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山东肥城)高血压病为现代医学病名,它的诊断以血压测值为标准,以动脉血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这些方面,中医药疗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高血压病出现的多数症状都有独特的疗效,比起西医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药降压效果尚不理想,起效也较慢,故需进一步改进用药思路与方法,来提高临床疗效。经我们多年的探索与临床实践,现总结用药思路与方法如下:(一)关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高血压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血阴阳失调为本,并且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寒热虚实互相转化,所以在治疗该病时,不能用单一的治疗方法,需随证施治。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故辨证分型有很多种分型方法,主要是以八纲、脏腑辨证为主,第一是以八纲辨证分型,上海市高血压病研究所以阴阳为纲,主要病机为“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阴虚是其“本”,阳亢是其“标”,认为高血压病乃因“虚”致病,故简单的将本病分为“阴虚”和“阳虚”二型。第二是根据脏腑辨证分型: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认为,老年人高血压以虚证为多,又以肾虚为最。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将患者分为肾虚型和非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病虽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但常与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等心经症状伴随出现,故据此有人认为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心,其次为肝、肾,由于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简单的以脏腑、八纲或其它辨证来进行分类,难免不够周全,临床上综合多方面情形进行分类,但如果分型过于复杂,又难以推广应用,本科室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内容及多年临床经验制定辩证类型为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痰浊中阻证,给予对证中药治疗。(二)中药理论与中药药理、毒理相结合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应当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起来用药。对高血压病可能出现的眩晕、头痛等20多个常见症状。不少医师不掌握或不熟悉中药降压的科研成果,甚至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用上1~2味升压药,升降抵消事与愿违。我们应掌握天麻、钩藤、黄连、莱菔子、大黄、龙胆草、葛根、丹参、黄芪、丹皮、川芎、决明子、淫羊藿等70多种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尽量避免使用枳实、枳壳、青皮、西红花、白鲜皮、蟾酥等10来种升压中药。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治疗高血压病及合并症时,应尽量选用既对证又降压的中药,少用只对证不降压的中药。降压药配降压药,做到降降结合,防止升降抵消。还要学会一药多用,如用天麻既治眩晕又降压,可做到一举两得。用川芎既治头痛又降压、改善微循环做到一举三得。高血压病人需要长期服药,所选药物更应要安全有效,不能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如青木香、广防己,由于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毒性,故应在禁用之列,久服将会导致肾功能衰竭。(三)治疗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病相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要从本质上把握高血压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它是在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增高的基础上,常伴有心脑肾及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由于发病隐匿,病程很长,初期几乎没有不适或症状,至少有半数患者是在体检中发现或在治疗其他疾病时测血压才发现的。由于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的缺乏,竟有少数人直到出现高血压病并发症时才去就诊,那时已后悔莫及了。西医治疗高血压强调用药要遵循个体化原则,中医重视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是一致的。同时,都主张采取综合措施,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都上,以求协同增效,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高血压病降血压是本,改善高血压病出现的症状是标。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当这些症状改善了,血压也会间接下降,但降的幅度不大。当症状改善了或不严重了还要重视降压。血压长期不降维持在较高水平,久而久之,必然损失靶器官的功能,甚至器质,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或并发病。中药理论与中药降压药理相结合,就是为了既改善症状证侯,又达到降压目的,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真是发挥了中药的多效性和综合作用。中药的多效性与综合作用,有可能较好地解决高血压病和高血压合并病的全面治疗问题(四)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高血压病疗法很多,药物疗法占主导地位,其他疗法作为非药物疗法也应充分发挥作用。饮食疗法很重要,高血压病人的饮食,一是要注意饮食有节,二是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饮食有节可预防肥胖,饮食要淡,一般认为高血压病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6g以下,食物以清淡少荤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脂肪和含胆固醇过多的食物,如猪肉、肥肉、蛋黄和动物内脏等,对糖的摄入也应控制,并节制饮酒,多饮茶,长期饮茶可减肥,降低血脂,对控制血压极有利。精神调理亦很重要由于外界的不良刺激,引起长时间强烈和反复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紊乱,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紊乱,当血管舒缩中枢产生了长期固定的收缩冲动占优势时,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周围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可逐渐引起细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而形成持续性高血压,因此精神放松,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维持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对预防高血压有积极意义,精神调摄首先要做到清心,即思想清静,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淡泊名利,减轻思想上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其次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调和七情,和喜怒、去悲忧、节思虑、防惊恐,人在生气时能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如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此时血管痉挛,血压就会升高,怒则气上,由于生气而引起血压波动,导致脑中风者甚多,乐观豁达,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变化,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这样就可以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五)中医特色疗法的应用1.中药足浴患者经辨证施治的方剂第三煎连水带药倒入盆中,水温40℃--45℃,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2.耳穴压豆耳廓与人体各个部分存在著一种生理性的内在联系。中医学认为,耳可通过十四经的内属脏腑,建立起耳与五脏六腑的联系,耳还可通过十四经的外络肢节,建立起耳与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皮毛肌肉的统一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耳廓上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分布,躯体内脏器官有病时可以通过经络在耳廓的相应穴位上出现反应。耳穴是经气输注的所在,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耳穴,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来治疗相应脏腑、器官或组织的疾患,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刺激耳廓穴位及末梢神经感受器,通过经络或神经体液传导到心血管中枢,作出相应调节,总的调节是使异常动脉血压趋于正常。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3.中药药枕疗法:夏枯草、荷叶、竹叶、蒲公英、菊花各五十克,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心用。连续1--2个月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眩晕。(六)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用药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不熟就谈不上巧。首先要熟悉高血压病出现的主要证侯、症状的辨证用药和随症加减方法。进一步掌握有降压作用的中药的药理毒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临床用药才能得心应手。对于传统的中药药对,要会巧用,这样能起到执简驳繁的作用。如平肝息风,天麻配钩藤;阴虚火旺,知母配黄柏;气阴两虚,人参配麦冬;滋肝明目,枸杞配菊花;心烦不安,栀子配豆豉;气虚水肿,汉防己配黄芪;湿热下注,黄柏配苍术等等。新药对也不断出现,如心脉瘀阻,丹参配三七;气虚血瘀,人参配丹参;腰膝酸软,杜仲配怀牛膝等等。在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开拓用药新思路,做到老药新用。如黄芪补气升阳,一般怕有升压作用,而不敢用于高血压病。只是在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使全方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中风。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有降压,降糖降脂,改善冠脉供血,改善肾功能,增强免疫,用于高血压与高血压合并病真是发挥一举多得的作用。我常常将生黄芪用于舒张压高,脉压小的病人,既能降舒张压,又能增大脉压,能很好改善病人胸闷、气短、乏力的症状。又如三七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药理研究有降压、降脂、降糖、抗心肌缺血、抗心率失常的作用,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是很合适的。(七)对中医治疗思路的思考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陈秋澄等.莱菔子片治疗高血压病70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5:12.王辉武主编.中药临床新用黄芪药.人民卫生出版社,,1.肖伍华,吴耀龙.决明子治疗高血压病.湖南中医药导报,,12.陈巧梅.耳压法治疗高血压病例.南京军医学院学报,,3(25):48.
作者简介:
邓永启:主任医师,泰安市名中医。山东省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心系病的治疗,对胸痹心痛、眩晕病、真心痛、心衰病、血浊病等有独特的治疗经验,研制院内自制制剂6种,主持多项科研课题,主编专业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张金山,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内一主任。勤于医术的研究和探索,对内科急、危、重症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师从多位医学大家,对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时熟悉各种西医诊疗方法和最新进展,参与研究多项科研课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