

五行则指金木水火土,是五种相对稳定但又变动不居的,事物的性质概括与状态描述。

六气,则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往复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它既是对客观的自然现象的表述,又是对人体内在变化在质与量这两个层面的总结,即二乘三等于六。

针对七星的认识,则表达为七情变化与七邪(《太素》中有“七邪”篇)理论。

八风九宫理论,在后世则与八卦模型相合,形成新的理论架构。

十全则为五脏五腑的脏腑相关理论。十一脏为天六地五之脏腑相关理论与相关的经脉理论。

十二则为后世所述之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十二官、十二水理论。所以,五行脏腑理论的确立,并不象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直截,而是有着相当漫长的形成期。

当然这种认识模式,是源于《黄帝内经》的认识论模型:“一以法天(气),二以法地(形),三以法人(变),四以法时(四季),五以法音(五音),六以法律(六律),七以法星(七星),八以法风(八风),九以法野(九野)”。

在《素问·五脏别论》开篇就讲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观念中,人体的组织器官应该如何定位,以及如何理解人体器官的不同功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并且可以争论的问题。当然,中医五行脏腑学说存在的前提是五行学说得以确立。而这个任务西汉时期就已经完成了。所以,在正史之中的《汉书》《后汉书》《魏书》《晋书》中皆有“五行”之专篇,所述为天地变化的异常与灾变,与医学并无太大关系。而五行与医学的最初的合流,却存在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

比西汉更早一些,在春秋时期中医特有的阴阳五行脏腑相关学说,就开始有了自己的萌芽。现在说起五行学说,源出从《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以及《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在《左传》中则指出:“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显然,这是一种由世界观,进而引申为方法论的过程。五行的形成,即是基于直观角度,对世间事物的归纳。由于,人类对生命的本能追求,五行学说一旦形成,就立刻开始了将医学知识与认识论结合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是漫长而逐渐递进的。

与后世经学将五行推到至高而又刻板的世界规范不同,五行本身是自然而灵动的。也只有这样,五行学说才可以承载临床之上千变万化的疾病演化。我们知道,过去明黄是皇帝的专用色。老百姓是不能用了。可先秦时,并非如此。理论上,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那么,五行之色的传递也就如水流动,变化而不居的。在《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有“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这段内容则仿自《孙子·势篇》“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五行的往来胜复,本身就是对自然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形容。自然,在五行脏腑配类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出现不同的五行配类方案。

可以想象的是,古人不可能将五行与现有的内脏进行直接的搭配。就象蝙蝠要将冠状病毒传给人一样,它必需要有一个中间宿主。这个中间宿主是果子狸,还是穿山甲?难说。但这个中间宿主肯定存在。同样道理,五行与脏腑之间,也必须要通过一个中间形态,或者中转机制,才能与互相搭上关系。

《管子·揆度》桓公曰:“‘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何谓‘事名二’?”对曰:“天策阳也,壤策阴也,此谓‘事名二’。”“何谓‘正名五’?”对曰:“权也,衡也,规也,矩也,准也,此谓‘正名五’;其在色者,青黄白黑赤也;其在声者,宫商羽徵角也;其在味者,酸辛咸苦甘也。”此处,管子提出了认识问题的两个基本原则,五个分类方法。这两个原则就是天地之别,而原文自注,天地即是阴阳。而五个分类方法,为“权衡规矩准”,而这五个方法,也可以表现为,依此为原则对其它事物进行分类。如:五色分青黄白黑赤,五音分宫商羽徵角,五味则酸辛咸苦甘也。这几个“五”出来了,那么后面的五行,木火土金水自然带出。这段文字的出现,已经给阴阳五行理论的产生与扩展,乃至于阴阳五行理论进入中医学理论作了准备。

《尚书·周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管子·水地》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膈,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内已具,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此处之五行五脏,是以五行五味为媒介,搭配形成的一套五行脏腑配套模式。即是:脾味酸属木,生膈,以鼻为窍;肝味苦属火,生皮革,以目为窍;心味甘属土,生肉;肾味辛属金,生脑,以耳为窍;肺味咸属水,生骨,以孔窍为窍;

如果读者仅仅看了本《中医基础理论》课本,读过几篇中医宣传读物,学过几句套话。认为中医的五行脏腑观就是:肝属木主筋,心属火主血,脾属土主肉,肺属金主皮,肾属水主骨。秉持着这种既定的中医思维,再来看古人的知识,那可真要失望了。因为,还有更多难以想象的内容在等着你。《管子·四时》还有:木合骨,火合气,土生皮肌肤,金合甲(爪),水合血的说法。现在这个内容,还保留于《道藏》之中。按五行本意来看,木应骨,木曰曲直,当然骨头是坚硬的,这没有问题。同时,木又有支撑作用。只要想一想中国式建筑主要是土木式建筑。房屋的木梁就相当于人体的骨骼,起着支撑与支柱作用。当然如果你能理解:“骨属于肝,应于木”是很有道理的事,这样也就可以理解另一件事:后世说的“肾主骨生髓”,只能是来源于“肾生髓,髓生骨”,然后才有了肾主骨生髓。从人的直观感觉来看,气管理着人的呼吸、动作、语言,给人体带来温暧;所以火应气也很容易理解。土生皮肌肤,则当以皮肤的柔软色黄来解释,当然这也得说是中国人恰巧是黄种人带来的偶合。同样道理,指甲也是除骨之外,人最坚硬的组织,当然最重要的是指甲可以用来抠东西搞破坏。所以金应爪,当以爪甲的坚硬色白来解释。水是液体,血也是液体;所以,水应血也来源于古人的直观观察。后世唐容川著《血证论》,发挥“血即是水,水即是血”之论,重新阐明了水应血的观点。不过,我们要注意,此处之水应血,与后世因血红而属火的出发点,当然是不同的。

前文中,还讲到《庄子》中有“六脏”说法。据说,文子是老聃的弟子,庄子的前辈。在《文子·九守》有:“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在这里就出现了六脏的说法,是在后来所述的五脏理论之中加上胆。这六脏之中,又以心为主,高于其它五脏。联想到后世奇恒之腑之中,唯独出现了六腑之中的胆。这里边是不是又有点别的什么味道呢?其实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也说明了“胆”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脏”。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五行与脏腑组织的配属。固然有内在的关联度,却也有着强烈的随机性。所以,最终形成我们后世所看到的五行脏腑配属,一定充满着博弈与妥协。那么,这种演变的规则是什么呢?

除了前述的,那么复杂的五脏配属关系之外。还有另一种很明确的五行配属方式。这种配属倒是具有统一的内在属性,从而看上去显得那么的合理。这也就是中医黑,黑中医的重要论点:明明肝脏的主体在身体的右边,脾在身体的左侧;为什么中医却说,左肝右脾呢?这话又得说回来,在中西汇通之前,谁知道英文中的“Liver”,应该翻译成为“肝”,还是翻译成为“脾”。当然,前人能够将“Liver”翻译成为“肝”还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中医一直都知道:肝以人体的右侧为主,脾则位居人体的左侧。这种基本的脏腑关系的解剖定位,则反映于祭祀之中的五行配属关系。

《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其日甲乙,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祭先脾。”“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祭先肺”。“中央土。其日戊己。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祭先心”。“孟秋之月,其日庚辛、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祭先肝”。“孟冬之月,其日壬癸。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祭先肾”。意思是说:即春天先用牺牲的脾来祭祀,夏天先用牺牲的肺来祭祀,秋天先用牺牲的肝来祭祀,冬天先用牺牲的肾来祭祀。从以上的理论不难看出,它所使用的实际上是方位分布。将牺牲所用的动物,头朝南尾朝北摆放。则其五行方位,脾在左在东方属木,肺在前在南属火,肝在右西方属金,肾在后北方属水,心在中央属土。所以,从五行方位祭祀体系上看,这种配伍方法,具有统一的逻辑内核,能够自圆其说。按五行五方五脏属性排列,脾居东属木、肺居南属火、心居中属土、肝居西属金、肾居北属水。到了战国时代,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以及西汉末年,杨雄的《太玄经》皆采信了这个观点。

不过在《吕氏春秋·尽数》也说“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于中!”这里明确提出:靠求神问卜来治病,是极为不靠谱的事情。这也变相说明,用这种五行理论拜拜天地也就算了,真要是用来治病,还是不靠谱。所以,再后来到了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义》,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是一通乱说了。

对于以祭祀为医学的开端,大众大概没有什么太大的异议。在商周甲胄文卜辞中,就有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内容。其实,做为现代人,我们不要低估古人的能力。考古学证明,远古的埃及就已经有了开颅术的存在;而且,受术者还活了下来。当然,我们也没必要高估古人的成就。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开颅术的成功率显然也不会太高。从前边的内容可能看到,古人的医学认识,还是以直观体验与天人相应的猜想为主。即使这些认知,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就像:天阴心情不好,雨水多人就容易腹泻一样。我们依然就不能说这是真正的医学。形成真正的医学至少需要以下几个要素质:首先要排除神鬼等超自然力的影响;要建立起稳定客观的生理病理认识模型;同时,它还得是可以验证的;最后,还应该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在先秦时间,基于有限的医学基础知识与医疗实践。古人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建立了各种对医学理论的思考。正如前文所描述的,承担这个任务的恰恰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当然,这些不同的理论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其实,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理论的正确还是错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理论有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没有被持续证伪,并不断挖掘与修补的空间。当然,理论与概念发散开了,最后还得聚合回来,才能显效于实践。显然,这些各出奇巧的医学理论模型,仅从理论角度是没有办法互证与兼容的。那么,对这些理论的回归与证伪,只能依托于临床实践来进行。也正是依靠临床实践本身,才使“医疗”这种技巧,不断进步,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技术。并且,使医者成为一个具有一定专属性的职业。所以,《礼记》上才有了“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当这些不同的,关于人体与医疗的想法,回归为一个稳定可靠的认识体系时,真正的医学就产生了。这个工作应该属于一个大一统的时代。

在教科书当中,医学的概念是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知识体系。

简而言之,医学就是学习如何给患者诊治疾病。如果仅就字面上来说,古代的“医”与此处的“医学”本无本质的区别。但到了现代,那么这个关于“医学”的定义,显然只是在说,现代医学也即是西医。中医学的概念是相对于西医所作的另一套说法。中医学的概念是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诊治、养生和康复的一门知识体系

近来,有问一个问题:会不会可能有一门名叫“中医生理学”或“中医病理学”的学科。回答:现在有、过去也有“中医生理学”与“中医病理学”。但做为医生,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个世界上不再有这种“中医”的生理学或病理学。现有的中医病理学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认识与理解传统中医特有的观点。如:“煨脓生肌”、“肺与大肠相表里”。但是,做为人体本身,是没有什么中医与西医之分的。比如:西医说人的咽喉发炎了,中医说你上火了。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很大吗?区别不大:它们都是在说:咽喉局部的红肿疼痛。“发炎”与“上火”这只是翻译与表达上的区别,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基于认识论方面的区别就很大了。比如“煨脓生肌”这个理论被西医痛批了几十年,现在却被西医吸收,成为现代医学创伤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中医内部一直有一个争论: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以现代医学的立场看这个问题,那可就麻烦了。如果是二十年前回答这个问题,一定会回答:当然是脑主神明了!但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就没那么决绝了。因为,现代人们发现了心肌细胞可以分泌一种叫做心房钠尿肽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更重要的是,做为人体最脆弱的器官,大脑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与能量。而这些物质在身体中的比例,却都要靠心脏来分配。古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则认为“打仗就是打后勤”,“后勤决定战争的胜负”。如果说,意识的变化,是大脑的正常功能;而心脏则承担了,给大脑提供后勤支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这个问题,感觉就又不一样了。

将这个问题进一步引申。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经提出了“五脏主神明”的概念。古代中医将人的情绪意志分为“神魂魄意志”这五个方面并分属于“心肝肺脾肾”。当然站在几十年前现代医学的立场,可以简单的将此理论斥为无稽之谈。但是,现在来看,又不一样了。肺组织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可以广泛的参与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体系。肝脏是人体内部的化工厂,其功能状态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情绪。肾与肾上腺对人体情绪的调节就更紧密了。最有意思的是属于中医脾胃体系的肠道也能分泌肠肽,本身就是类似于吗啡的物质,具有镇静与止痛的作用。这样看来,“五脏主神明”好象也挺有道理的。问题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这几十年间的思想变化也够大的了。

冷静的思考一下,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来源与认识模式是不同的。传统中医的认识来源于,对临床现象的观查与总结。现代医学的认识来源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一个个具体细节问题的分析与判定。在现实之中,面对同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模式去认识,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因角度不同而得到具有差异的结论,没有优劣正误之分。理论上,中医的认识过分超前,而又偏偏概念模糊而显得表达不清;现代医学的认识简洁明确,但又失之于狭隘。从这个角度看,不同的认知模式所带来的结论还是具有不同的倾向性。中医学便带有由中华文化所赋予的特定思维倾向性。但从长远看,借助于现代科学的助力,来源于临床观察的中医,与来源于实验室检测的现代医学,在具体问题的立场上则越来越接近。

中医在古代中国名为“医”而非“中医”,有了“西”的概念,才有“中”的说法。中医体系是指与现代医学体系亦即“西医”相对应的医学体系。而从当代两种医学特点的比较当中可以得出以下观点:现代医学是经验医学体系,中医学是理论为先导的实证医学体系。

前文已经讲到现代医学本来是实验室中产生的医学体系。实验室医学体系的特点就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从而得出相对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在现代医学的实验中,不仅仅是用老鼠、兔子做试验的问题。在进行特定的试验研究时,那些试验动物都得是特定谱系的老鼠、兔子,否则研究结论就不够权威。不过最近这几十年间,现代医学最新的认知理念是循证医学。其主要特点是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随机性。循证医学本身就是对实验医学的“反动”,即是认为实验室的结论并不能准确反应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所以,一些理论与基础实验中的认识,必须回到临床。通过在临床上进行再次验证,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

在循证医学的体系当中,学者每提出一个新的医学命题,便需要通过临床的实践确定其正确与否。在制定实验计划前,先要对实验结论作出基本推理,设定严密的实施计划。最后将通过临床实验而得到的可靠数据,形成最终结论,推广应用于一般的临床实践,此即为前瞻性的认识。为了减少实验统计上的偏倚,则需要在实验设计中,使用大量的样本量以降低实验误差、同时也可以凸显疾病特殊类型的存在可能,此即为大样本。人类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体质各异。要想得到可靠的结论,就要消除这种差异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则需要将同一实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此为多中心。

对实验室研究来说,所有的外在条件都是可控的。但是,在开放的临床实验中,各种外在的因素是不可控了。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外在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医学家们就设计了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在现代医学治疗体系中,从单个患者的角度出发,对于其所患疾病而言,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有效或无效之分;而从医生或研究人员的角度出发,一种治疗方法对于一个患者是否起效,在进行实验之前甚至实际应用之前也是无从得知的。所以,医生需要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的临床实验或治疗结果分析,从而得到这种治疗方法在人群中的有效率,这显然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当现代医学走向循证医学时,也就变成了典型的经验医学体系。

而中医治病的特点是“一人一方”:一个患者看不同的医生,得到的处方是不同的;而同一个医生面对患有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时,所给出的处方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中医师来说,每一个病人都是全新的,开出的每个处方也都是唯一的。在实践中,医生要寻找每一个患者的个体特殊性,将所得信息放入特定的理论框架当中进行推理,最后将推理得到的结论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所以,真正的中医所进行的治疗是以个体化治疗为特点的实证医学。而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所期盼达到,而未能达到的高度。从这个角度看,中医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已经超越了现代医学的循证医学的认识模式。

现实上,中医不仅是实证医学,还兼容了经验医学的体系。古往今来,“验方”在临床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像人们常见的胃酸高用瓦楞子、墨鱼骨,咽痛用蝉蜕,腹痛用黄连,发热用连翘,即属于经验的模式。而这些内容本就是拿病人试出来的,也完全可以用现代医学的方式来验证。

以个体化治疗为主体模式的中医,必然带来医学技术传承的困难,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传播。传统中医的传承是师带徒的模式,学生在学成之前从未离开过临床,不断地积累经验。所以中医的发展与传承必然与临床紧密结合。这就导致离开临床实践的纯理论中医学的知识,与中医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相去甚远。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钻研理论,而要立足于实践,从临床中积累经验。而这种实践,只能是在有效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的边界与限定条件。

中医学诞生于中华大地,具有中华文化属性、中医知识属性,也具备中医特定的思维模式。文化属性和知识属性,来源于中华传统人文带来的认知理念。而通过逆向思维可知,正是由于中华传统人文带来的认知理念,进入医学领域,才形成了中医。因此,认识中医,应追本溯源,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去认识这种特定的认知理念,也就是“中”的概念。

1、知中:“中”的概念来源于上古,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概念。明清时代的中国,祭祀的场所在天坛,天坛即是“中心”;基督教的圣城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即是“中心”。中心的概念来源于古人朴素的认知理念,为全世界人们所共有,中国人的特点是将中心的概念转化为认识论传承下来。中国古人把人定为世界的中心,天为阳,地为阴,人处天地之间,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中心。举例说明,中医以人为中心,于人而言,猪肉性凉,羊肉性温。换句话说,如果羊拥有了智慧,羊就是中心,那人则性凉。黄元御言:纯阳为仙,纯阴为鬼,人半阴半阳处其间,亦是为中心。可见中心的“中”是一种认知模型。

2、守中:做到了知中以后,我们便要学会守中,通过守中来保养我们的身体。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遵循“中道”,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食物中有酸苦甘辛咸的味道,也有温热寒凉及平和的性质,而最养人的便是平性的食物,这是《黄帝内经》当中出现的概念。酸苦甘辛咸五味均不居中,过食其中任何一味的食物都会引起人体的不适。因此在饮食当中的守中,便要均匀调和,五味杂陈。关于运动和休息,也要守中。在人体承受能力以内的运动是有益的,超过人体承受能力的运动是有害的。《内经》讲: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五劳所伤都带“久”字,表达的是固定状态时间过长给人体带来的损伤。因此适量运动,方为守中。

3、执中:人体生病,是身体的趋势偏离了中的趋势。中医治病,便是将已经偏离“中”的身体调整到“中”。在人体疾病的偏性和药物偏性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正治和反治的概念,所用药物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即为正治;所用药物的性质与人体外在病理表现性质相同,即为反治。反治是顺从人体表面症状的假象,逆从身体本质的偏性的一种治则。不论正治反治本质上都是纠正人体偏性,以偏治偏,回归中性的治疗方法。

知中,守中,执中就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底色。我们应当首先认识“中”,然后掌握住“中”,再在临床当中使用“中”的理念处理问题。近几十年来医学的格局有所改变,中医的骨伤科以手法治疗及小夹板疗法出名,但现在这些方法已经融合于现代医学。所以,现代中医也已经不是二百年前的样子,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也在不停的证实中医的一些传统经验。中医的理论及方法也在走向世界。所以现在。当我们谈论“中医”时,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的地域观念。而“中道之医”的认知理念,将成为我们对中医的新认识。

从中医的发展历史来说,那是一个没有科学概念的时代。显然,我们不能直接回答,说中医是科学的。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中医。于是,学者可以分析中药的化学成份。你看中医似乎真得是科学的。你看麻黄可以兴奋神经,桂枝强心扩张血管,丹参活血,黄连抗菌。有病人问可不可以冲丹参粉,可不可以冲三七粉吃,可不可以燕窝。我的回答差不多都是,没病不吃药,有病看医生。而且,这些东西也都跟我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些都是西医而不是中医。

有一位患者初发糖尿病,每天吃大量的南瓜,说是降糖尿效果非常好。我说,不要吃了,再吃就黄了。结果还真把人给吃黄了。当然这个黄是南瓜染色导致皮肤黄,与肝功能损害的黄是两回事。效果呢?挺好,吃南瓜血糖就会降下来,不吃又升上去了。其实,这是因为南瓜中有类似于磺脲类降糖药的物质,所以吃南瓜会降血糖。但与西药一样这是有时效性的,时间一过就失效了。所以只有不停的吃南瓜了。

前一阵子,时髦的时吃丹参三七。将丹参三七磨成粉,直接口服。这也是基于西医的研究方法。人们从丹参中后提取出来丹参酮与异丹参酮有扩管降压的作用。三七中有三七皂甙、黄酮苷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粘的作用。听上去这些处方挺有用的。但事实上哪?年的报道,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的临床试验惨遭失败。

类似的例子还有,用红豆彬做茶杯或用红豆彬木屑煮水号称治疗和预防癌症。用银杏叶泡水治疗动脉硬化。吃苦瓜降血糖。吃苦杏仁治疗癌症。这个得着重提一下,因为新闻上讲:杭州有个老太太,确乎是因为苦杏仁吃多了,直接导致死亡。值得明确的是这些作法都是没有临床价值,没有意义的。

其实,这些都不是中医药。中药的特点是,多有效成分,多靶点,多功效,用法多变。意思是,任何一种中药之中都有多种有效的药理成分份。这种不同的药理成份,作用于人体内不同的靶器官,从而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作用。所以,中药使用多是复方。一方面,通过药物间不同作用,药物只表现出医者所需求的特定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整体调节解决中药原始草药,水煮粗提取所带的疗效不稳定的问题。所以,古代医者用药必称君、臣、佐、使。利用不同方药搭配而行。

那么类似单纯的中药药理研究对临床医生有没有用处?当然有用。首先,药理研究增加医生的信心,对中药有效性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现代药理研究明确了中药慢毒性的问题。中医自古以来皆是门诊医生。医生的本能,对药物的急性毒性非常重视。但对药物的慢性毒性的研究却颇为迟钝。如五石散的慢性毒性,在晋朝就已经很明显了,但在唐朝却毒死不止一个皇帝。

现代医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对药物慢性毒性的研究打开了通途。如马兜铃酸的问题起初只是一两种植物。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大类植物的问题,牵涉到几十种中药的使用。这也正是,我的助手提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药的名子那么生?因为我不用这些药物嘛。

不管怎么说,现代医学的介入,中药药理已经成了现代中医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了解一点中药药理知识总是好的。至少,不要随便被人骗了。

常见中药药理简单科普

具有保肝功能的中药:

益气养血类:白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生姜吴茱萸艾叶

清热凉血类:柴胡栀子黄芩败酱草桃仁大黄

祛湿化痰类:茯苓泽泻茵陈陈皮半夏

养阴退热类:五味子白芍药生地黄

具有调节免疫力的中药:

益气养血:白术大枣黄芪甘草山茱萸

清热解毒:栀子黄连败酱草茯苓茵陈

温化痰饮:麻黄生姜柴胡附子蛇床子

舒肝理气:白芍药厚朴海藻五味子

能够降低血糖的中药:

益气养阴:白术人参山药桔梗山茱萸

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黄柏

养阴凉血:天冬麦冬仙鹤草生地黄大黄

健脾利湿:茯苓(先生后降)薏苡仁泽泻

能够升高血糖中药:

紫苏叶细辛贝母

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的中药:

清气化痰:生姜生地黄陈皮贝母

能够升高血压的中药:

升提解表:麻黄连翘秦皮

降气化痰:枳实款冬花吴茱萸

能够降低血压的中药:

补气升提:黄芪升麻山茱萸柴胡厚朴

解毒活血:黄芩黄连黄柏红花

清热利湿:桑白皮薏苡仁茵陈海藻

具有抗辐射作用的中药:

清热养阴:柴胡生地黄山茱萸

祛湿散结:猪苓海藻苦参

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

广泛抗肿瘤作用:

益气养血:白术人参当归百合

清热解毒:柴胡黄芩黄连射干白头翁仙鹤草

化痰散结:茯苓半夏桔梗海藻鳖甲王不留行

特定抗肿瘤作用:

大枣(胃癌、肠癌、腺癌、肉瘤)

甘草(骨髓瘤、肉瘤、艾氏腹水瘤)

竹叶(肉瘤、子宫颈癌、淋巴肉瘤)苦参(抗S、肉瘤)

大黄(黑色素瘤、乳腺癌、肉瘤)

薏苡仁(艾氏腹水瘤、肝癌)茵陈(肝癌)赤芍(肺癌)

瓜萎(肝癌)紫菀(艾氏腹水瘤)杏仁(肝癌)

山茱萸(艾氏腹水瘤)升麻(子宫颈癌)厚朴(皮肤癌)

摘自《经方药物药理》

一个声明

中药的药理知识,只是中医师处方用药的参考工具。而不是处方依据。中医师的处方依据,只能是前人所传下来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及君臣佐使的规范。但处方用药本身,则不应该违反药理学的发现。最简单的就是,跟马兜铃沾边的不同。超量超典慎用。大毒中药之品,只能在住院部监控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bm/7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