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坚持写下来的读书笔记中,有一类让我倍感生涩,就是写小说。小说题材很泛,但捧起那种被贴上大众热销、书店推荐的小说,都让我感觉无从下手。反而是自己偶然买回来一众感兴趣的小说让我思如泉涌。
静下心来想想,写这样的读书笔记,其中的根本逻辑到底是哪里错误了?
当初从书店扫回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原本是抱着工具书外加刷光卡里最后一份钱的心态,却意外从中找到了些许答案。
另外我要说,美国人写这类书的态度真的很赞,他们会借助科研的方式去试图破解预设的问题。你总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素材。
小说笔记为何难写?究其原因,是小说本身的特点与我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杆格不入。
小说属于想象文学,本身就是为了表达一种经验、情绪而被创作出来。一旦我无法和小说描写的情绪同频共振,便会觉得佶屈聱牙,动笔也跋前疐后。
这样解读并非将小说抨击得一无是处,而是想说今后阅读乃至挑选小说前,一定要尽量去分辨小说的主体方向能不能吸引我。
畅销书并不一定能通畅到每个人的心底。能清楚明白地指出一本小说带给你情感的原因,才算是高山流水觅知音。
情绪也会反馈到人与人的沟通中。人除去理性皆为感性。最佳的理性,我觉得应该是时刻尽量保持冷静。耐心听人诉苦,不会急于打断别人的王燕,远比华少之余的口才健将更适合主持《寻情记》这样的节目。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如果人际沟通不顺,人们总习惯性地归责于自身的表达能力,对此产生质疑。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语言作为沟通的媒介,发展得根本不完美。
丁公凿井的成语典故便完美诠释了这点。丁公凿井是“得到”一人还是“得需要”一人。汉语的多音字在有些场合反而成为信息传达紊乱的真凶。
同时也能看出,文字比语言更具理性。如果抛开褒义贬义的词性趋向,文字在传播信息方面倒是能更进一步。但显然,这是与文字发展史相悖的臆想。文字的历史远比不过语言的诞生史,前者必然要为后者服务,也需要通过后者进入人们的生活。
从书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是,历史类书籍总能激活我的思维回路是因为历史和小说的写作出发点迥然不同。
好的历史书籍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那只能算是架空创作的文学剧本。
历史就是纪事,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叙述过往,它须要不断从历史迷雾中推理出一条更符合当时事实的线路。
好的历史学者和作家就像是一群经验丰富而又手段高明的赌徒,他们会努力去猜测那个结果,但与赌博最大的区别是,历史答案的翻牌人缺位,没人知道真相!这也是历史永远无法盖棺定论的原因。何况还有很多历史事件的偶然插入。这道没答案的推理题就难上就难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探讨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文字扫盲要求的阶段;检视阅读,快速游览并提炼核心内容的阶段;分析阅读,类似于精读,能对书中核心观点和论述方式进行自我印证并有能力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完成转述的阶段;主题阅读,类似于研究生论文报告的阶段。
阅读应该是再翻译和消化的过程,是解读信息和理解的过程。阅读的价值虽说是帮助人甄选信息,但好的书会教人了解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规则。
总的来看,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要避免争强善辩的恶习。谈话的目的是交流和学习,绝不是你死我活的头口战争。
今后的读书心得,我会借鉴书中的内容,在好读书和好读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
三尺剑六钧弓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是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