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蓟-小蓟
二药为同科植物,性味、归经、功效近似,均有较好的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作用。大蓟的消痈作用略胜,小蓟更善于治疗尿血、血淋。临床上配伍同用,取其相须作用,功效更为显著。临床上将二药合用于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血尿及其他血热所致的出血症,鲜品各克捣汁内服的凉血止血效果更佳。
2.地榆-槐花
二药均入大肠经,均可凉血止血,都善治痔血、便血等下部出血。两者药性平和,有“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的优点。二者配伍合用,凉血止血功效大为增强。临床上遇到血热导致的痔、肛裂出血及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脓血便必将二药合用之。
3.川芎-当归
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且能行气。李时珍称川芎为“血中气药”,善治气滞血瘀病症;当归擅于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它补中有动,行中有补,古代称之为“血中圣药”。二药配伍,互补为用,养血、活血、行气并举,且润燥相济。当归质润,富含油质可制约川芎之温燥;川芎之燥又能牵制当归之滋腻,以使补血而不会引起气滞血瘀,祛瘀又不伤气血。两者配伍,互用互制,使活血祛瘀、养血和血功效得以增强。余将二药配伍用于妇女产后恶露不净、痛经、月经延后、闭经及头痛、胸胁痛等病症,屡用屡效。
4.川芎-白芍
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走而不守。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守而不走。两药配伍,一走一守,一散一敛,动静结合,敛散同用,互相牵制,其活血养血、柔肝止痛功效更佳。此配伍用于妇女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及血管神经性头痛、胁肋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5.乳香-没药
两者均为植物的油胶树脂,均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生肌。血行气利,“通则不痛”,故两者均为止痛之专用药。乳香长于入气分而善行气,止痛力较强,没药长于入血分,活血散瘀力著。二药配伍,气血并调,则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敛疮生肌功效明显提高。可广泛应用于外伤、内、外各科病症,尤为外科、伤科主要药对。
6.三棱-莪术
三棱、莪术功效基本相同,能活血行气消积,且活血祛瘀力强,故称为破血。二药同用,善治血瘀气结,症瘕积聚,有“坚者削之”之力。二者的区别是:破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行气之功莪术胜于三棱。二药配伍,相须为用,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力更佳。两者均属攻坚之品,用时当配益气养血药,以免损伤正气。
7.蒲黄-五灵脂
蒲黄甘平,炒用能止血,生用能行血散瘀、止痛;五灵脂生用行血,炒用则止血,有良好的活血止痛作用,为祛瘀止痛要药。两者配伍,生品合用则活血散瘀止痛;炒炭合用则祛瘀止血功效大增。临床中,不仅妇科常用,其他瘀滞疼痛如胃痛、胸痛、胁肋痛、肢体疼痛等亦常配合应用。临床中再配合川芎、丹参、红花、降香等活血行气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也有较好疗效。
8.穿山甲-王不留行
穿山甲性善走窜,无微不至,内通脏腑,外透经络,直达病所,凡瘀滞引起的病症均可选用,且能下乳,凡因气血壅滞,乳汁不下者,与走而不一守、通经下乳的王不留行配伍,相须为用,通经下乳,活血消肿功效明显增强。临床中,对于气血不足型产后缺乳,再配合黄芪、党参、当归等补益气血药物及通草;对于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再配合柴胡、青皮、当归、通草等疏肝解郁药物,下乳作用颇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