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约当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间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上。其深层肌肉结构有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支配神经依次有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胛神经等。古人有“肩重,时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肩胛及上肢部疼痛麻木不仁。我们临证在天宗穴采用不同针灸方法,疗效颇好。一、上下守气治疗肩周炎第一步嘱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上斜刺1寸左右,待患者有酸胀感时即行捻转补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有热感产生效果更好。第二步然后退针至皮下,将针尖向下呈30°刺入1.2寸左右,同样得气后施行捻转补法,使患者感觉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分钟;第三步再退针至皮下,按前法反复依次直上斜刺、向下斜刺共3次。出针后患者即可感到肩关节部温暖舒适,俗称“穿胛热”。嘱其活动肩关节数次。第四步再让患者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解析在针刺过程中,针尖向上斜刺主要使其到达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及其支配神经,调节肩胛、肩关节部肌肉群的功能活动。针尖向下斜刺的关键在于使其到达背阔肌上部,调节肌肉活动,协调肩关节的后伸、内收及内旋功能。采用捻转补法,可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达到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之效。二、通经导气治疗颈椎病第一步嘱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第二步待针尖下有冲动感应时,患者感觉出现酸困或胀麻针感,随即使针尖顶住有感应部位,捻补守气1分钟,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热感效果更佳(因个体差异,不可强求),留针20分钟。第三步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点刺十宣、八邪。解析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显著。从神经、经络的角度讲,向腋窝方向斜刺至一定深度可刺激腋神经,调节神经兴奋性及上肢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针刺采用温补手法,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从而消除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肩周炎用这6个穴位都很有效肩周炎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针灸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是针灸肩部的穴位,如肩三针等,配合电针、TDP照射、拔罐等方法,虽然也有较好的效果,但取效较慢,难收速效。我在临床上治疗肩周炎常运用一针疗法,但是不同的病人我针的穴位也不一样,常常一针扎下去,许多病人的疼痛立刻缓解,活动即刻改善。一些亲眼目睹的年轻医师和跟我上门诊的学生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效果。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得好,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肩周炎的经络辨证方法,早在《灵枢·经脉第十》和《灵枢·经筋第十三》等篇中已经有较详细的论述,我用的一针疗法的方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求字悟出来的,只不过是这些记载的现代验证而已。”下面谈一谈我常用的穴位。(1)阳陵泉我原来治疗肩周炎,最常用的穴位就是阳陵泉,用阳陵泉治疗肩周炎其他医师早有报道,我也是看了别人的报道后才试用了此穴,果然效果不错。医案我刚工作没几年的一天下午,本医院的一位老职工因右侧肩周炎来诊,但不巧,她要找的几位老大夫都休班,诊室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她便说要不你给我针针吧,说着便开始脱上衣。我说您不用脱,躺在床上就可以了,我在她左侧的阳陵泉处找了个很显著的压痛点,使劲按压了几下,然后说您活动一下肩部试试,她试了下说好一点,我说我数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您大声咳嗽同时活动肩部,等我说到三的时候我把针扎了下去,等病人咳嗽和活动完了后,告诉我,你这个小大夫怎么这么厉害,怎么一针下去咳嗽几声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呢!解析针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至于先按压看看有无疗效再扎针,这也是《灵枢》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压穴位症状减轻了后再针刺,按压有效,针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我的体会是,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具体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也不是我的发明,这叫随咳进针,记载于窦杰的《讲经指南》,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病人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取效的关键,这也正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所说“故刺痹者······其瘛坚,转引而行之”的具体应用。找准穴位,随咳进针,用对手法,活动患部是一针疗法取效的关键在。本书所用的一针疗法,一般都是采取这些方法。我现在治疗肩周炎,只要病人有明显的疼痛点,我就按经络辨证分别用其他穴位,疗效会更好;如果疼痛点不明确,又有活动障碍,就多用阳陵泉。(2)条口我早些年治疗肩周炎,除了用阳陵泉外,条口也是常用的穴位。杂志的报道也不少,张登部教授常用条口透承山穴,简称条山穴,疗效也不错,但对针条口为什么可以治疗肩周炎这一问题,刚开始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胃经不到肩部,无法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解释,后来问了不少专家教授,也没有满意的答复。医案陈乃明教授治疗肩周炎通常也是只针1针,针后往往立即见效,这个穴位就是同侧的解溪,许多进修和实习的医师问陈教授取效的原因,陈教授笑而不答,转而问我,我见陈教授不说,也不便直接回答,便说:“我们做个实验吧。胃经的陷谷穴我从来没用它治疗过肩周炎,我也没见陈主任您用过,我的预言是针陷谷穴同样有效。”陈教授说:“好吧。待会另一个病人来的时候你给他针陷谷穴看看。”我说:“针刺的疗效与手法关系很大,您的手法比我高明得多,您相信我我也相信您,就请您与针解溪穴同样的手法针陷谷,这样才有说服力。”不一会儿,一位女性肩周炎患者来复诊,陈教授和我相对一笑,让病人坐在床上,其他的七八位进修和实习医师也一声不吭地把病人围了个严严实实,陈教授先让病人抬了下肩部让大家看看活动受限的程度,接着一针下去,运针不过十秒,就让病人再抬肩部,结果活动幅度立刻明显改善,疼痛也立即缓解了,实验成功后,我说:“据我所看到的资料,还有人报道针胃经的另外几个穴位对肩周炎也有效,至于到底为什么,大家都可以去思考。”解析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看法。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一般书籍认为是由于风寒侵袭肩部,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属于实证。我行医之初也是这种看法,但发现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内服和外用效果并不理想。之后我又想,肩周炎又叫“五十肩”,为什么会五十岁左右发病呢?为什么年轻人很少见肩周炎呢?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肩周炎并非纯实证,而是本虚标实证,这个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阳气虚。到50岁左右肝肾阴虚学过中医的人都好理解,但阳气虚有的人就不一定认同。实际上人的衰老不仅是从肾虚开始的,肾虚的同时阳气也虚,特别是阳气最多的阳明胃经也虚,这并不是我的新观点,而是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女子的衰老过程是“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都与阳明脉衰有关系(冲脉并足阳明胃经上行,且冲脉隶于阳明,所以冲脉衰也与阳明脉衰密不可分);男子的衰老过程是“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四十八岁以后也是阳气衰。正因为人的衰老是阴精和阳气都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才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个“阴气”指的就是“阴精”和“阳气”。经脉分为三阴经和三阳经,三阳经阳气较多,而在三阳经中,阳明经阳气最多,尤其是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阳气在六阳经中是最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就说明,在50岁左右,肝肾阴虚筋失所养,阳明气虚筋失温煦,都会出现肩部的不荣则痛和活动障碍,因此,肝肾阴虚和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病机。等我搞清楚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原因时,我也就同时明白了针胃经的条口、解溪、陷谷等穴治疗肩周炎为什么有效了,甚至还曾为自己的这一独到见解而暗自得意。但当我有一天重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时,不禁大吃一惊,为叶天士能先夺我心而拍案叫绝!还是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叶天士治的两例肩周炎的医案吧: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俞妪,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当代已故名医李克绍教授,治疗肩周炎重用生白术30~90克,配熟附子15克水煎服;朱良春先生以补肝肾脾胃之法恒愈此病,也是肩周炎属本虚之证的明证。所以,当肩周炎阳气虚衰表现明显时,条口为常用效穴。(3)鱼肩鱼肩穴是我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肩周炎的一个穴位,在其他的针灸书中查不到,此穴位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骨桡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可以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见图。医案我第一次用此穴是在10多年前,这一天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农历九月初九的下午,正值济南千佛山山会。一位女性肩周炎拿着其他医生开的针灸处方请我针灸(当时四五个医生在一个诊室,只要有处方,本诊室的大夫谁都可以针),并说已针灸半个多月疗效不明显,我看了下针灸处方,是肩三针、阿是、曲池、外关、合谷等常用穴再加电针和TDP照射,针后局部拔火罐,是治疗肩周炎的常规方法,怎么会无效呢?我便又仔细检査了一下她的疼痛部位,是在肩的前面,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线上,我便想在手太阴肺经的远端找一个有压痛的穴位针针试试,结果发现同侧的鱼肩穴处有一条索状物并且压痛非常明显,便用随咳进针法针刺此穴并让病人活动肩部。病人活动了不到一分钟后,突然放声大哭,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吓了一跳,没想到病人接着对陪她来的家人说:“姐姐,今天我们去千佛山山会上烧的香没白烧了,你看我的病原来针了半个多月,每次扎几十针都止不住痛,咱烧了香后只扎一针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听到这些话,我不由自主地笑着摇了摇头,心想:她怎么能想到这是针鱼肩穴的作用呢!解析《灵枢·经脉第十》说:“肺手太阴之脉······横出腋下,下循臑内······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内前廉痛厥······”《灵枢·经筋第十三》载:“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其病当所过并支转筋痛······”可见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属手太阴经经脉和经筋不通,肺经不通不治肺经,针再多的穴位也没用。鱼肩穴就是治疗肩周炎疼痛在肩的前面、经络辨证病在肺经者,因其既对应于肩部,又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每用必效。(4)三间我刚参加工作时,试用第二掌骨侧的全息肩穴治疗肩周炎,效果不错。同诊室一位年长的老师以为我针的是三间穴,告诉我原来张善忱老师生前就经常针三间穴治疗肩周炎。之后我发现,针刺三间穴治疗肩周炎既符合经络理论,又符合全息理论,对各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疼痛在肩髃穴处的肩周炎疗效更好,常一针下去,立即见效。我的体会选用针柄或火柴头或者直接用拇指指甲在三间穴处向第二掌骨侧按压,可以找到一个王不留行籽大小的显著压痛点,多数病人还有条索状物,用28~30号0.5寸毫针(针太细了不行,疗效受影响)先向压痛点斜刺,穿过条索状物后再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和第二掌骨侧之间,同时让病人咳嗽和活动肩部,针后再用手沿着手阳明大肠经自三间至肩髃穴处来回循按敲打数次,然后让患者断续活动肩部,一般留针30~45分钟。肩周炎与阳气虚衰有关,在手三阳经中,手阳明经阳气最多,三间穴为手阳明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所以三间对各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疗效,《灵枢·经脉第十》说:“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肩前臑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阳明之筋······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现在看来,上文所说的“肩前臑痛”、“肩不举”正是肩周炎的主要症状,所以三间对辨证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肩周炎疗效最佳。医案半年前本单位一同事因左侧肩周炎来我的办公室求治,男性,年值五旬,言肩周炎月余,肩部疼痛较差,穿脱衣服较为困难,他医行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一周余没有明显效果。仔细检查,其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以肩髃穴处为甚,病属手阳明经气不通,乃按上法针三间穴,针后疼痛立止,肩部活动幅度也明显改善,患者连连称奇,并建议我今后将治疗过程拍成录像以保存。留针30分钟后,我又用冲和罐在肩部为其刮痧,所出的痧点也以肩髃穴处为甚。共治疗6次,疼痛完全消失,活动障碍解除。疼痛缓解后我又建议患者加服中药以巩固疗效,处方是重用山萸肉45克,稍佐桂枝、桑枝、片姜黄几味通络之品。病人回办公室后,诉说针灸效果并将处方示人,同室有素知医者,不解处方之意,复又执方到我办公室相问。答曰:肩周炎为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刮痧急治其标也,是以速效。山萸肉一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其“曲直汤”便是重用此药治疗肝虚腿痛,山萸肉补肝肾、畅经络、温阳气之功正合肩周炎之病机,是以重用,服用有效,正是缓治其本也。问者频频点头,满意而去。(5)后溪《灵枢·经脉第十》说:“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均行于肩后部,所以后溪穴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甚则疼痛牵及肩胛者,具体取穴与针刺方法与三间穴相同,不再详述。医案3个月前某高校领导患肩周炎来诊,询诊其疼痛和压痛点,主要有两处,肩前和肩后各一,病在手太阴肺和手太阳小肠两条经,针前谈起针灸止痛的机理,他说很可能是以针刺之小痛止病痛之大痛,是疼痛转移了。我知道持此说着大有人在,但出于尊敬又不好直言其非,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意要在他不知的情况下在他身上做个小试验。想到这儿便说:“您再活动一下,试试哪儿最痛?”他活动了几下,用手摸前肩前部说:“就这儿。”我便用随咳进针法在其鱼肩穴上扎了一针,稍一行针和循按叩击肺经后,便说:“您再活动一下试试。”他活动了几下说:“前面不痛了,只觉得后面还有点痛。”我说:“这一针只能止前面的疼痛,不能止后面的疼痛,我再给你扎一针试试。”便又给他针了一针后溪穴,再让他活动了几下,他说:“后面也不痛了。”我说:“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鱼肩穴通的是肺经,肺经通了,前面就不痛了;后溪穴通的是小肠经,小肠经通了,后面就不痛了。”他听后若有所思地说:“看来针灸止痛的道理还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啊。”类似这样的临床实验,我在临床上经常有意为之,并且屡屡成功,目的就是想启发一下大家的思路。(6)束骨束骨穴治疗肩周炎我最近四五年才用,一是因为一般的肩周炎用前面的几个穴位就能解决了,二是束骨穴在脚上,针起来不如针手上的穴位方便。医案前几年,一位肩周炎的女性患者求诊,我用鱼肩、三间穴位治疗几次后,疼痛缓解,肩部活动也大为改善,活动时只觉肩后部牵及腋下拘紧疼痛,先为其针了后溪穴,疼痛减轻,但拘紧感依然。我突然想起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按全息理论束骨穴也正对应于肩部,便先用手按压其同侧的束骨穴,压痛非常明显,按压数下后询之肩部症状似有减轻,继用针针之,症状立刻缓解。此病人前后共针8次而愈。当晚再翻阅《灵枢》(此书我多年来一直置于案头,临睡前常看),看到经筋篇的记载说“足太阳之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肩不举,腋支······”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早已经认识到本病与足太阳筋有关了。最后再谈几点治疗肩周炎的体会1、肩周炎不论其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扯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2、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1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甚的经脉。3、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要超过二穴,用多了效果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总之,辨证病在何经,就针何穴。4、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的阿是一穴,在主穴和阿是穴上可通电针。5、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6、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火罐或刮痧,也可提高疗效。八字治疗法是以“阴阳、平衡、相对、反应”为核心,以针刺为主要手段的治疗方法。其基本要求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笔者应用八字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取得很好疗效,介绍如下:1.明确诊断有些疾病看起来似乎与颈椎病毫无关联,但却由颈椎病引起。如部分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慢性咽炎”,实为颈椎病变后压迫某些口腔神经分支所致。某些吞咽困难,检查食管并无异常,拍摄颈椎片则会发现颈椎前缘增生,压迫食管所致;某些顽固性高血压、心脏病、耳鸣耳聋,常规用药效果始终不佳,而用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治疗后,却能获得缓解。2.准确定位一是颈椎本身的定位,可以通过触摸颈椎棘突或横突的位置来判断,如颈椎棘突的触诊从上到下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二是根据皮神经的分布规律结合临床表现可大致判断病变颈椎位置。3.治疗方法治疗颈椎病时,因颈前部有很丰富的血管、神经以及一些重要的组织器官,故通常并不在颈前部针刺,否则容易引起危险。颈椎偏于颈项部的后侧。如果把颈椎看成是躯干的一部分,根据八字治疗法前后、左右、上下的对应规律,其对应处就在人体前面下腹部耻骨联合处(又称曲骨部)。曲骨部的下缘对应颈椎的上部即第1颈椎,上缘对应颈椎的下部即第7颈椎。左右横开1-2寸对应颈椎横突。把曲骨部从下缘到上缘大致分为7等份,分别对应7个颈椎,比如其偏下处对应颈一颈二,偏上处对应颈六颈七,中间对应颈四等。针刺时暴露耻骨联合处,既有利于局部消毒,也有利于预防血肿的发生。消毒后用比较粗的2寸毫针或者刃针针刺,根据病变颈椎针刺曲骨部的相应部位。按病变的偏左偏右下针方向稍向疾病的对侧针刺,一边针刺时一边嘱咐患者活动颈部。注意要向耻骨联合处针刺(以刺到骨膜为准),不能向小腹部针刺,否则过深容易伤及膀胱。肥胖者部位不易把握,要从边上找起,用手指分开把握住上下两缘,再从其中间进针。如果颈椎病是因颈椎前面的病变引起,往往伴有咽喉部不适表现,根据八字治疗法对应的要求,其对应处位于人体后面的尾骨处(又称尾椎部)。尾椎部的针刺方法比较简单,一寸毫针点刺即可。把曲骨部和尾椎部结合起来应用,效果比单纯地针刺其中一个对应点要好。4.典型病例刘某,男,43岁,年9月8日诊。1周前突发眩晕,CT检查未见异常,输液(药物不详)后缓解。后渐感口角向左歪,右眼不能完全闭合,眩晕,头不痛,四肢活动正常。拟诊右侧面神经炎(周围性)。用八字治疗法与传统针刺法交替治疗4天,症情明显缓解。治疗过程中,头不能旋转,转头则晕,晨起起床必须缓慢,疑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摄片后证实。遂在原有治疗面神经炎的基础上,加针八字治疗法的对应点曲骨部和尾椎部,针刺时嘱轻转动头部,当即眩晕基本消失,又治疗3次眩晕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李某,女,52岁,右肩疼痛,活动受限4个月。患者4个月前右肩夜卧受凉后出现疼痛,持续性隐痛、胀痛,外展、抬举、背伸均受限。得病1个月后采用针灸治疗1周,病情稍好转,2天后又加重。贴麝香追风膏、万通筋骨贴无效,自行采用单方、偏方治疗亦无效,每晚吃止痛药后方可入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而弦。诊断:肩凝症(风寒闭阻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1.采用姜油刮痧法,隔日一次,疏通肩背部经络,连续5次。同时加强肩关节活动。2.自制肩凝散内服。丹参5g,当归5g,乳香5g,没药5g,穿山甲5g,延胡索5g,川芎5g,羌活5g,细辛5g,生麻黄5g,威灵仙5g,制马钱子2g,桑枝3g,桂枝3g。按上述比例,将药材共为细粉,黄酒冲服,每次5g,每日3次,10天一疗程。疗效:患者服用1疗程后,疼痛消失,活动轻度受限,特定角度仍有疼痛,后继续治疗1疗程而痊愈。按:肩周炎多为手三阳经受寒,导致局部经络气血不畅,治疗时以止痛为标;活血、散寒、通络为本,对于已经出现肌肉粘连的患者,应当加强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本案所运用之方,专为肩周炎设计,疗效颇佳,临床运用数年,治愈患者数十人。方以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丹参、当归、乳香、没药)为基础方,活血通络;配羌活、细辛、麻黄、威灵仙,祛风散寒止痛;穿山甲、川芎、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马钱子为止痹痛之良药;桂枝、桑枝引药入上肢。通方共14味药,共奏祛风散寒、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之功。附姜油制法:麻油g,生姜g,将麻油放入锅中烧开,然后将生姜切成片,分次放入油中,炸枯后将姜片捞出,放入新姜片炸,直到所有姜片全部枯,油冷后加冰片细粉1g,装瓶备用。姜油功效:温经散寒通络,主要用于受寒引起的身体局部疼痛,在刮痧时使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