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针灸治疗皮肤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书中载有疣的治疗方法。在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了针灸治疗黧黑斑、疣、痂疥等的记载,并论述了痤疮、毛拔、爪枯、唇揭和发落等皮肤病和损容疾病的病因。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较详细记载了一些皮肤病及损容疾病的针法、灸法的治疗,如“虚则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针灸治疗皮肤病虽然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对于部分皮肤病的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人体的经络纵横网罗成一个系统,此系统叫做经络系统,它包括了经脉和络脉,经,即经脉,有路径的含义,时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经脉别出的分支,有网络的含义,较经脉细小,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经于肢体,筋骨、皮肤。其作用是运行气血,贯穿周身上下、脏腑表里,使体内的所有脏器和体表的一切组织密切结合在一起,构成多种复杂的功能活动,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针灸治疗皮肤病及美容的方法,正式通过刺激体表的腧穴及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及其经络的平衡,内外上下表里平衡,激发运行气血的功能,使病变的皮肤恢复正常。
根据皮肤病所表现的红斑、丘疹、水疱、糜烂、鳞屑、结节或溃疡等皮肤损害,按所属的经络循行的体表部位,可确定某经发病,若皮损呈广泛性,分布于数经所过之处,则以最初出现的皮损部位为主;临床某些皮肤病较难治愈,且常反复,实与经络气血多少有关;皮损面积较大,如在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者,为多经受累之皮肤病,属阳证者多,一般易治易效,反之位于胸腹及四肢内侧者,为阴经受累皮肤病,数阴经者多,一般多缠绵难愈,如《医宗精鉴》所记载“外臁易治内难愈”就是此道理。
常见皮肤病针刺治疗方法:带状疱疹:
临床上常见带状疱疹,中医称本病为“缠腰火丹”、“串腰龙”、“蛇串疮”,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甚所致;或因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并感毒邪而成。临床上常表现为单侧发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成簇的水疱,伴较重的神经痛为特点。常分为肝经火盛证、脾经湿热证、血瘀气滞证。
肝经火盛证:疱壁紧张,基底潮红,痛如针刺,伴口苦咽干,渴喜冷饮,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脾经湿热证:疱壁松弛易破,水疱呈黄白色,破后渗水糜烂,或见化脓,重者坏死结痂,舌质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
气滞血瘀证:多见于久病或年老体弱之人,疱疹消退后仍剧痛不止,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
毫针治疗:主穴:同侧相应夹脊穴,皮损局部。肝经火盛证配太冲;脾经湿热证配阴陵泉、血海;气滞血瘀证配膈俞、肾俞、血海。另外也要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配伍不同穴位,病变在头部加合谷;病变在胸胁配支沟、太冲、阳陵泉;病变在腰腹加太冲、侠溪、足三里。方法:取相应部位夹脊穴,根据病症和皮损所在位置配用相关穴位,均用泻法治疗、局部病灶采用围刺法围刺多少以病损大小决定,离疱疹边缘0.5厘米沿皮刺入,均用泻法,同时配合拔火罐法。
围刺治疗:在疱疹连续成片的周围,进行皮损常规消毒,用1—1.5寸长毫针,沿皮刺入皮损中央,每针相距1-2寸,留针30-60分钟,用泻法,每日一次。针后稍加拔罐,出血少许为佳。
放血疗法:用碘酒消毒患处,然后用酒精脱碘(以防继发感染),用三棱针点刺患处或夹脊穴处,使水疱破溃,使出血或黄水为度。此法适用于红斑丘疹明显、水疱不明显者。
再配合拔火罐治疗。用闪火法拔罐,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
火针疗法:患者暴露患处,用酒精棉球消毒,点燃酒精灯,把中粗火针放到火焰上烧红,迅速刺入疱疹,并立即拔出,每疱点刺一针,治疗后外涂碘酒或酒精消毒。
常选择病变同侧相应夹脊穴及皮损局部为主穴,同时根据辩证不同选择不同的配穴,如肝经火盛证配夹阳陵泉、行间、侠溪、曲池、血海、太冲;脾经湿热证配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内关;血瘀气滞证配膈俞、肾俞、期门、血海。另外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配用不同穴位,病变在头部加用合谷、风池、太阳、四白、颊车;病变在胸胁加支沟、太冲、阳陵泉、合谷;病变在腰腹部加太冲、侠溪、足三里。在疱疹连续成片的周围,进行皮肤常规消毒,然后用1-1.5寸长毫针,沿皮刺入皮损中央,每针相距1-2寸,留针30-60分钟,用泻法,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针后稍加挤压,会出血少许为佳。
寻常性痤疮
寻常痤疮时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可形成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等损害,多发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中医称本病为“肺风”、“粉刺”。中医辩证分为肺经风热证、胃肠湿热证、肝郁气滞证。
肺经风热:颜面、胸背散在红粟,针头至芝麻大小,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兼见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清肺散热。
毫针刺
主穴: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
配穴:四白、颧髎、下关、颊车及病变局部四周穴。便秘配天枢、支沟。
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耳针
主穴:耳尖、肺、皮质下、丘脑、神门、内分泌、肾上腺、局部穴。
配穴:脾、大肠、小肠、肝。便秘加大肠、直肠下段;脓疱加心;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卵巢。
每次均耳尖放血,甚者可局部穴刺血,其余主穴选2~3个,配穴选2~3个。毫针刺,留针15~20min,隔日1次,10次1疗程。或耳针埋针或耳穴压豆,二耳轮换,3日1次,5次1疗程。
刺络拔罐
取大椎穴。常规消毒后,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出血,然后拔火罐,10~15min,出血1~3ml。3日1次,10次1疗程。
湿热蕴结: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通腑
毫针刺
主穴:百会、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
配穴:内庭、足三里、脾俞,病变局部周围穴。便秘配天枢、支沟。
除脾俞用补法外,余均用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10次1疗程。
耳针:(参见:“肺经风热”型)
刺络拔罐:(参见“肺经风热”型)
痰湿凝结证:颜面、下颌部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消,渐成黄豆或蚕豆大小结节,肿硬疼痛或按之如囊。日久融合,凹凸不平,瘢痕叠起,皮肤粗糙。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脉滑。治以消痰软坚,活血化瘀。
毫针刺
主穴:百会、曲池、合谷、委中、肺俞、病变局部周围穴。
配穴:血海、三阴交、脾俞、膈俞。
每次选主穴3~4个,配穴2~3个。除脾俞用补法外,其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min,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10次1疗程。
耳针
主穴:肺、皮质下、交感、心、肝、脾、病变局部穴。
配穴:便秘配大肠、直肠下段;有脓疱等配耳尖(放血),月经不调配内生殖器、卵巢。
操作:每次取主穴3~4个,配穴2~3个,以王不留行籽贴压。病变局部穴可刺血。两耳轮换,3日1次,10次1疗程。
刺络拔罐
取穴: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胃俞、大肠俞,背部小红点(在脊柱和膀胱经行于背部的第二行之间部位选取,经刮痧或走罐后较为明显)。
每次取背俞穴4个,小红点2个,如无小红点则取背俞穴6个。三棱针刺破、拔罐,留罐10~15min,出血0.5~1ml。3日1次,10次1疗程。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又称“风疹块”。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骤起骤消,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男女老幼均可发病,由以禀赋不耐者多见。急性者发病较快,消退迅速;慢性者反复发作,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中医称为“瘾疹”、“风瘙瘾疹”。中医辩证分为风寒证、风热证、胃肠湿热证、气血两虚证、冲任不调证。
辨证:
风热犯表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遇热则皮疹加重;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风寒束表证: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气血不足证:反复发作,迁延日久,风团色白,午后或夜间加剧;伴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肠胃湿热证:发疹前后或发疹时,胃脘腹胀满疼痛,神疲纳呆,大便干结或溏薄;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冲任不调证:常在月经前数天起皮疹,往往随月经干净而消失,但在下次来潮前,再次发生,伴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正常或色淡,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调摄冲任。
毫针治疗:
风热犯表证
主穴:大椎、膈俞、曲池。
配穴:合谷、少商
方法: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拔罐15分钟,膈俞、曲池用泻法,强刺激,发热恶寒明显配合谷,咽喉肿痛少商穴放血。
风寒束表证
主穴:大椎、合谷、风门。
配穴:腰肢上者针曲池,风池。腰以下者针血海血海、三阴交。
方法:均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大椎穴针刺后配艾条灸。
气血不足证
主穴:脾俞、气海、血海。
方法: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或针后加灸,长期不愈者可嘱病人每日足三里进行艾条灸和闪火法神阙拔罐。
肠胃湿热证
主穴:足三里、天枢、内关、大肠俞
配穴:中脘、神阙
方法:4个主穴均用泻法,刺激要强,腹胀腹痛加中脘。或神阙闪火法拔罐。
冲任不调证
主穴:肝俞、期门、血海、膈俞
配穴:曲池、风市、关元
方法:肝俞、期门用泻法,其他穴用平补平泻法,瘙痒明显泻曲池、风市,寒凝肝脉灸关元。
耳针治疗:取脾、肺、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神门、荨麻疹穴等。
放血疗法
分别以双耳轮、双中指尖、双足趾尖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天1次,5次为一疗程。慢性荨麻疹可在耳背静脉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2~3天1次。
皮肤针治疗
取穴:风池、血海及相应脊柱两侧穴位。
方法:于所取穴位和皮损区用皮肤针反复叩刺,以轻微出血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拔罐治疗
取穴:肩隅、血海、大杼
方法:首先在穴位上按揉充血,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再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拔于其上,留罐10分钟,隔日1次。或神阙拔罐配合曲池、血海、大椎、肺俞、脾俞针刺。方法:先用闪火法将火罐扣于神阙穴上,5分钟取下,以同样方法连拔3次为1次治疗,配针刺体穴1~2穴,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4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