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 http://m.39.net/pf/a_6983854.html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症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
主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
次症:口干口苦,溲黄便秘,夜睡不宁
舌脉: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肝肾阴虚证
主证: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
次症:腰膝无力或盗汗
舌脉: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痰浊上蒙证
主症:头重如裹,视物旋转。
次症: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舌脉: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4、瘀血阻窍证
主证:眩晕头痛
次症: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健忘
舌脉: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或弦滑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全天麻胶囊、脑立清等
2.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添精
方药:左归丸:熟地、山芋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牛膝、龟板。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3.痰浊上蒙证:
治法:燥湿去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生姜、大枣。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4、瘀血阻窍证:
治法:去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麝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3片。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血塞通片、绞股蓝总甙片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肝肾不足型:刺五加注射液
瘀血阻滞证: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
气阴两虚证: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气虚证:黄芪注射液
阴虚内热,瘀血阻滞证:脉络宁注射液
(三)外治法
1.中药足浴
肝肾阴虚型:山芋肉枸杞子菟丝子怀牛膝各30g组成,上方加水ml煎煮,水沸后10min,取汁趁温热浴足30min,上、下午各1次。2周~3周为1疗程。伴阴虚风动加天麻10g、钩藤20g;伴肝火上炎者加吴茱萸、夏枯草各10g;伴瘀血阻滞者加川芎、白芍各15g;伴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g。
痰湿上扰型:陈皮、半夏、茺蔚子、桑树枝、桑树叶、生姜皮各15g煎汤约ml,俟稍凉即倒入盆内,泡脚30min,洗后上床休息,10d为一个疗程。伴阳虚水停者加吴茱萸、肉桂各10g;伴瘀血阻滞者加益母草各、牛膝30g;伴阴虚风动加天麻10g、钩藤20g;伴肝火上炎者加吴茱萸、夏枯草各10g;伴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山药各20g。
2.耳穴压豆
(1)常用穴:耳背沟、肝、心、交感、肾上腺;备用穴:耳神门、耳尖、肾。常用穴每次取3~4穴,酌加备用穴,以7mm×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压力,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每隔2天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交替,15次为一疗程。
(2)肾气亏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选用肾、枕、皮质下;痰浊壅盛证选用脾、枕、皮质下。耳穴定位:肾:在对耳轮下脚下缘;枕:在对耳屏后上方;皮质下:在对耳屏的内侧面;脾点:耳甲腔后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
(3)操作流程:①将胶布剪成0.5cm×0.5cm的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②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③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分钟,局部微热微痛为宜。④每次贴一只耳朵,下次轮换对侧,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3.穴位敷贴
双泉涌穴贴敷:引火下行,起到降血压作用。
4.针灸治疗
选穴:百会曲池太冲太溪内关三阴交
随证配穴:头晕甚者配风池,耳鸣配翳风,心悸失眠配神门,肝肾阴虚配太溪。
操作:毫针刺,百会、曲池、太冲用泻法,太溪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四)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合理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五)护理
包括基于血压波动性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规律的调神摄生、因时起居、择时服药、排痰通腑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症状是否明显缓解(证候计分下降≥50%)。
2.疾病病情评价
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进行成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降压目标:年轻人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80mmHg;60~69岁</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70~79岁</9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85mmHg;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75mmHg。
(二)评价方法
推荐同时采用肱动脉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评定降压疗效,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评价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
1.肱动脉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根据偶测SBP平均值下降>10mmHg以上作为疗效判定,分别计算治疗有效率和血压达标率。治疗有效:SBP下降>10mmHg;降压达标:SBP<mmHg,且PP<60mmHg,同时舒张压适度下降(不低于60~70mmHg)。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1)显效:DBP下降≥10mmHg并降至<85mmHg,或降低20mmHg以上;(2)有效:DBP下降<10mmHg但降至<85mm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双期高血压: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标准,综合判定。
2.动态血压负荷值和昼夜节律
检测24h、日间、夜间的平均SBP和DBP,日间和夜间的SBP负荷、DBP负荷,24h平均动脉压(24hmeanbloodpressure,24hMAP),心率。
定义:(1)降压值为治疗后每小时平均血压减去观察期相同小时内的平均血压得到的差值。(2)24hMAP=24hSBP-24hDBP/3+24hDBP。(3)根据脉压=平均SBP-平均DBP,计算24hPP。(4)血压负荷值为血压高于正常的次数百分率,以血压负荷值>30%作为诊断血压升高的指标之一。(5)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以<10%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规律变化即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日间平均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杓型血压节律;否则为血压非规律变化,即非杓型血压节律。
3.早期肾功能改变
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微量白蛋白<mg/L或转阴;肾功能受损蛋白尿<1g/d者的肾功能正常,或与治疗前比较肾功能好转/无变化,尿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降低至少1个等级(即由mg/L降至mg/L、50mg/L、20mg/L或阴性)。
四、难点分析
(一)难点
1.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伤
高血压病能够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如何减少高血压病对靶器官的损伤,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
2.中药作用的研究
中药降压作用小,在大多数的降压中成药中均加有西药成分,如何提高中药的降压作用,研制出不含西药成分的降压中成药,是目前的一个难点。
3.汤剂服用不方便,有部分患者不愿意口服中药。有少部分患者抵制中药,认为疗效不肯定。
(二)解决方法
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辨证论治,内外并进,共同用于治疗过程中,以减少患者的靶器官损伤,并做好临床观察总结,为制定出一套疗效确切,便于操作的临床诊疗方案做好基础工作。
2.认真观察总结中药在临床中的降压作用,不断总结分析,研发出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中成药物。
3.进行剂型改进;加强中医药的宣传,让更多的患者认识中医药的优势。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中医知识,中医秘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