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无法预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唯一永恒的是曾经过往那些不变的记忆,或许我们会慢慢忘记,但希望那一天晚一些到来,希望故事可以被重提,希望有人记得你。
那些年,我们生活在偏僻的泰顺大山里,我们奔跑在山林田野乡间,过着与城里人迥然不同的生活,却也拥有一段独特的七彩的成长记忆,没玩具自己造,没零食山上找,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和动手创造的乐趣,一群伙伴从村里走到镇里,从背米带菜上学到毕业后的各奔东西,直到如今的四处天涯......
世事变迁,有得有失,有遗憾有不甘,有喜悦有收获。我很感激回头望时,有一些记忆永远那么温暖美好,我们一直可以引以为傲,而从来不必担心失去。
这一篇满是回忆的文章,汇聚了小时候大部分的山林馈赠,整理了我们爱了那么多年却一直只知道方言叫法的山林植物的拉丁学名、中文正式名、形态特征、主要价值等,愿更多的人可以认识它们、记得它们。
01--南烛
方言叫“布鲁”,中文名南烛,大概是最受欢迎的野果了,吃起来跟蓝莓味道相似,其实它们本来就是沾亲带故的物种。
南烛的花开起来是不是也很好看,有点像倒挂的灯笼。
拉丁学名:Vacciniumbracteatum
中文名:南烛
俗名:米饭花、苞越桔、米碎子木、称杆树、大禾子、零丁子、乌饭子、饭筒树、康菊紫、乌饭叶、米饭树、乌饭树、染菽等。
南烛为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枝无毛。叶椭圆形、菱状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9厘米,宽2-4厘米,薄革质,先端尖、渐尖、长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稀钝圆,有细齿,两面无毛,侧脉5-7对,斜伸至边缘以内网结;叶柄长2-8毫米,无毛或被微毛。总状花序长4-10厘米,多花,序轴密被柔毛;苞片披针形,长0.5-2厘米,边缘有齿;小苞片2,长1-3毫米。花梗长1-4毫米,连同萼筒密被柔毛,稀近无毛,萼齿短小;花冠白色。筒状,长5-7毫米,密被柔毛,裂片短小,外折;雄蕊内藏,药室背部无距,药管长为药室2-2.5倍。浆果紫黑色,径5-8毫米,被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果实成熟后酸甜,可食;采摘枝、叶渍汁浸米,煮成“乌饭”,江南一带民间在寒食节(农历四月)有煮食乌饭的习惯;果实入药,名“南烛子”,有强筋益气、固精之效;江西民间草医用叶捣烂治刀斧砍伤。
02--赤(chì)楠(nán)
方言叫什么不记得了,中文名赤(chì)楠(nán),就记得龟湖的矿山上特别多,每次边吃边吐籽,吃的舌头都染成了紫色。
拉丁学名:Syzygiumbuxifolium
中文名:赤(chì)楠(nán)
俗名:鱼鳞木、牛金子、黄杨叶蒲桃。
赤楠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幼枝有棱。叶椭圆形、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3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钝,有时具钝尖头,基部纯,侧脉多而密,在上面不明显,下面稍突起,脉间相距1-1.5毫米,距边缘1-1.5毫米处汇合成边脉;叶柄长约2毫米。聚伞花序顶生,长约1厘米,有花数朵。花梗长1-2毫米;花蕾长约3毫米;萼筒倒圆锥形,长约2毫米,萼齿浅波状;花瓣4,白色,离生,长约2毫米;雄蕊长约2.5毫米;花柱与雄蕊等长。果球形,径5-7毫米,成熟时紫黑色。花期6-8月。
赤楠喜温暖湿润气候,广泛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等省区。可作盆景树种,赤楠根可入药,能健脾利湿、平喘、散淤。能治疗浮肿、小儿哮喘、跌打损伤、烫伤。
03--覆盆子
中文名覆盆子,跟山莓真的很难区分。
拉丁学名:Rubusidaeus
中文名:覆盆子
俗名:复盆子、绒毛悬钩子、覆盆莓、乌藨子、小托盘。
覆盆子,蔷薇科悬钩子属,灌木,高1-2米。幼枝被柔毛,疏生皮刺。小叶3-7,长卵形或椭圆形,顶生小叶常卵形,有时浅裂,长3-8厘米,上面无毛或疏生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有不规则粗锯齿或重锯齿;叶柄长3-6厘米,被绒毛状短柔毛和稀疏小刺,托叶线形,被短柔毛。短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密被绒毛状短柔毛和针刺。花梗长1-2厘米;苞片线形,被短柔毛;花径1-1.5厘米;花萼密被柔毛和针剌,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边缘具灰白色绒毛,花果期均直立;花瓣匙形,被短柔毛或无毛,白色;花丝长于花柱;花柱基部和子房密被灰白色绒毛。果近球形,多汁液,径1-1.4厘米,成熟时红或橙黄色,密被短绒毛:核具洼孔。花期5-6月,果期8-9月。
覆盆子果供食用,在欧洲久经栽培,有多数栽培品种作水果用。覆盆子果实含有相当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钾、镁等营养元素以及大量纤维。每克覆盆子,水分占87%,含蛋白质0.9克、纤维4.7克,能提供.3千焦的热量。覆盆子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但有时会造成轻微的腹泻。覆盆子果实酸甜可口,有“黄金水果”的美誉。树莓含有丰富的水杨酸、酚酸等物质。水杨酸被称为“天然阿斯匹林”,广泛用于镇痛解热,抗血凝,能有效预防血栓。长期食用树莓,能有效地保护心脏,预防高血压、血管壁粥样硬化、心脑血管脆化破裂等心脑血管疾病。
04--山莓
中文名山莓,浑身带刺的家伙,采摘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山莓品种很多,家乡常见的是黄树莓和红树莓。
拉丁学名:Rubuscorchorifolius
中文名:山莓
俗名:高脚波、馒头菠、刺葫芦、泡儿刺、大麦泡、龙船泡、四月泡、三月泡、撒秧泡、牛奶泡、山抛子、树莓等。
山莓,蔷薇科悬钩子属,直立灌木。枝具皮刺。单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微心形。花单生或少数簇生,花萼密被柔毛,萼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花瓣长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长于萼片;雄蕊、雌蕊多数。果近球形或卵圆形,成熟时红色,核具皱纹。花期2-3月,果期4-6月。遍布我国除东北外湿润半湿润区及朝鲜、日本、缅甸、越南。果可食或酿酒,果、根及叶入药,根皮、茎皮、叶可提取栲胶。山莓浆果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具有促进对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改善新陈代谢、增强抗病的作用。
05--蛇莓
蛇莓,有的地方也叫野草莓,味道比较淡,红色圆球其实是果托,上面像芝麻一样的小颗粒才是果实。
歌里唱的故事的小黄花说的不会就是蛇莓花吧,这么漂亮,以前居然没有注意到。
拉丁学名:Duchesneaindica
中文名:蛇莓
俗名:三爪风、龙吐珠、蛇泡草、东方草莓等。
蛇莓,蔷薇科蛇莓属,多年生草本。匍匐茎多数。小叶倒卵形或菱状长圆形,先端圆钝,有钝锯齿,小叶柄被柔毛,托叶窄卵形或宽披针形。花单生叶腋,萼片卵形,副萼片倒卵形较长,先端有3-5锯齿,花瓣倒卵形,黄色,雄蕊多枚,心皮多数,离生,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绵质,鲜红色。瘦果卵圆。花期6-8月,果期8-10月。产辽宁以南各省区,亚洲中东部地区,欧洲及美洲均有分布。全草药用,浸出液可作农药。多野生于山坡、草地上、路旁、沟边或田埂杂草中;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收敛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伤,敷治疔疮等;并用于杀灭蝇蛆。
06--高粱泡
看着和山莓也很像,但还是有区别的。
高粱泡也是个带刺的家伙。
拉丁学名:Rubuslambertianus
中文名:高粱泡
俗名:十月苗、寒泡刺。
高梁泡是蔷薇科悬钩子属半落叶藤状灌木。幼枝有微弯小皮刺。单叶,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中脉常疏生小皮刺,3-5裂或呈波状,有细锯齿。圆锥花序顶生,生于枝上部叶腋,花序常近总状,有时仅数花簇生叶腋,萼片卵状披针形,花瓣倒卵形,白色;雄蕊多数,花丝宽扁,雌蕊15-20。果近球形,成熟时红色,核有皱纹。花期7-8月,果期9-11月。产华中、华东、两广、云南及日本。果可食或酿酒,根叶及种子供药用,种子也可榨油。
分布于中国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日本也有分布。生低海山坡、山谷或路旁灌木丛中阴湿处或生于林缘及草坪。
该种果熟后食用及酿酒;根叶供药用,有清热散瘀、止血之效;种子药用,也可榨油作发油用。
07--蓬(péng)蘽(lěi)
小时候大人经常说的“老蛇莓”其实说的就是蓬蘽,这个田间路边最常见了,长得比蛇莓更大更诱人,味道也不错,中间是空心的,可以说是最没少吃的野果了。
看到这个花和叶子,或许你就能一眼认出来蓬蘽了。另外覆盆子、山莓、蛇莓、高粱泡、蓬蘽都是蔷薇科的同科亲戚。
拉丁学名:Rubushirsutus
中文名:蓬(péng)蘽(lěi)
俗名:覆盆、陵蘽、阴蘽《别录》、割田藨、寒莓、寒藨。
蓬蘽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灌木,高1-2米;枝红褐色或褐色,被柔毛和腺毛,疏生皮刺。小叶3-5枚,卵形或宽卵形,长3-7厘米,宽2-3.5厘米,顶端急尖,顶生小叶顶端常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两面疏生柔毛,边缘具不整齐尖锐重锯齿;叶柄长2-3厘米,顶生小叶柄长约1厘米,稀较长,均具柔毛和腺毛,并疏生皮刺;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具柔毛。花常单生于侧枝顶端,也有腋生;花梗长+(2)3-6厘米,具柔毛和腺毛,或有极少小皮刺;苞片小,线形,具柔毛;花大,直径3-4厘米;花萼外密被柔毛和腺毛;萼片卵状披针形或三角披针形,顶端长尾尖,外面边缘被灰白色绒毛,花后反折;花瓣倒卵形或近圆形,白色,基部具爪;花丝较宽;花柱和子房均无毛。果实近球形,直径1-2厘米,无毛。花期4月,果期5-6月。
全株及根入药,能消炎解毒、清热镇惊、活血及祛风湿。功能主治补肾益精,缩尿。主治多尿,阳痿,不育,须发早白,痈疽。
08--中华猕猴桃
我们方言叫野甜梨,走路翻山上学的路上快到西山村的小溪旁有许多棵野猕猴桃树,挂满了一树果子,每年等不到成熟就被人下手抢着摘完了,然后拿回家放在米糠里埋着等熟。
拉丁学名:Actinidiachinensis
中文名:中华猕猴桃
俗名:猕猴桃、藤梨、羊桃藤、羊桃、阳桃、奇异果、几维果。
猕猴桃,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落叶藤本。幼枝被灰白色绒毛、褐色长硬毛或锈色硬刺毛,后脱落无毛;髓心白至淡褐色,片层状。芽鳞密被褐色绒毛。叶纸质,营养枝之叶宽卵圆形或椭圆形,先端短渐尖或骤尖;花枝之叶近圆形,先端钝圆、微凹或平截;叶长6-17厘米,宽7-15厘米,基部楔状稍圆、平截至浅心形,具睫状细齿,上面无毛或中脉及侧脉疏被毛,下面密被灰白或淡褐色星状绒毛;叶柄长3-6(-12.7)厘米,被灰白或黄褐色毛。聚伞花序1-3花,花序梗长0.7-1.5厘米。苞片卵形或钻形,长约1毫米,被灰白或黄褐色绒毛;花初白色,后橙黄,径1.8-3.5厘米;花梗长0.9-1.5厘米;萼片(3-)5(-7),宽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0.6-1厘米,密被平伏黄褐色绒毛;花瓣(3-)5(-7),宽倒卵形,具短矩,长1-2厘米;花药长1.5-2毫米;子房密被黄色绒毛或糙毛。果黄褐色,近球形,长4-6厘米,被灰白色绒毛,易脱落,具淡褐色斑点,宿萼反折。染色体2n=58。
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是一种品质鲜嫩,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水果。
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口感酸甜。味道被描述为草莓、香蕉、菠萝三者的混合。猕猴桃除含有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单宁果胶和糖类等有机物,以及钙、钾、硒、锌、锗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17种氨基酸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葡萄酸、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脂肪。
09--茶泡
茶泡,方言叫“森机宝”,是油茶树果实的一种变异体。小时候和闽东去岩后村的一次,遇到了一片油茶林,树上挂满了茶泡,开心的摘了一大堆回去分发。
油茶的叶子变异体同样好吃。
油茶树的花和茶树的花同样是我们的零食,打开花蕊中心,吸吮一口混合了露水和花蜜的汁液,满满的幸福感,小时候茶花一开,茶园里随处可见我们这些“采花大盗”。
拉丁学名:Camelliaoleifera
中文名:油茶
俗名:野油茶、山油茶。
油茶,山茶科山茶属,小乔木或灌木状。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具细齿。花顶生,苞片及萼片约10,革质,宽卵形;花瓣白色,5-7,倒卵形,先端四缺或2裂;雄蕊花丝近离生,或具短花丝筒;花柱顶端3裂。朔果球形。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翌年9-10月。从长江流域到华南各地广泛栽培,是主要木本油料作物。
野果名称:茶泡
茶泡,茶树上一种变异茶花的果子的变异形成物。在新春来临时,茶树上果子很容易变异长出形状各异的茶泡,清明前后长势最好,此时茶油树花都刚属幼龄开花阶段,结出未发育好的果实容易发生异变形成茶泡。
茶泡最开始味道淡甜微苦,有涩味,成长到一定程度,表面蜕一层薄皮,表面为蜕皮之后乳白色时苦涩味会淡化很多,甚至消退,此时口感最佳,后期变枯,慢慢的出黑斑,不易保存,时间长了会开始变质而不适合食用。
10--杜鹃
中文名杜鹃,也叫映山红,花开的时候万绿丛中一点红,最好找的一种“山野零食”了,这一回是真的吃花了。
拉丁学名:Rhododendronsimsii
中文名:杜鹃
俗名:唐杜鹃、照山红、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蠋、杜鹃花、山踯躅。
杜鹃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落叶灌木。叶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具细齿。花2-6簇生枝顶,花萼5深裂,花冠漏斗状,玫瑰、鲜红或深红色,5裂,裂片上部有深色斑点;雄蕊10,与花冠等长,子房10室。蒴果卵圆形,有宿萼。花期4-5月,果期6-8月。产华东、两湖、两广及西南东部。为典型酸性土指示植物。
该物种全株供药用:有行气活血、补虚,治疗内伤咳嗽,肾虚耳聋,月经不调,风湿等疾病。又因花冠鲜红色,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世界各公园中均有栽培。中国江西、安徽、贵州以杜鹃花为省花,定为市花的城市多达七八个。年5月杜鹃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六。
11--野柿子
野柿子,比较常见了,最难采摘的和最难熟的野果之一,一般又小又硬,最让人翘首期待的还是初三教室窗外面那户人家后院的柿子树,一到季节挂满了大大的长长红灯笼一样的柿子,让人看着十分的冲动,然而从青果看着一点点变红,到现在一个也没吃到过。
拉丁学名:Diospyroskaki
中文名:柿
俗名:柿子。
柿是柿科柿属落叶大乔木。通常高达10-14米以上,胸高直径达65厘米;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或者黄灰褐色至褐色;树冠球形或长圆球形。枝开展,带绿色至褐色,无毛,散生纵裂的长圆形或狭长圆形皮孔;嫩枝初时有棱,有棕色柔毛或绒毛或无毛。叶纸质,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叶柄长8-20毫米。花雌雄异株,花序腋生,为聚伞花序;花梗长约3毫米。果形有球形、扁球形等;种子褐色,椭圆状,侧扁;果柄粗壮,长6-12毫米。花期5-6月,果期9-10月。
12--苦槠(zhū)
方言叫“哭局”,中文名苦槠(zhū),村尾树林下原来有两棵苦槠树,小时候经常和一群小伙伴等在树下盼风吹落果子,捡够了一把拿回家放在灰铲上往土灶里一烤,出来就是“烤栗子”了,小时候不觉得有多苦,反正现在想起来是甜的。
拉丁学名:Castanopsissclerophylla
中文名:苦槠(zhū)
苦槠,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山毛榉目壳斗科锥属乔木,高达15米,胸可达50厘米,树皮浅纵裂,枝、叶二列均无毛。通常一侧略短且偏斜,叶片革质,花序轴无毛,雄穗状花序通常单穗腋生,壳斗有坚果偶有2-3个,近圆球形,顶部短尖,果脐位于坚果的底部,4-5月开花,10-11月开始结果成熟。苦槠果实的外表与板栗类似,种仁富含淀粉,浸水脱涩后可制成苦槠粉,进一步加工可制成苦槠豆腐、苦槠粉丝、苦槠粉皮、苦槠糕,是防暑降温的佳品。
13--甜槠(zhū)
方言叫“咪局”,中文名甜槠(zhū),果子看起来和苦槠没啥区别,不过外壳还是不同的,吃起来也是甜的,比较少见,西山村有几棵,具体位置也记得不大清楚了。
拉丁学名:Castanopsiseyrei
中文名:甜槠(zhū)
俗名:茅丝栗、丝栗、甜锥、反刺槠、小黄橼、锥子、曹槠、槠柴、酸椽槠。
甜槠是山毛榉目壳斗科锥属乔木,高达20米。枝、叶无毛。叶卵形,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5-13厘米,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歪斜,楔形或稍圆,全缘或近顶部疏生浅齿,下面淡绿色或被灰白色蜡鳞层,侧脉8-11对;叶柄长0.7-1.5厘米。花序轴无毛;花被片内面疏被柔毛。壳斗宽卵圆形,连刺径2-3厘米,不整齐开裂,刺长0.6-1厘米,顶部刺较短,密集;果圆锥状,径1-1.4厘米,无毛;果脐位于坚果底部。花期4-5月,果期翌年9-11月,坚果出仁率66.32%,种子味甜,生熟食均可,并可磨粉或供酿酒,也是良好的猪饲料。
14--杨梅
村子的后山听说有一大片野杨梅林,每年都有人去摘野杨梅泡酒,泡酒后的杨梅又可以晒成杨梅干吹,一举两得。
拉丁学名:Myricarubra
中文名:杨梅
杨梅属于杨梅科香杨梅属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常绿乔木,高达15米。小枝及芽无毛。叶革质,楔状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6-16厘米,先端圆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稀中上部疏生锐齿,下面疏被金黄色腺鳞;叶柄长0.2-1厘米。雄花序单生或数序簇生叶腋,圆柱状,长1-3厘米;雄花具2-4卵形小苞片,雄蕊4-6,花药暗红色,无毛。雌花序单生叶腋,长0.5-1.5厘米;雌花具4卵形小苞片。核果球形,具乳头状凸起,径1-1.5厘米(栽培品种可达3厘米),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酸甜,熟时深红或紫红色;核宽椭圆形或圆卵形,稍扁,长1-1.5厘米,径1-1.2厘米,内果皮硬木质。花期4月,果期6-7月。又称圣生梅、白蒂梅、树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中国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杨梅原产中国浙江余姚,年余姚境内发掘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时发现杨梅属花粉,说明在多年以前该地区就有杨梅生长。该属有50多个种,中国已知的有杨梅、白杨梅、毛杨梅、青杨梅和矮杨梅,经济栽培主要是杨梅。杨梅果味酸甜适中,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加工成杨梅干、酱、蜜饯等,还可酿酒,有止渴、生津、助消化等功能。
15--枳(zhǐ)椇(jǔ)
中文名枳(zhǐ)椇(jǔ),俗称鸡爪子,小时候哪里可以摘到并不知道,吃到的几次也是别人给的,总之好吃的来者不拒。
拉丁学名:Hoveniaacerba
中文名:枳(zhǐ)椇(jǔ)
俗名:拐枣、鸡爪子、枸、万字果、鸡爪树、金果梨、南枳椇。
枳椇,鼠李科枳椇属高大乔木。小枝褐色或黑紫色。叶互生,厚纸质至纸质,宽卵形至心形,顶端长或短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常具细锯齿。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顶生和腋生,花两性,萼片具网状脉或纵条纹,花瓣椭圆状匙形,具短爪,花柱半裂。浆果状核果近球形,成熟时黄褐色或棕褐色,果序轴明显膨大,种子暗褐色或黑紫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产陕甘以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东部各省,南亚北部及缅甸北部也有分布。可供用材,果序可食,种子入药。果序轴肥厚、含丰富的糖,可生食、酿酒、熬糖,民间常用以浸制“拐枣酒”,能治风湿。种子为清凉利尿药,能解酒毒,适用于热病消渴、酒醉、烦渴、呕吐、发热等症。
16--贵州石楠(nán)
方言:“松亩顶”,查了很久才查到真名,中文名叫贵州石楠(nán),村里和山上的贵州石楠树位置至今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自家老房子门口曾经也有一棵太太爷爷种下的一百多年的贵州石楠树,前几年村里建水渠砍了,心疼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