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上的皈依没有一点作用,行持上皈依有三

北京好治疗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0/8833163.html
形式上的皈依没有一点作用,行持上皈依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护持

摘自净空法师讲《地藏经》第33集/5讲于新加坡

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间

  大乘佛法里面叫“修行”,“修行”叫“修观”,不仅仅是宗门“修观”,教下也“修观”,“止观”。所以“修观”在我们佛法修行也是一个总纲领,在佛门里术语叫“大陀罗尼门”,是个总纲领。

  不会“修观”的,才教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修观”就不带业。你念念是“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家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什么相应?“清净、平等、觉”。“清净”,不执着,没有执着;“平等”,没有分别。不分别就“平等”,不执着就“清净”,没有妄想就“觉”了。“清净、平等、觉”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你能与这个相应,那当然成佛了,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所以一个念头起来就坏了,那个速度之快,比光、比电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快速堕落、快速的在变化。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的看法,我们“六根”跟“六尘”境界的接触是错误的接触,诸佛菩萨的接触是正确的接触;他是大觉的接触,我们是迷邪的接触。这桩事情佛跟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了,转变在自己,佛菩萨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转变在自己,修行在个人,佛菩萨再慈悲,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我们自己懂得转变、肯转变,佛菩萨看到欢喜;我们不懂转变、不肯转变,佛菩萨也无可奈何。

  这是说毘婆尸佛“胜观”的意思。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注解里面末后他引用《大庄严论》一首偈,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后一行,这个偈子四句我们要记住:

  “无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么叫真实的利益?没有病。

  “知足第一富。”世间人追求富贵,什么是富?知足是富。过去佛弟子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是第一富,知足。

  “善友第一亲。”诸佛菩萨是我们的善友。

  “涅槃第一乐。”“涅槃”跟前面讲过,“涅槃”的意思玄奘大师翻得好。“圆寂”,功德圆满,清净寂灭,这是第一乐。

  他末后这两句话:“此乃受即不受,无受即受也。”这两句话的味道很长、意义很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果然能回头、能觉悟、能认真的学习,说这个“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他当然不堕恶道。

  “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他这个“胜妙乐”,就是末后这个偈子所讲,绝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绝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之乐,你要把这个看作乐,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乐,佛法里面讲“乐”是“坏苦”,不是真乐。“胜妙乐”是真乐,末后这首偈子实际上就是解释“受胜妙乐”,他说“受即不受,无受即受”,这才是真正的“胜妙乐”,与前面因行里头“胜观”相应,“胜观”才得“胜妙乐”。

知道“佛、法、僧”的人很多,知道“三宝”的人不多

  我们看下面第七尊:

  

  “宝胜如来。”“宝”是珍宝,我们世间世人重视所谓“七宝”,这是佛经里面常说的。古人重视,希望拥有;现在人也重视、也希望能够获得。有了宝物代表你的财富,可以使你物质生活富裕而没有缺乏。

  佛法里面也有宝。“宝”此地注解里面所说的四宝——“常、乐、我、净”,这是出世间的四宝,也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比配物质上来说。而实际上讲应当说“三宝”,“佛、法、僧三宝”,“三宝”里面才有“常乐我净”。离开“三宝”,“常、乐、我、净”到哪里去求?求不到。

  “三宝”,大家知道“佛、法、僧”,但是“三宝”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人皈依“三宝”,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没有皈依,做了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

只有形式上的皈依一点作用都没有

  “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

  “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如果没有舍“迷、邪、染”,不依“觉、正、净”,那这个皈依是冒名的,说得好听一点,天台家所讲的六即里头“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么?有名无实,一点作用都不起。真正得用处的时候,你最低限度要“观行皈依”,如果我们修学不能契入“观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

  “名字位”上说老实话,很容易造罪业,很容易堕三途;入“观行”,大致上“观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不会堕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萨道上就修行证果了。“相似位”是什么果位?要以《华严经》的果位来说,“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你转凡成圣了。“分证”的三皈,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

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经上讲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这当然的事。他为什么保护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个人派他来保护的,自动来保护你。这才叫“三宝”。

  “自性觉、正、净”才是“三宝”,这是佛家修行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一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把修行证果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让你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你就能成菩萨、成佛。佛法的教学实在是美满到极处!真实的圆满,一开端就把这条路指清楚、指明白。

认为“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

  可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

  “皈依某个法师”这个流弊由来已久,我们从蕅益大师的著作里面看到。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当时就指出“皈依”的误会、错误。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个法师”,不是“皈依三宝”。这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我的师父,这是“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一家人,他这些皈依弟子在里头有分别、有执着,这是我的师父、这是我师父道场我要拥护,那个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换句话说,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罪业,皈依之后造这个罪业,最后归到哪里去?归到阿鼻地狱去,这糟糕不糟糕?大错特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铸成大错。这种错误的面逐渐扩大,使一般人对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响的面扩大,影响的时间久了,代代相传,我们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谁能发现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是不读《六祖坛经》、要是不读蕅益大师这些著作,我们怎么会知道?

  《坛经》里面给我们启示,六祖传授“皈依”,他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能大师传授三皈,有他另外一种讲法,唤醒大家回头,这很有道理。

  佛家要修行证果,头一个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执着有个我一切都为我,执着有个私的念头,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是佛法。

  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夹在里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颠倒之法不是佛法。我们今天将“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学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觉、正、净”是宝,是宝中最殊胜者,“三宝”都是属于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别人。

  释迦牟尼佛没有教我们皈依他,早年是教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觉正净”是“三宝”,叫“自性三宝”。但是对于形相上的“三宝”要懂得尊重,为什么?没有形相的“三宝”,你怎么会知道“自性三宝”,必须要用形相的“三宝”常常启发你、诱导你,让你时时回归“自性三宝”,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立刻就回归自性觉,看到经书、看到法物,就能回归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相,就知道回归“自性净”,所以形相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形相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颠倒、又造业,继续还要受苦报,这才是真正的“三宝”,真实“三宝”。

  “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名”就皈依了,“闻名”就回头了,毕竟不堕恶道,他的生活、他的行为能与“自性觉、正、净三宝”相应,他怎么会堕恶道?!纵然造作恶道的因,恶道的缘断了,所以不堕恶道。

  “常在天上,受胜妙乐。”这一句跟前面“常生人天,受胜妙乐”是一个意思。

《地藏菩萨本愿经》读诵视频女声

女声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净空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志乐经、地藏经(部分佛陀教育课程汇总)

太上感应篇(全集汇总)

放鞭炮的果报很大,春节、上坟、祭祖千万不要放鞭炮了!(如何殡葬?如何祭祀?)

新“佛陀教育网”上线为国庆献礼,将开启“佛陀教育”新时代

(版)播经供养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体会

《版供养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音频》下载

双插口U盘存储全部“佛陀教育课程”,方便携带、方便学佛

正确的学佛方法——学佛五步

走出学佛的误区

黄念祖老教授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净土大经科注-第-集(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xg/9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