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通行十二经之药物
通行十二经者,应谓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其外而皮肤肌肉,内而五脏六腑、筋脉骨髓,当无所不赅。
附子
附子入命门、三焦,补下焦元阳,其性走而不守。鉴于命门真阳在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三焦通达内外,维系上下,又如命门之别使。附子—一命门—三焦的联系决定了中药附子施治于临床,其药理作用及适应证的广泛性,故前人谓附子“通行十二经”。
“附子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膝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中风、中寒、气厥、痰厥、咳逆、呕哕、膈噎、脾泄、冷痢、寒泻、霍乱转筋、拘孪风痹、症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一切陈寒痼冷之征,……。”
(《本草备要》)
甘草
是名声最大的“入十二经”之药。实际上,甘草真正自己独立完成的治法很少,绝大部分时候甘草都是以一种“和事佬”的身份出现,起“调和诸药”之用。
人参
“一名黄参,茯苓、马蔺为之使;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卤咸、人溲,反黎芦;忌铁器,动紫石英。甘、微苦;生微凉,熟微温。入手太阴经气分。能通行十二经,大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补阳以生阴,崇土以制火。阳气暴脱,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阳气虚者,固所必需;阴血虚者,亦不可缺。”
(《得配本草》)
柴胡
“半夏为之使;畏紫菀、藜芦,恶皂荚。苦、微辛,微寒。入足少阳、厥阴经。在经主气,在脏主血。宣畅气血,散郁调经,升阳气,平相火。治伤寒疟疾,寒热往来,头角疼痛,心下烦热,呕吐胁疼,口苦耳聋,妇人热入血室,小儿痘症疳热,散十二经疮疽热痛。得益气药,升阳气;得清气药,散邪热;得甘草,治余热伏暑;得朱砂、猪胆汁,治小儿遍身如火;配人参,治虚劳邪热;配决明子,治眼目昏暗;佐地骨皮,治邪热骨蒸;和白虎汤,疗邪热烦渴。行厥阴,川连为佐;行少阳,黄芩为佐。”
(《得配本草》)
香附
“辛香、微苦、微甘,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调一切气,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积调经,乃治标之品,损气耗血。”
(《本草分经》)
乳香
“苦温,辛香善窜,入心,通行十二经,调气活血,祛风舒筋,托里护心,香彻疮孔,能使毒瓦斯外出,消肿止痛生肌。
(《本草分经》)
威灵仙
“辛、咸,温,属木。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行气祛风破积,治风湿痰饮诸病,性极快利,积不痊者,服之有效。然大走真气耗血,用宜详慎。”
(《本草分经》)
没药
“苦平,入十二经,散结气,通瘀血,消肿定痛生肌。”
(《本草分经》)
防己
“大辛、苦,寒,入膀胱。去火邪,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分湿热,疗风行水,降气下痰。性险而健,惟湿热壅遏及香港脚病,凡下焦湿热致二阴不通者,用此治之。有二种,汉防己治水用,木防己治风用。”
(《本草分经》)
牛蒡子
“辛、苦,寒滑。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根苦寒,治中风,贴反花疮。”
(《本草分经》)
绿豆
“甘寒,行十二经,清热解毒,利水和脾。功在绿皮,去皮即壅气。煮汤加蜜或盐,冷冻饮料。粉扑痘疮溃烂。”
(《本草分经》)
蕲艾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香燥,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而尤为肝脾肾之药。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开郁调经,杀蛔,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本草分经》)
大枣
“甘温,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脾病宜食之。加入补剂与姜并行,能发脾胃升腾之气。风疾、痰疾俱非所宜。红枣功用相仿,而力稍逊;南枣不入药;生枣甘辛,多食生寒热。”
(《本草分经》)
白豆
“甘平,补五脏,暖肠胃,调中,助十二经脉,肾病宜食之。豆叶利五脏、下气。豆腐甘、咸,寒,清热散血,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
(《本草分经》)
木通
“根也。入手足太阳、手少阴、厥阴。泻气分湿热,防己泻血分湿热。脾胃不和则水道不利,乃致郁,为寒热,为肿胀,为淋秘,为痹瘅,俱宜木通淡渗之剂,分利阴阳,则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肾平矣。《本经》除脾胃寒热者,以其通利湿热也。曰通利九窍、血脉、关节者,以其味淡渗也。曰令人不忘及去恶虫者,窍利则神识清,湿散则恶虫去。以其通达九窍,行十二经,故又能催生下乳,散痈肿结热。惟胃虚肾冷,及伤寒大便结燥,表虚多汗者禁服。恐重伤津液耗散胃汁也。时珍曰:木通上能通心清肺达九窍,下能泄湿祛热,岂止利小便而已哉。盖能泄丙丁则肺不受邪。能通水道,水源即清,而诸经之湿热皆从小便泄去,故导赤散用之。”
(《本经逢原》)
据清代医家姚澜所著《本草分经》介绍,以下中药可通行十二经:
1、人参
入手太阴经气分。能通行十二经,大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补阳以生阴,崇土以制火。
2、柴胡
入足少阳、厥阴经。在经主气,在脏主血。宣畅气血,散郁调经,升阳气,平相火。治伤寒疟疾,寒热往来,头角疼痛,心下烦热,呕吐胁疼,口苦耳聋,妇人热入血室,小儿痘症疳热,散十二经疮疽热痛。
3、香附
通行十二经八脉气分,调一切气,能引血药至气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积调经,乃治标之品,损气耗血。
4、乳香
入心,通行十二经,调气活血,祛风舒筋,托里护心,香彻疮孔,能使毒瓦斯外出,消肿止痛生肌。
5、没药
苦平,入十二经,散结气,通瘀血,消肿定痛生肌。”
6、威灵仙
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行气祛风破积,治风湿痰饮诸病,性极快利,积不痊者,服之有效。然大走真气耗血,用宜详慎。
7、防己
入膀胱。去火邪,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分湿热,疗风行水,降气下痰。性险而健,惟湿热壅遏及香港脚病,凡下焦湿热致二阴不通者,用此治之。有二种,汉防己治水用,木防己治风用。
8、牛蒡子
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根苦寒,治中风,贴反花疮。
9、甘草
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生用气平,补脾胃、泻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热,入峻剂则缓急,入润剂则养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
10、白扁豆
补五脏,暖肠胃,调中,助十二经脉,肾病宜食之。豆叶利五脏、下气。豆腐甘咸寒,清热散血,和脾胃消胀满,下大肠浊气。
11、绿豆
行十二经,清热解毒,利水和脾。功在绿皮,去皮即壅气。煮汤加蜜或盐,冷冻饮料。粉扑痘疮溃烂。”
12、蕲艾
生温熟热,纯阳香燥,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而尤为肝脾肾之药。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开郁调经,杀蛔,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13、大枣
补中益气,滋脾土,润心肺,调营卫,通九窍,助十二经,和百药,脾病宜食之。加入补剂与姜并行,能发脾胃升腾之气。风疾、痰疾俱非所宜。红枣功用相仿,而力稍逊;南枣不入药;生枣甘辛,多食生寒热。
14、木通
入手足太阳、手少阴、厥阴。泻气分湿热,防己泻血分湿热。脾胃不和则水道不利,乃致郁,为寒热,为肿胀,为淋秘,为痹瘅,俱宜木通淡渗之剂,分利阴阳,则水行火降,脾胃和,而心肾平矣。
15、附子
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督脉为病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生用发散,熟用峻补。
另:通行十二经脉药方组成公式
甘草、艾叶、防己、荆石草、威灵仙、柴胡、附子、连翘、公丁香、细辛、香附、牛蒡子、乳香、大枣、莲子、没药、绿豆、血庻草、淡豆豉、亥刀苡、绿豆癀、龙眼肉、侧圆肉、白姜皮、苦瓜子、海带、百沸汤、猪肺、猪肠、猪尾、羊心、鸡胗、鸡心、鸭胗、鸭心、牛黄、穿山甲、田螺、雄蚕蛾、天红珠、鼠胆。以上41味为君药。
旋覆花、白芷、知母、制南星、败酱草、冬葵子、白鲜皮、辛夷、山茱萸、地锦、栀子、陈皮、榆白皮、金樱子、海桐皮、紫石英、丹参、蕤仁、升麻、五灵脂、藁本、防风、羌活、远志、蒲黄、紫草、空青、鸡肝、鸭肝。以上29味为佐药。
须知:
每吃一种君药最好能有三种佐药配合。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挑选了甘草为通行十二经脉的君药,在通行十二经脉的佐药里面你可以任意再挑选三味。然后四味药一起煮服或打成粉吞服。四味药可以等量服用。每日次数不拘。根据个人经济条件及身体状况而定。想用就用,不想用了再换一种组合试试。直至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口味及经济能力的组合长期服用为妙。这些年来我们经常使用的是甘草、白芷、防风、藁本四味组合。每种等量,打成粉后混合着服用。此方除了能通行经脉还有几个你想象不到的好处:一能预防感冒,二能治疗感冒发烧,三能治疗头疼。每天吃个一小勺,大约2克左右就行。多吃也无害。饭后饭前均可。
按语:根据数学公式计算此组合可创建出个通行12经脉的方子。
此条目是由沧州市来福发表在常用药方分类目录的。
路路通
路路通为金缕科枫香树的干燥成熟果序。味苦涩、性平,归肝、肾、胃、膀胱经。功效:祛风通络,通行十二经,可祛除身体肌肉、关节、经络中的风寒湿邪,擅长治疗风湿骨痛和半身不遂。
《纲目拾遗》中记载:此药可通行十二经。具有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肢体痹痛,手足拘挛,胃痛胀满,水肿,经闭乳少,痈疽痔漏,疥癣湿疹等疾病,疗效甚佳。
《浙江药用植物志》载其有“行气宽中,活血通络,利水”之功效。路路通,药如其名,具通利之性,配合理气药能行气止痛,配合血分化瘀之药能行气活血。
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进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扰乱了我国沿海居民的生活和劳作。
为了抗击倭寇,戚继光就在浙江义乌成立了“戚家军”。他们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战功卓著,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由于他们常年征战在外,风餐露宿,加之东南沿海多为丘陵沼泽之地,湿气很重,导致大部分“戚家军”士兵都患上了关节疼痛、肿胀等毛病,严重地影响了士兵平时的训练。
后来,当地的百姓听说这些后,非常心疼这些年轻的士兵。有一天,一老农在孙子的陪同下,来到了戚继光的军营。老人对满脸愁容的戚继光说:“老朽听说戚将军在为军中士兵的关节疼痛而犯愁,特前来告诉戚将军一个治疗此疾的良方。”
戚继光恭敬的说:“老人家请讲,鄙人愿听其详。”
老人说道:“老朽世代居住在此,祖上为当地的草医,因此老朽对医学也略知一二。在我们当地有一种树叫枫香树,其树结果,表面灰色,上有多数鸟嘴状针刺,其上有九孔相通,俗称‘九孔子’,能疗此疾。将军可命人随老朽去摘此果,在军中以火焚之,让士兵闻其烟即可痊愈。”
戚继光听罢,兴奋不已,随即便亲自带人跟随老农去采摘九孔子。采摘完后,戚继光便命士兵列队站好,在军营中焚烧起来,军中顿时烟雾弥漫,有掩鼻者便会被戚继光怒斥。此后,每天早上操练前和睡觉前都会在军营中焚烧九孔子。
慢慢地,军中士兵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慢慢地消失了,训练也越来越有热情了。看到这些戚继光喜上眉梢,往日的愁容一扫而光。戚家军也越战越勇,后来终于平定了东南沿海各省的倭寇之乱。
而戚家军当时所用的“九孔子”,由于为士兵们解决了行军困扰,军旅畅通,于是此药便被命名为“路路通”。
穿山甲
性善行散,活血化瘀,搜风通络,透达关窍,通行十二经,引药直达病所。
王不留行
通十二经脉,善通利血脉,行而不住。
能上(通乳)能下(通经),可升可降,虽有王命,不留其行。
以善于行血而知名,有“通乳圣药”之称,在《本草纲目》中有“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称之为“王不留行”。
它味苦,性平,归肝、胃二经。
功效: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喝了乳长流”一说。因其善走血分,有“行而不住”之特性,故能通利血脉,通畅管窍。
故事
北方有一段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王不留行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行不过是一种草的种子,怎么起了这么个怪名字呢?
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药王邳彤发现的,经实验,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可是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邳彤想起当年王郎(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巡行河北邯郸时,遭到假冒汉成帝遗子伪称帝号的算命先生王朗的追杀。)曾来过这里的事。
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合用通达
路路通、王不留性味均为苦平无毒,“能通行十二经络”,用其治疗各种气血郁滞之病症,常能收到满意疗效。经过人们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路路通、王不留合用虽是以“通”为先,但其功用主要有五点:
1.通络益肾
现代医学认为,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肾小球局部血管造成微循环障碍,多属中医的湿热郁滞,水瘀相兼。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路路通、王不留二药既能行血脉、通经路,又能利水湿、除湿毒,对风热湿毒为主要致病因素的急、慢性肾炎有百利而无一害。故多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配用二药,常可提高临床疗效。
2.通脑开窍
路路通、王不留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络,上能开窍通脑,下能通经利水,皆能使之无所留滞。故在治疗小儿癫痫、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后天颅脑损伤、脑积水及各种昏厥抽搐等病症时配用二药,多能改善治疗效果。
3.利水消肿
路路通、王不留不但能活血脉、通经络,而且可利小便、逐伏饮,有明显的利水消肿之功。
4.通经下乳
中医认为,“血水同源”,“血乳同类”。能通活血脉的药自然也能通经,可用于治疗经闭、痛经、不孕等病症;同样,能通活血脉的药也能下乳,主治产妇无乳或少乳属瘀血阻滞者。
5.通痹止痛
路路通、王不留可活血通络、舒筋利节、利水消肿、通痹止痛,是治疗风寒(热)湿痹的要药之一,在祛风、清热、散寒、除湿这些治疗风寒(热)湿痹的主打药方中加入适量的路路通、王不留,常能起到“力挽狂澜”的理想疗效。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年第期。
灸药神方
艾叶(一钱五分)硫黄乳香没药麝香皂角枳壳川芎桂枝杜仲全蝎白芷细辛松香雄黄独活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上药秤准分两,各为末,和丸,固藏弗泄气。
方解∶艾叶,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熟艾性热,能通十二经,走三阴,以之灸火,能除百病。硫黄之性纯阳,能援阳气暴脱、命欲垂危。没药、乳香通行十二经络。麝香、皂角宣开上下窍关。枳壳破一切气滞,川芎行一切血凝。桂枝调卫和营,杜仲舒筋壮骨。定厥阴之风,全蝎有力。化痈疡之毒,白芷多功。细辛通窍散寒,松香祛风止痛,雄黄杀百毒,独活搜伏风。更以穿山甲通行经络,直达病所。方中诸品无处不行,所以主治诸,效如桴鼓。
灸盏图
古圣用九针,失传久矣。今人偶用者,不但不谙针法,亦且不熟明堂。至于灸法亦然也。今用银盏隔姜灸法,万无一失。凡欲用此法者,须仿此样为式,四围银片稍浓,底宜薄,须穿数孔,下用四足,计高一分许。将盏足钉在生姜片上,姜上亦穿数孔,与盏孔相通,俾药气可以透入经络脏腑也。
灸盏图:系清代雷丰《灸法秘传》中所载,由咸丰间叶圭“面碗”灸法直接发展而成,是一种融隔姜灸、灸器灸及药灸等多种灸法于一体的“灸盏灸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