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9114.html
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
文
王不留
本文来自“书缘”(booksfunding)
有这样一群古人,
他们或玩世不恭、或惊骇世俗、或孤独任性……
是他们,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认可;
但也是他们,
在今天仍散发着浓厚的人格魅力……
——书缘君
01李渔:
我就是一个写小黄文开出版社的娱乐圈霸总
论一个小黄文写手的逆袭史:
《金瓶梅》看得不过瘾怎么办?
李渔:我来改写。
改写了还是不过瘾怎么办?
李渔:我自己来创作吧。
于是李渔写出了数度被禁的“黄书”《肉蒲团》,
年还被改编成同名3D限制级电影。
除了《肉蒲团》外,
李渔还创作了《怜香伴》《无声戏》《十二楼》等情色味道比较浓的白话小说。
这些小说一面世就非常受娱乐生活匮乏的百姓欢迎,
当时有一个铁杆粉丝方氏,
临死前唯一的愿望是能看到李渔的新作,
火爆到一下子就被唯利是图的盗版商盯上了。
他们有的直接翻印,
有的稍加改编就变成了另一本畅销小说,
而更猖獗的直接找枪手写小说然后作者冠名为李渔以提高销量。
气成河豚的李渔:你们当我是死的吗?
我要跟你们这些小人决一死战!
身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
李渔不但没赚到多少稿费还被恶心到了。
在写作中坚持“一个字都不抄袭”的他十分敌视这些“食其利而抹煞其名”的盗版商。
李渔四处奔走,先是上门交涉,
交涉不成的就直接打官司。
但当时并没有版权保护的法律和意识,
好不容易把一家盗版商告倒,
立马又出来了三家盗版商!
再加上交通落后,
跑几千里去跟盗版商打官司太折腾了。
李渔:这维权之路也太不好走了吧?
但李渔并没有放弃:
交通不便?
那我就直接搬到盗版商最多最猖獗的南京和你们死磕到底。
从杭州搬到南京后,
李渔还想了一个对付盗版商的新方法,
开出版社——“芥子园”!
李渔:我就不信这还治不了你!
多年和盗版商斗智斗勇,
李渔对出版行业已经十分了解,
相比那些伪劣的书籍,
他注重排版设计、改造印刷技术,
不但在此印刷自己的书籍,
还重新编辑《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
倡编了中国画临摹范本《芥子园画谱》,
终于一举打败了盗版商。
后来芥子园更是成为清朝出版业的著名品牌,
现在的图书收藏者还以收藏到芥子园出版的图书为荣。
虽然从写手晋升成出版商,
但家里妻妾、儿女、奴仆几十口人,
养家糊口压力还是很大。
李渔: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变现呢?
56岁时李渔意外发现乔女、王女两个很有才华的演员。
李渔:咦?我不就是现成的投资商加导演加编剧吗?
于是成立了李氏娱乐有限公司。
李渔亲自带着演出团队四处演出,
不但很快就步上了正轨还大受好评,
乔、王二女迅速火爆,
戏班子也红遍大江南北,
“全国九州,历其六七”。
你们以为这就是他的的事业巅峰了吗?
李渔:你们对力量一无所知。
人们很快发现当上总裁的李渔更接地气、更平易近人了,
他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时,
不但每到一处就认真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
还四处交友,而且人缘非常好,
有文字记载的就高达八百余人。
众人:知道你周旋于宰相尚书、富豪大贾、宿儒名流是为了拉赞助,
那为啥和贫民百姓、手工艺人交朋友呢?
李渔:当然是为了听评价和采集素材了。
我有好茶,你有故事吗,来聊聊?
他通过大众评价、市场反应来修正演出,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梳理了戏剧理论,
全面论述如何创作戏曲,
形成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系统论著。
再后来,他在里面加入他向三教九流朋友交流请教中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关于养生之道、园林建筑、花鸟虫鱼等生活情趣的看法,
最后汇集成《闲情偶寄》这部让他名垂千古的杂著,
林语堂称它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被视为国学经典启蒙读物的《笠翁对韵》也是李渔所作。
即使在开放的现代,写小黄文都不被认可,
更何况是在更为封建的古代呢?
而李渔却一路从不入流的小黄文写手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
他在写《肉蒲团》的时候能想到后来的成就吗?
他只是单纯喜欢创作,然后就去写了,
即使后来成为霸道总裁,
也没有在纸醉金迷中迷失,
而是沉下心来思考总结如何提升自己。
李渔:是的!做你喜欢的事并把它做到最好就对了!
02八大山人:
我就是那个当过贵族做过和尚的翻白眼大触
假如有人把你暴打一顿,旁人还要你原谅他,怎么办?
八大山人:对方不想和你说话,并向你扔了一个白眼。
如果一个不够,那就两个。
还不够的话,那就……
别急,我还可以自制一系列翻白眼表情包。
明太祖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后代中居然有人能把名字写成生动的颜文字,
而且还成了谜题。
后世:这到底是哭还是笑?
他为什么这样签名?跟他的身世有关吗?
他也不会想到,
这个因清兵入关而从王子沦落成丧家犬的十世孙,
所画的鸟价格居然是艺术皇帝宋徽宗画作的2倍,
以1.18亿元的高价一跃成为画坛上最贵的鸟。
八大山人《竹石鸳鸯》1.18亿西泠拍卖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局部).2万保利拍卖
不止朱元璋想不到,
八大山人自己都没想到。
毕竟,作为一个不要爵位、以平民身份参加科举的热血少年,
他的理想就是以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悲催的是,满腔抱负还没来得及施展,
19岁时明朝便灭亡了。
满心期待复明的八大山人没等来复明的消息,
却等来了追杀,
整个家族90多口人惨遭清兵屠杀,
妻子、孩子在逃难期间都不幸去世了,
他和母亲、弟弟逃到山里才躲过一劫。
后来为了避难干脆当了和尚。
眼看复国无望,
不如就好好做一个世外之人?
于是他开始潜心感悟佛理禅思,悟性不错,
34岁时就当上了介冈灯社的住持!!!
一直到了55岁这一年,
八大山人非常痛苦地发现:
“认真地学了32年佛,还是没办法学到佛祖的宽恕啊,还是经常想起可恨的侵略者,还是很仇视他们啊,这个血海深仇真没办法放下啊!!!”
被折磨到失去正常理智的八大山人在大哭大笑中把身上的僧衣撕下来,
一把火烧掉,还俗了。
八大山人: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你做梦去吧!
还俗之后的八大山人还是很苦闷,
不单单改朝换代了,
他也已经脱离世俗三十多年,
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格格不入。
但他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
每当回想起往事,
就开始画翻白眼的动物,
从一开始的一只,到后面的一群,
不但数量越来越多画技也越来越高超,
当然也越来越引人注目!
讲究含蓄委婉的传统书画里从来没有人这么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厌恶之情,
每一幅画都在宣泄情绪、反抗社会,
而且还画得这好玩、这么接地气。
世人:他画的画怎么这么怪异?
好谜,说不出哪里好,
但就是死活都挪不开眼。
还有疯狂的粉丝强行把他带走软禁起来,
要他给自己画画。
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直接在他们的房子中间撒尿拉屎……
粉丝:你赢了!!你走吧。
在后世也有一大堆粉丝,
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就是其中一个:“恨不能早生几百年,可以帮八大山人铺纸研墨。实在不行,当他家里的‘走狗’也行。”
八大山人就这样画了十几年,
有一天突然若有所思:“浮生如春梦,转瞬即成空。有人识得真色相,便是长生不老翁。”
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在积压许久的情绪得到宣泄之后,
画画终于不只是他战斗的工具,
也成就了他的自我救赎。
有时候整个世界都与你为敌,
甚至连卧薪尝胆的机会都不给你。
怎么办呢?
八大山人花了32年的时间逼自己和世界和解,
最终却转过头选择与自己握手言和、并肩作战,
给这个虐待他的世界无数个大白眼,
他没有做到世人称赞的“宽恕”,
却得到了内心的安详和平静。
八大山人:是的!这个世界不爱我,没关系,我爱我自己就行!
03袁枚:
我就是那个辞官下海开农家乐的诗坛盟主
身为一个穷逼吃货,
怎样才能尝到更多美食呢?
袁枚:听说现在农家乐的市场很庞大啊!
因不想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公务员日子,
袁枚告别了官场。
袁枚打算在有优美环境、高端私房菜、浓厚文化气息的农家乐里过完后半生。
当时有一座废园。
第一任主人:明末文人吴应箕,抗清斗争中被杀害了。
第二任主人: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被皇帝抄家了。
第三任主人:江宁织造隋赫德,也被雍正皇帝抄家了。
世人:???这是鬼屋吧!好像很不祥的样子……
于是袁枚只用两银子就买下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并命名为“随园”。
作为清官,
开始改造随园不到三年袁枚就没钱了。
当家才知油米贵,
袁枚深刻认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
已经变成穷逼的袁枚只好哭唧唧地回京继续当官了。
一边当官一边总结家训,
半年后因父亲病逝丁忧的袁枚重返随园,
定下“以园养园”的长期规划:
一是高端私房菜。
高薪聘请名厨根据他珍藏的菜谱做美味私房菜。
还写《随园食单》无私分享私藏菜谱,
教大家做菜品菜,
一下子把随园私房菜的品牌打了出去。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
拆了城墙以供人们自由出入。
还经常去文学论坛、作家聚会写诗歌夸奖自己的农家乐,
也给聚会上认识的权贵富豪写传记、墓志铭赚稿费。
三是蹭名人热度。
他写了一本故事合集,为吸引更多读者,
蹭孔子热度取名《子不语》,
孔子不让说的事是什么事啊?
等名声打出去了,
袁枚还当起了出版商印刷书籍,
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
四是扩展产业链。
开拓教育培训市场,
跟当时只收男学生的培训机构不一样,
还收女学生。
不但收到了更多学费,
还扩展了私房菜的客源。
五是打造个人IP。
他深知要保持竞争力一定要有自己的个人IP,
提出新观点“性灵说”,编著《随园诗话》,
居然一下子击败了市面上的其他学说,
居“乾隆三大家”之首,
一跃成为诗坛盟主。
他一出门,粉丝争先恐后送礼物给他,
每每满载而归。
袁枚把赚到的钱全都投入到随园的建设,
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终于打造出一个楼台亭阁、绿竹假山、小桥流水、美食美女、古玩器皿、书籍图画样样都有的高端农家乐。
76岁时袁枚久病不愈,
以为自己快死了。
大家便问他有没有什么遗愿?
袁枚:没有了,我就想趁着自己还没断气,赶紧给自己开个追悼会。
其实在当时,
袁枚种种经商手段为清高文人所不齿。
说好的文人风骨呢?
但那些强大到以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的人大抵都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不寻求认同,
内心自有杆秤。
袁枚:是的!爱谁谁!我开心就好!
04李贽:
我就是那个开讲座搞传销宣扬人权的邪教教主
如果有人说你的学说是邪教,怎么办?
李贽:我看我估计要和我的倔强一起凉凉了。
李贽的六世祖是个经商达人,
生意做到了波斯湾,穿那边的服饰,
信仰了伊斯兰教,娶了当地“色目女”。
这……在当时简直是惊天动地啊,
然后被赶出了家门。
受这影响,李贽12岁时就说孔子怎么能看不起种地的呢?
在微博、朋友圈发表《老农老圃论》挖苦孔子,点赞无数。
后来家里越来越穷,
李贽无奈去考公务员,
甚至当到了市长。
这期间他的父亲、祖父相继去世,
孩子也成家了。
李贽:养家糊口的责任我已经尽到了,接下来我要为自己而活了。
他有非常严重的洁癖,痴迷于扫地,
曾因头痒剃光头发。
对一些不喜欢的人,“嫌其臭秽”,
往往一拱手,“麻烦你离我远一点”。
这样一个把别人当垃圾一样嫌恶的人,
人缘一定很差吧!
非也,李贽的粉丝是一茬接一茬地生。
这些教徒是怎么来的?
辞官之后,李贽四处演讲开讲座:
一、人都有私欲,承认并追随你的私欲。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追求物质享受、谋自身利益是人的天性。
跟马斯洛需求层次一样,
最底层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
还谈什么自我实现?
有一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其性褊急,其心狂痴,其行率易。”
通篇都在骂自己。
众人:好难得!怼天怼地怼圣贤的你居然开始怼起自己了?
李贽:重要的事说三遍,看标题!看标题!看标题!!!
标题:《自赞》
众人:你是夸自己呢还是损自己?
李贽:当然是夸啊,夸自己自私得如此真实,不为所谓的好名声当那虚假的圣人。(第一波教徒达成寻求个性解放的迷弟)
二、行业平等,士农工商都一样。
反对以士农工商划分贵贱,
反对重农抑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怎么能搞行业歧视呢?
李贽:来啊,大家一起去做生意共同致富奔小康!
(第二波教徒达成备受限制和歧视的商人、手工业者等)
三、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者第一人。
众人: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所以要听男人的!
李贽:那因为她们只能呆在家里洗衣做饭带小孩,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我会给,让你们看看,接收同等教育的女性哪里比不上你们了?
李贽不止招收男学生,还招了很多女学生。
(第三波教徒达成备受歧视的迷妹)
四、婚姻自由。
李贽提倡婚姻自由,
赞扬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
儿子去世后,他劝儿媳再嫁:
儿媳:这不太好吧?
李贽: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我有个学生还不错,可以介绍你们认识。
二人结为夫妇。
(第四波教徒达成幻想浪漫爱情的男女青少年)
他知道自己的学说为官府所不容,
取书名为《焚书》。
结果真被焚毁了。
李贽:我再写。又写《续焚书》。
李贽还写了《藏书》,
他认为这本书在后世才能见光,
现在只能藏起来大家私下传阅,
但保密工作做得不太好,被发现销毁了。
李贽:我再写。又写了《续藏书》。
他的这些学说吸引了很多教徒,
连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都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交流。
在一些传统学者眼里,
他就是“邪教”,他们不断上奏皇帝。
皇帝:天哪!这个邪教教主居然有这么多一呼百应的信徒,会不会危及到我的皇位?
李贽被捕,在狱中留下绝命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自刎以身殉道,享年76岁。
众人:……这也太惨了吧?
但其实,
李贽开始四处宣讲这些会害死自己的学说却是在尽到自己为人子、为人父、地方长官的责任之后,
他深知这个皇权至上、重农抑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年代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但他所倡导的人人平等、婚姻自由等现在都写进了宪法。
李贽:是的!虽然我很惨,但我胜券在握!
……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皆有可能”,
还有一句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就如你以为李渔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娱乐圈霸总,
他却一转身成为了戏剧大师、审美大师……
接下来你以为八大山人会成为一个看破红尘的高僧,
毕竟人生坎坎坷坷还当上了住持,
一眨眼间他却还俗成了画坛巨匠……
然后是袁枚,
你以为他了不起就是一个农家乐小老板,
结果人家不但上了舌尖上的中国还当上了诗坛盟主……
最后是李贽,你想着,
这个我知道,又清贫又能干的好市长,
以后肯定是名垂千古的好官,
而他却一转身变成了朝廷通缉犯……
你:???????
你开始怀疑人生,
在想是不是没有转过身的人生都不是完整的人生,
什么时候也跟风来个华丽转身。
但随后你又发现如今改行的人多了去了,
怎么没见到这么牛的啊?
其实很简单,
因为李渔他们的转身其实是回到了他们本该在的人生轨迹,
即——做自己。
要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做自己是一件很简单也很难的事,
但也唯有做自己才能不辜负此生。
愿你心里有海、眼里有光,
愿你有脚踏失败头顶恶评的觉悟也有推翻一切从头再来的勇气。
这样的你,千帆阅尽,仍是少年。
作者:王不留,相信存在好过想象、追寻真实、文以练心的行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