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王王鹏飞的儿科特殊望诊经验

被称做“小儿王”的王鹏飞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在近五十载的临床中,承袭家传,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拜读由其门人整理的《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深为其临床用药的删繁就简,领异标新所感,姑通过对儿科一些常见、多发和疑难杂证的辨治,试析其用药的独特风骨。

王鹏飞大夫,积三代祖传医术及五十余年中医临床经验,在辨证论治和用药方面以及对于儿科望诊等有丰富经验和独到之处,尤其对于望头顶、望上腭等颇有心得,现初步整理如下。

望头顶“污垢”

一岁左右的某些病儿头顶部位生有泥污、呈垢腻样、疤块状的“污垢”,此种“污垢”水洗不脱,即使用水洗掉或用手挖掉,很快又会复生。

在临床观察过程中发现:此种“污垢”并非真正的泥、污物质,而是头顶部份分泌结成的疤块。为一种病理表现。观察病儿头顶“污垢”的有无及其形状、颜色,对于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头顶“污垢”形状、性质及颜色

在病儿头顶部位出现的“污垢”有圆形、鱼鳞形、条形、点状四种。病儿头顶部位所生“污垢”是垢腻、油污所团聚成泥块状的物质。常见颜色可分浅黄揭色、黄褐色、暗褐色及黑色。

二、观察头顶“污垢”的临床意义

临床所见小儿头顶“污垢”与胃肠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

1、按色辨病辨证

头顶“污垢”色黑:多为便秘或有食滞。临床常见于体质较好的病儿。

头顶“污垢”褐色:多为腹泻或消化不良。临床常见于慢性病反复发作的体质较弱病儿。

临床观察头顶“污垢”色浅多偏虚证;色深多偏实证。

2、按形状辨病之轻重

头顶“污垢”呈正圆形或鱼鳞状,其“污垢”量多的,为病程长、病情重;

而条形、点形,表现“污垢”量少的为病情轻、病程短。

三、望头顶“污垢”的体会

头顶为巅,与脏腑、经络关系极为密切,《黄帝内经太素》卷八(经脉之一)中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上额交颠……;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三焦手少阳之脉……正脉别于颠。

卷第十(经脉之三)中有: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上,入络脑……

卷第十二(营卫气)中有:营气之道……其别者,上额循颠下项中……等记载。

说明头顶部位与膀胱、肝、三焦、营气都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能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故肝气疏泄,则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而水谷化生精气。

精气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份,随血脉运行周身,达到营养全身的作用。三焦总司人体气化,是水谷精微生成和水液代谢的通路,食物自受纳、腐熟,精气的输布,代谢的排泄,都与三焦有关。

综上所述,循行头顶部位经脉所主的脏腑都与脾胃消化、吸收及营养输布、排泄有关。

而临床检查患儿头顶部位“污垢”时,其性质是由带有油性的污腻样分泌物结疤而形成的,且局限于头顶部位,其临床症状亦以消化不良、腹泄、便秘等脾胃消化功能病变为主。

故可将循行于头顶部位的经脉脏腑之功能与头顶“污垢”的产生和病儿临床所出现的病症三者联系在一起,而得出:头顶“污垢”的产生与循行头顶部位的经脉和病儿所患病症有关的结论。

所以,通过望病儿头顶“污垢”(即病态反映)的形、色,可以作为小儿体质虚实(即营养状态),胃肠强弱,消化不良病情之轻重诊断的部分依据。

一般头顶有“污垢”的病儿,多见腹泄、消化不良或便秘、睥胃虚弱等消化系疾病症状、但有消化系疾病的病儿,头顶不一定都有“污垢”;有时亦可见头顶有“污垢”的健儿,但此种小儿多易发生消化系疾病。

经过调理脾胃等方法治愈消化系疾病后,头顶“污垢”可逐渐消退。若不消退,则说明仍易复发消化系统疾病。

附:病例三例

例一:欧阳某,男孩,7个月。

病儿大便干结如羊粪,二日一解,已月余,一周前曾发烧,经服西药烧退,而见食欲减退,睡眠不实,大便干结。

望诊:舌苔薄黄;头顶有黑色小鳞片状“污垢”;上腭:腭红、中柱深黄,两臼齿部位呈黄色。

证属外邪未尽,余热留恋,肺移热于大肠,津液损伤不能濡润肠道,以致大便干结。法当清热润肠兼以和胃化滞。

药用:青黛3克,化红6克,勾藤10克,寒水石10克,甘草3克,连服二剂,大便通畅,纳增,寐安。

例二:宗某,男,9个月。

病儿大便稀泻或溏薄已两个月。多呈蛋花样不消化便,日下四、五次或十余次不等,面色萎黄,头部自汗,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时有恶心,肠鸣。

望诊:舌质淡苔白;头顶有褐色鱼鳞状“污垢”;上腭:臼齿部位乳白色,腭淡粉红色蒙有薄白膜,后腭粉红。

头顶“污垢”及上腭望诊均表示脾胃虚弱,运化功能衰减,水湿为停、谷积为滞,而生泄泻。久泻脾阳不振、胃气虚弱,而致面黄、肢软、肠鸣等。拟用扶脾助胃、温中固肠之法治疗。

药用:肉豆蔻6克,丁香1克,赤石脂10克,白术6克,草豆蔻6克,伏龙肝10克,连服三剂,病情大减,继服原方五剂,泻止、食纳增。

例三:刘某,男,5个月。

病儿腹泻三、四个月,大便稀薄夹杂不消化奶瓣,日下三、四次,面色萎黄,身瘦,自汗多。

望诊:舌质淡苔白;头顶“污垢”褐色,中心大园片有龟裂,四边散在鱼鳞点;上腭:臼齿乳白,中柱浅黄白色,腭部粉红。

病为久泻伤脾,脾虚胃弱而见面黄、身瘦、纳少。而头顶“污垢”及上腭所见,均表现脾胃虚弱,久病泄泻之虚象。

法当:益气健脾。处方:黄芪10克,丁香1克,赤石脂10克,党参10克,白术6克,伏龙肝10克,连服十剂,腹泄止、食欲增。

望上腭颜色

一、上腭位置及部位划分

1上腭是指口腔内整个上腭,包括未生牙齿的上臼齿槽面部分。此法以观察五岁以下小儿为主。

临床望诊观察上腭时,可划分为:前腭(硬腭部分)、分线(软硬腭交界处)、后腭(软腭部分)、臼齿(未生牙齿的臼齿槽面左右两面部分)(见下图)

2按部位归属脏腑可分为:前腭主上焦(肺、心);后腭主下焦(肝、肾);中柱主肝、脾;臼齿主脾胃、大肠。

3望上腭方法:望上腭时,让病儿面向充足自然光线方向,略抬头,张口。医生从口腔直望上腭部位,望时力求迅速,避免病儿疲劳。诊前避免饮用较热或较冷的食物或液体,以免刺激上腭粘膜发生一时性变色。

二、上腭颜色和病情变化的关系

正常小儿上腭粘膜光滑润泽,颜色粉红。

通过望病儿上腭颜色及粘膜表面的变化,可反映出病儿脏腑虚实,气血盛亏、病位的浅深和病邪轻重的性质。再根据上腭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诊断就更为准确。

1上腭色诊:以红、白、黄三色为主

上腭白如蒙乳皮状,为脾虚胃弱,在腹泄及消化不良时多见。

上腭色黄主脾胃疾病,深黄为实证;浅黄为虚证。

上腭红紫为实热证:深紫为瘀血、尿血;淡粉发白为血虚。

2望腭辨病:根据临床所见,就小儿常见疾病的上腭望诊分述如下,并例举病例,以供参照。

消化不良:本病分型不一,临床以虚寒、实热两型为主。

虚寒型:前后腭均呈粉红或淡粉红色,二臼齿部位呈乳白,中柱色浅发白。臼齿主属脾胃大肠,色乳白证属虚寒治宜:温中固肠为主。(病例请参照望头顶“污垢”例二、三。)此型上腭乳白色、粘膜越白越厚,说明腹泄越重,体质差,病情重。

实热型:前后腭均为深红色,中柱淡白,臼齿处黄白或红色。腭红为热,深红色为热深。臼齿处黄、红色为脾胃郁热,大肠湿热。故治宜清热分利、化浊健脾。

例四:郝某,女,一岁四个月。

病儿大便水泄三日,发烧四天。烧时高时低,大便水泄挟蛋花样不消化便,较臭,日五六次,恶心欲吐,不思饮食,腹胀肠鸣,目眶稍陷。

望诊:舌苔白腻,脉数。上腭:臼齿黄,前腭深红。

本病湿热交阻,留恋气分,气机不畅,淸浊混淆,积热内迫大肠。拟清热分利、芳香化浊。

药用:藿香10克,竹茹6克,赤石脂10克,莲肉10克,伏龙肝10克,寒水石10克服药三剂,体温正常,再服调脾止泻方药二剂,大便成形。

肺热证:主要表现前腭深红,甚或紫红色。前腭属上焦,红为热,故上焦肺热,治宜清泻肺热为主。

例五:王某,男,二岁。

发热二天,午后烧高39.5℃,但热不寒,烦躁,烧高时有惊惕现象。咳喘、痰声漉漉、精神欠佳,大便不消化,尿黄。舌苔白,脉数。

望上腭:全腭色深红,臼齿及中柱亦红。

此为外邪所伤,风邪化热,痰热壅遏于肺而致高热、咳喘、痰多;热盛生风而有惊惕。

治宜清泄肺热、止咳化痰,药用:青黛3克,银杏10克,寒水石10克,藿香10克,竹茹6克,地骨皮10克。

二剂热退,继用止咳化痰之药:青黛3克,银杏10克,莱菔子10克,苏子10克,紫菀10克,寒水石10克,服三剂咳止痰少。

血热上攻:上腭散布紫红点,腭红。紫红点为热毒内蕴血分。若红色不深为热毒轻浅;色深红,为热毒炽盛,多见于出血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例六:马某,女,四岁。

患儿一个月来全身现针尖大小出血点,经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已反复出现出血点四次,伴关节疼痛、无力、腹痛,食欲及二便正常。面色如常,苔薄白,脉弱细。

望上腭:全腭红,中柱黄,后腭有小红点。腭红为有热,中柱黄属肝脾不调,后腭出现红点为血热肝旺。

当治以凉血解毒、平肝扶脾之法。药用:青黛3克,紫草10克,寒水石10克,白芷6克,乳香6克,草蔻6克,服药五剂,再加减用药继服十剂,出血点消退。

外感寒热,内有停滞:前腭红,中柱桔黄色,二分线明显,臼齿处红。前腭属上焦,红为上焦有热,中线为肝、胃部分,中线桔黄色为肝热食滞,臼齿主胃肠,色红为胃肠实热。治宜:清热化滞为法。

例七:王某,男,四岁。

患儿二天来发烧39°C以上,面红身灼,咳嗽痰鸣、气喘、烦燥,大便呈不消化夹粘液便,日二次,平素体质尚好,脉滑数,舌红苔少。

望上腭:前腭红,中柱黄,后腭深红,臼齿浅红。

全腭红为外邪犯肺,阻遏肺气,化热烁津,炼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清肃而现发热、咳喘有痰等风热闭肺之症。中柱黄则肝胃郁热,移于大肠而见大便不消化挟有粘液。

此为风热乘表、痰热内闭。治以清热解表、化痰宣肺。药用:青黛3克,杭菊10克,寒水石10克,藿香10克,竹茹6克,地骨皮10克,天竺黄10克,服药二剂烧退,复加用护肺降逆、止咳定喘之药,烧退喘咳平。

肝脾不调:前腭及中柱色黄。中柱主肝胃,则色黄为肝胃不调之症。宜用舒肝健脾之法治疗。

例八:朱某,六岁。

患儿经常腹痛、腹胀,食欲欠佳,喜挑食,伴头晕易怒,大便较干,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

望上腭:前腭及臼齿淡黄,中柱深黄,后腭淡红。

证属: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而见纳差、挑食、腹胀不舒,肝胃不和则头晕易怒。

当治以舒肝健脾、理气和胃。药用:神曲10克,焦楂10克,荔枝核10克,丁香1克,草蔻6克,川朴3克,服药三剂,腹痛腹胀除,食欲增加。

脾胃不和:前腭浅黄,臼齿浅黄或干。臼齿属脾胃,淡黄为虚,干黄为伤津。治宜调理脾胃。

例九:周某,男,四岁。

患儿腹痛绵绵,伴腹胀、大便不调,平时面黄无华、四肢不温、神倦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望上腭:前腭、臼齿淡黄,后腭粉红。

患儿素体虚弱,脾阳不足,寒自内生,症见腹痛绵绵不已,四肢不温。治以温中散寒、调理脾胃。

药用:肉蔻6克,丁香1克,木瓜10克,木香3克,砂仁3克,焦白术6克,服药十剂,诸症悉除,食欲增加。

贫血:全腭呈淡白色,中柱略呈淡黄。淡白为气血不足之色,中柱淡黄为肝脾两虚。治宜补气血。

例十:孟某,男,五岁。

患儿面色苍白,身瘦,头晕自汗,神疲倦怠,寐差纳少,二便自调。唇舌淡白无华,苔薄白。

望上腭:全腭淡粉白色,中柱浅黄。验血:血色素8克。

证属气血两虚、肝脾不和。应予双补气血、调理肝脾之法治之。

药用:黄精10克,首乌10克,紫草10克,白芨10克,伏龙肝10克,千年健10克,服药十二剂,诸症好转,面色已转红润。查血色素为12.5克。

遗尿:前腭、后腭多呈正常色泽,中柱略黄,两侧有二或四个孔,多至六、七个孔。后腭、中线两侧属下焦,有孔、洞为肾气不固的表现。治宜健脾固肾,佐以收涩。

例十一:朱某,女,五岁。

患儿经常遗尿,每夜尿床二次,已年余。面黄身瘦,纳少挑食,腹痛,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望上腭:前腭粉红,中柱浅黄,两旁有两个孔。证属脾肾两虚。法当益气培元、温肾固涩。

药用:黄精10克,丁香1克,分心木10克,木瓜10克,荔枝核10克,淫羊藿10克,服药十剂,尿床之症即除。

三、望上腭的体会

1王老大夫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望上腭的宝贵经验,有其独到的临床实用意义。望上腭的理论根据,从经典著作中实难查找,经脉循行途径之中,亦未记载有经过上腭的经络。

故只能从临床实践中观察上腭颜色变化,推断疾病的虚实,提示我们认识上腭的颜色变化与病儿气血变化有关。至于其机制如何,尚有待于进一步继续探讨。

2上腭粘膜皮薄色显,不受哭叫等因素的影响,准确性较高,故望上腭的方法简单而易掌握。在临床中,望上腭与望舌可同时进行,互相参证。

3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上腭望诊主要是观察患儿口内上腭部位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出血点或小洞、孔的出现。

一般来说,小儿患病后,与病变所在脏腑相应的上腭部位颜色会有变化,尤其患有脾胃病的小儿,其上腭颜色的变化更加明显。而对于上腭颜色的变化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内在联系,则有待进一步探讨。

4临床观察上腭颜色变化,判断疾病之所在,通过辨证论治和用药治疗后,可以使上腭颜色由病变的异常色恢复为正常色。

但当上腭有小凹点、孔、洞的变化时,只能说明病儿肾气不固,而不能因治愈遗尿等肾气不固证候,而使孔、洞消失。故有待探讨出现孔、洞之原因。

一、上呼吸道感染

对于儿科这一常见病的发生,王老认为;“外邪固属重要原因,但内因亦不能忽视。小儿脾常不足,以致易积热于胃,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兼感步外邪则易为病。”主张治以清肺

解热和中祛邪。但他既摒弃辛温之麻、桂,也不轻用辛凉之锟、翘,惟恐伤阴损阳。每以微温辛散,轻汗疏解之藿香为君(《本草述》)云其“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

邪”)佐以青黛清肺中蕴热(《开宝本草》)云其主“小儿诸热……天行头痛烦热”)、地骨皮泄肺中伏火(《本草备要》曰:“地骨皮能退外潮……走表又走里。”)、寒水石清脏腑内外之热,且引热下行(《别录》云其“除时气热盛”)。四药相伍作为基本方,再据证损益,每每获取良效。如3岁杨男,高热两天,咽部红肿,服药未效,观其舌边尖红,苔淡黄腻,脉细数,予基本方加竹茹、天竺黄,轻清散解,一剂而热退。

二、哮喘与喘息性支气管炎

此二证多发于气候易变的春秋季节,系常见的呼吸道疾患。前贤多按寒哮、热哮立论,分别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越婢加半夏汤为代表方。而王老却认为治小儿病以保护元气为主,不宜妄用辛散攻伐,反对滥用大热大寒,故自出机杼以银杏护金敛肺、利气化痰为君,配苏子或莱菔子,则降敛相合,斡旋气机。另取紫菀辛苦微温,辛而不散,温而兼润,增化痰平喘之力。热象较著者,佐少量青黛合寒水石清肺而引热下行。痰去喘平后,再用百合、乌梅固肺生津以收全功。如7岁姜孩,一月前因接触敌敌畏而哮喘,夜难平卧,大汗鼻煽,经治无效。遂用青黛、银杏、紫菀、苏子、菜菔子、百合、五倍子(《纲目》)云五倍子“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等,四剂而证缓。虑其痰热内蕴,夜间作甚,再诊则去紫菀、莱菔、五倍子,酌加寒水石解蕴热、降痰逆,终至哮喘大减,获取佳效。

三、肺脓肿与肝脓肿

肺脓肿与肝脓肿又称肺痈与肝痈,是肝肺两个脏器的化脓性疾患,两者病位各异,主症不同,发病原因也不一致。但王老根据病机皆为邪热内蕴,导致脏腑组织气滞血瘀,久则化腐成脓这一共同点,采取“异病同治”之法,以青黛、紫草、乳香、牙皂、寒水石组成基本方。其中,青黛清解凉血,泄脏腑之火,紫草清解活化,乳香活血定痛,合牙皂排脓消肿(《纲目》云乳香“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寒水石除里热,消肿胀。若见高热不退,加钩藤,明矾、竹沥、天竺黄、地骨皮;伴胸痛加瓜萎,伴肝区痛,加白芨、胆草、威灵仙、王不留行;肝郁不舒加木瓜、柴胡;若见恶心食少,加竹茹,焦楂,体虚加黄精,脓液较多者,加白芷。查《医学入门》称明矾治心肺烦热,《别录》称钩藤治小儿寒热,《本草正义》云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本经》言白芨主痈肿恶疮败疽。这些药物的增损出入皆有所本,且经其三代百余年临证历试不爽,值得后学重视。如刘女,不规则发热二十天,肝区疼痛,经超声波、肝扫描等断为肝脓疡并发右膈下感染,虽经用多种抗菌素却未见大效。王老由神疲形瘦、发热苔黄、脉来滑数而诊为毒热内蕴,肝郁血滞,投基础方去皂角,并选加柴胡,地骨皮随证出入,服药三十余帖而诸证悉除,超声波复查亦一切如常。

四、便秘

便秘一证在儿科临床中殊不鲜见,其辨治和成人大致相同。但新生儿患此证,又当考虑胎禀不足和胎热壅结所致,施治当有所别。然王老对便秘患儿的治疗,多数采用由茯苓,橘红、钩藤,炙草、伏龙肝等组成的祖传验方。临证运用中,如遇实热者加青黛、瓜蒌,气结壅滞者加丁香,藿香,脾虚胃弱者加建麯、焦楂,日久不愈者加麦冬、茅根。此种用药法与—般医者大相径庭,颇具特色。考《主治秘诀》称茯苓可生津液,而《药品化义》更称其可“用补脾阴……兼益肺气”,脾阴足,肺气降,大便自可畅行。钱乙言钩藤“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同楂、朴消久滞之食”,通便之效寓意其中。尤以伏龙肝一味,王老祖传经验认为其与茯苓,钩藤,甘草相伍,确有通便之功。而随证加味之药,或泻热结,或降逆气,或助消导,或生津淡,均有利于排便。故此方乍看,似与便秘一证不甚贴切,但细细析之,其效非常方常法可比。如9岁苏孩,大便干结一年,二至五日一行,纳少腹痛,服药百余帖未效,诊为习惯性便秘。予基本方加茅根15克,大便即润;二诊用青黛3克、丁香1·5克易茯苓、茅根,大便遂转正常。

五,嗜异证

嗜异证又称异食癖,是指孩童偏嗜异物的一种病证,一般均以健脾益气、消积驱虫为治。但王老却认为此证非疳证,也非虫积,初起乃胃内有热,即“胃热者善饥”是也。后由饥不择食而误食异物,食久便成癖而致病。又因异物积滞不化,脾损难运,郁而生热,日久邪热入血伤阴,致虚实挟杂,但虚因实致,故以青黛,紫草、贯仲、绿豆,白矾等清热解毒为主,佐建麯、草蔻、砂仁、焦楂等健脾和胃,攻补兼施,常获良效。若面黄肌瘦,贫血明显,可加黄精、白芨、首乌等。如王女,一年前与同学赛吃火柴棍,继而偷吃,渐渐发展至不能控制,大便中常常夹有火柴棍。刻诊面黄,乏力、纳减,舌淡无苔,脉沉细缓无力,大便镜检未见寄生虫卵。王老辨此嗜异证为毒入血分,脾胃受损。初诊投青黛、贯仲、焦楂、紫草、砂仁、绿豆,冲服白矾面,二诊去贯仲、砂仁,加竹茹、钩藤、雄黄面。七剂药后,症状大好,已不愿吃火柴棍,随之调理,用初诊方去绿豆、砂仁,加乌梅、建麯,减明矾面用量。数剂即收全功.

六、遗尿

遗尿为小儿常见病,一般多责之下元虚冷,倡以温肾固涩,用金匮肾气丸为主方,或认为属脾肺气虚,主以培元益气,投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而王老根据元代曾世荣《活幼新书》“然此证法当实土以存水,乃免渗泄之患,所谓补肾不如补脾’之理,强调先天之肾必靠后天之脾以不断滋生,而以健牌为主,参以调和气血,每收殊功。

如患儿杜女,近三四年每夜尿床一、二次,甚至白日亦尿湿裤子,曾口服遗尿酊一年多,又改以红参、龟板、桑螵蛸等中药服之,效亦不佳。后经针灸,虽收小效而又未能坚持。面黄肌瘦,发育较差,舌淡红苔少,脉沉而细。上腭中线二侧有三个小孔(王老的独特上腭望诊法,提示肝肾不足)。王老断为下元虚寒、气血失和,投丁香、茴香温暖下元,且可健脾,建麯、黄精益气调血,又能补肾.更用钩藤安神宁志。以助止遗涩屎之功。服药四帖,觉四日未尿床。二诊去建麯加千年健温肾调气,十天仅尿床二次。三诊在初诊方基础上去建麯,加伏龙肝、木瓜温肾固涩,遂能起床小便矣。

七、紫癜

紫癜系指皮下出现的瘀血斑,中医又称为肌衄,多责之于火旺迫血妄行,或气虚脾不统血。王老认为此病虽与血热、血瘀等因素有关,但风邪亦是引起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外因,故施治时当依“血行风自灭”的原则予以祛邪。同时指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均与气滞血瘀有关,但前者系脾不统血,属本虚标实,后者多出现于温病后期,毒热之邪未尽,蕴郁血分,多属实证、热证。他还根据多年经验提出不论何种紫癜,均应遵照“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原则,加入活血化瘀药。但因小儿质嫩体稚,不宜峻猛攻破,而每用青黛、紫草、乳香、白芨等凉血止血、行血化瘀之品组成基本方。若为关节型,则加钩藤(《本革正义》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木瓜、千年健、威灵仙。皮肤型加白芷(《日华子本草》云其“去宿血,补新血”)、山楂(张锡纯日其“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红花(《本草正》云其“散斑瘀血滞不消”),肾型可加寒水石,益母草(《唐本草》言其治“诸杂毒肿,丹游等肿”)。腹型可加茴香、沉香。王老认为沉香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又能暖下元,补肾壮阳,对腹痛、胃痛效果尤好,为下气补阳之品。沉香面通常用量为:一岁以下每日0.3克,一至五岁每日0.6克,五岁以上每日2.4—3克。气血虚者加黄精、何首乌。如5岁男孩裴某,九天来四肢不断出现紫癜,伴有腹痛,精神欠佳,眼睑、手足浮肿,腕、踝关节肿痛,血小板14.3万,诊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腹型)。王老辨为气滞血瘀,血不循经,投青黛、乳香,白芷,紫草,白芨、红花,服药二剂,脐周阵痛加重,呕吐,并有血尿和蛋白尿,去红花、白芷,加焦楂。四剂后,腹痛加重,排柏油样便,再加沉香面冲服。四诊时,腹痛即减,但无大便,改予青黛、紫草、白芷、乳香、茴香、沉香面。五诊时腹痛更减,浮肿亦消,续服而愈。可见其行气导滞、活血化瘀的灵变之妙。

八、心律紊乱

心律紊乱属心悸、怔忡等证范畴,多为虚证。王老认为小儿亦可由毒热之实导致此证,对毒热留恋者常用青黛、紫草、寒水石等品,清解为治。若伴心血不足,刚加黄精、茯苓、焦揸,草蔻、伏龙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此外,尚可选用木瓜、钩藤、威灵仙等舒筋活络。或酌加枣仁、莲心、柏子仁、珍珠母宁心安神。因此,王老为治疗心律紊乱又开一法门。如10岁周孩,三天来自感身倦眩晕。恶心欲吐,察其舌红,上腭红(根据王老的上腭望诊法提示为实热之征),脉沉缓。扁桃体有脓点,肿大;心电图检查发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呈三联律,心率次/分。西医诊断为心律紊乱,扁桃腺炎。王老则断为肝郁肺热,伤及心阴而致心悸不宁,予青黛、乌梅、钩藤、莲心、金果榄等平肝清肺、益津宁心。服药二剂后扁桃腺脓栓脱落。三诊时,期前收缩减少,遂减钩藤,加益元散或生地,继续服用。四诊检查心电图正常,遂调治而愈。

王老用药常使人有奇异之感,但其疗效之确凿却为众所公认。他所喜用之药多数为常医所鲜用,如青黛,紫草、寒水石、伏龙肝杏、贯众、五倍予、千年健等,但细析诸药之性能,了解王老的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即可知其用药是综合前贤之长,妙予化裁,自成一体的。他不仅注意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易实易虚.而且认为其“脾常不足”,用药稍重则伤,稍呆则滞,故处方轻清,多不超过六味。辛散攻伐之品更少妄投,亟防戕伤胃气,如外感不用麻,桂,不用银、翘。极少采用大苦、大寒、大热、大补之品,而常喜选酸甘化阴之银杏、百合、乌梅、木瓜等品配以青黛存阴退热。此外,对很多药物的运用更能发前人之未发,如紫草原系清热凉血药,他将其配青黛治壮热烦躁,配乳香、牙皂治肺痈,配白芷、首乌治皮肤疮疡脓肿,配金果榄、寒水石治鹅口疮和乳蛾红肿,配黄精,白芨能和血养血以治疗贫血,配红花、绿茶退黄并改善肝脏功能等等,极有效地扩大了这些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医专家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中医疗法
白癜风哪里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bm/36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