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不仅有“王”开头的,也有金、黄、柏、白、牛等,百家姓的姓氏大都有。不过,王不留行真实的意思不是“王不留”,而是“不留王”。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是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刚看到这个药名时,我还觉得奇怪:中药还有姓王的?后来才发觉,中药中不仅有“王”开头的,也有金、黄、柏、白、牛等,百家姓的姓氏大都有。不过,王不留行真实的意思不是“王不留”,而是“不留王”。河北安国的药王庙里供奉的不是药王孙思邈,而是东汉的邳彤。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王郎在邯郸称帝,大肆追杀刘秀。当他们来到邳彤的家乡时,村民们不肯留他们住宿。传说邳彤发现了该药之后,联想到村民不留王一行人的旧事,便将此药命名为王不留行。后来邳彤投靠刘秀,建功立业,成为了东汉二十八名臣之一而名列云台。这故事挺曲折,说法也非常牵强,感觉李时珍的解释还比较靠谱。李时珍解释说是因为王不留行的药性以流窜为主,“走而不住”,连王命都留不住,故曰“王不留行”。其功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可用于治疗乳汁不下、经闭、痛经、乳痈肿痛。民间还有谚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可知今时今日,王不留行的主要作用是下乳。
我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产后缺乳课题研究的时候,一年中曾治疗过几百例产后需要下奶的妈妈,王不留行煮猪蹄汤不知用了多少。用来下奶的王不留行需要炒过才能用,而且要炒爆开花才好入药,才能煎出有效物质。
不过,《神农本草经》中却不见这一功用,只说王不留行“味苦平,生山谷。治金创,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王不留行可用来治疗外伤,有止血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风寒引起的关节痛。《金匮要略》中便有王不留行散,用来治疗金疮。《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解释方义,该方以王不留行为君,专走血分,止血止痛,而且除风散痹,是收而兼行之药;佐以蒴藋叶,也称接骨木,与王不留行一样,性味甘平,入血分,用来清火毒,祛恶气;方中倍用甘草,益胃解毒;更加芍药、黄芩,以助君药清血分中热;反佐川椒、干姜助行血瘀;厚朴行中带破,下气消胀;桑根白皮同王不留行、蒴藿细叶一起烧灰存性,入血分止血。仲景《金匮要略》中多设内伤病方,王不留行散是为数不多的治疗骨外伤的方子。陶弘景也说:“王不留行,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尔。叶似酸浆,子似松子,而多入痈瘘方用之”。可见,在早期,王不留行主要是外科用药,来除脓血,止疼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王不留行对小鼠有抗早孕以及抑制人前列腺癌C4-2细胞增殖的作用,并未见有提高泌乳素的报告。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王不留行可以通乳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王不留行可治气郁引起的妇人乳少,并收载涌泉散方,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龙骨、瞿麦穗、麦门冬,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服药后再吃猪蹄汤,并一日数次用木梳乳,助乳汁流出”。方是好方,现下许多通乳师采用的就是这招,喝汤梳乳来下奶。网上流传一则传说,民间早有以王不留行来下奶的实践,并举出了西晋左思的一首打油诗来说明王不留行的作用,“产后乳少听吾言,山甲留行不用煎。研细为末甜酒服,畅通乳道如井泉”。诗着实令人不敢恭维,这分明是乡下说书人的风格,却被硬栽到写出“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以“洛阳纸贵”而闻名于世的文学家左思身上。就是动脚趾也应该想到,西晋的文风怎么可能有明清话本小说的风格呢?所以,在早期,尤其是晋以前的文献中,是不可能出现王不留行通乳的记载的。不仅《神农本草经》中没有写王不留行通乳,就连晚一些的《名医别录》中也只描述王不留行“味甘,平,无毒。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瘘乳、妇人难产”。能与通乳下奶沾上边的就是“瘘乳”一词了。瘘乳者,乳漏也,指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慢性炎性管道,以疮口有脓液或乳汁流出,久漏不收口为临床特点,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部窦道或乳管瘘,多继发于急性乳腺炎等。《本草纲目》中记载:“元素曰王不留行下乳引导用之,取其利血脉也”。说明自张元素开始,王不留行才用于通乳。李时珍转载了《针灸资生经》作者王执中用王不留行的叶子煎汤治好一妇人淋证的病例:“剪金花十余叶煎汤,遂令服之,明早来云病减八分矣,再服而愈”。剪金花即王不留行的别名,说明本药有一定的抗菌抑菌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王不留行汤(王不留行、桃枝、茱萸根皮、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蒺藜子、大麻子)外洗,治疗痈疽诸疮,包括妒乳。妒乳是指现在的乳腺炎,乳汁不通。从上述记载可看出,王不留行所治疗的,应该是哺乳期间乳房的痈肿疼痛。通过该药的抗菌消炎作用,炎症消失,当然乳汁也就通了。
能验证这个逻辑的,还有其他本草著作中对王不留行作用的注释。《本草求真》说:“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何书又言止血定痛,能治金疮”。《本草新编》说:“王不留行,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或问:王不留行之可下乳,是亦可上行之物也。不知乳不能下而下之,毕竟是下行,而非上行也。上中焦有可下者,皆可下通,非止行于下焦而不行于上焦也”。《本草纲目》曰:“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想想,王不留行能下奶,恐是其走而不守的作用加上胶原蛋白满满的猪蹄汤吧!如果只喝水煮王不留行,怕是无用的。
我个人在临床针灸之时也经常用到王不留行,不过,是用未炒过的小黑籽儿。小小的胶布上粘上一粒,贴到耳朵的穴位上,使劲儿压一压,能产生各种效用。这是临床上耳穴压的治疗方法。
本文内容选自《黄博说药》,作者黄涛,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往期回顾
1.黄博说药|这次是李时珍弄错了
2.静脉用药:不合理的医嘱怎么办?
3.发现本草|青年人当真怀远志
4.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把脉到底把的是什么
5.中药为什么有效?
6.黄博说药|生荆芥最多用10克
7.黄博说药|金眼科,银外科,吃苦受累的小儿科
8.黄博说药|父母身高普通,孩子长到一米九
9.火针疗法的历史源流10.三分钟看懂|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
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