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224/4342798.html
针刺手法,补泻为极重要部份,此为大多数医师所公认,但是也有一些医师在治病时不用补泻手法,而用一些独特的针法也能收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值得探讨及研究的课题。
在此,笔者拟就个人最常应用的几种特殊针法,提出来与各位同道谈谈,期能抛砖引玉,对针灸之学术及临床能有所帮助。
这是我已应用四十年的针法,临床数十万人次,曾写于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其内容有董老师常用之「动气」、「倒马」及我个人创用的「牵引针法」。
o动气针法
关于动气针法,笔者早年曾拜晤过不少针灸医师,不曾见他人使用。此一针法甚为当时针灸名医董景昌博士常用及善用,董师之董氏奇穴施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等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治效。
由于不拘泥于补泻,董师研创出另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本人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刊于年版《针灸经纬》,老师亦甚赞同此名,遂沿用至今。
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但首见于年《北方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董师则更久矣。近年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事实早在年山西科技出版社吕景山著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
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
例如:三叉神经痛,董师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著效。
例如个人用束骨治后头痛,用公孙治前头痛,用陷骨治太阳穴偏头痛,用中渚治腰痛,支沟治腿痛,取穴均只一穴,立即止痛,动气针法的功用是居最大原因的。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决定针刺穴道。
(2)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起针。
(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积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
(4)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即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状前亦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
依个人经验,仅就五输原络,俞募郄会等特定穴位,灵活运用即可,值得推广应用。
究其作用原理,可以这样认为:每一穴皆可治疗十数种病或更多,《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若针后不活动患处,则作用可能向各处放散而不能集中。
古人很强调治神,在活动患处时,个人神志专注集中于患处,所谓「动引其气」,穴位之治疗作用向患处集中,当然效果甚佳。
o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系董师所创用之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是:
(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下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此种针法尤其适合久病久痛。
此种针刺方法,较之散列的多针的效果,是来的较大而确实的。
在内关取穴施针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间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马针,则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一条经脉上连用数穴,即相连腧穴的排刺,一则可较正确掌握穴位,所谓「宁失其穴,莫失其经」;二则使局部治疗范围扩大,而且接连的刺激反应较强,而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效果自然不错。
倒马针两针或三针并列,实亦寓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针并列,则也还有上针治上、中针治中、下针治下的意义。二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师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
又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例如驷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之治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之治脾肾系疾病。若以位置而论,中间一针为中焦,则其上针为上焦,下针为下焦。因此在治全身病变时,三针不可缺一。
董师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列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呼应的结果。
全身有很多地方都可使用倒马针以增强疗效,如内庭、陷骨合用对肠胃病有很大效用;针内关、间使治心脏病有特效;支沟、外关治胁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手三里、曲池治头晕、鼻炎、肩臂痛、腰膝痛;其它如合谷、三间倒马针,复溜、太溪倒马,申脉、金门之倒马……等不胜枚举,可以推广使用。
o牵引针法
在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复根据动气针法的基础研究创出「牵引针法」。这种针法对于痛痒麻症,疗效尤佳。
牵引针法的作用在疏导平衡作用,取对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与同侧远处另一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牵引的形态,仍然不取近处穴位,使其可以「动引其气」,痛点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于「通则不痛」,立即可以抑止疼痛而达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牵引针法具体操作是:
(1)先在健侧远程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2)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3)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4)令病人痛点稍微活动或按摩后,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也有许多病人,当在两端穴位施针时,未用手法即已止痛,这就是两穴相互感应的关系(可以说穴位也有牵引的作用)
(5)收效后按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留针时,中间需频频或定时捻针以催气。
这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良好。
例如左肘痛,可在右侧风市刺一针,再在左侧合谷刺一针,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丰隆取穴,再针右侧中渚,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盖痛,可取右侧内关,再取左侧太冲,可立止膝痛。
一般而言,牵引之疏导穴,以取患侧该经之荥俞穴为主,所谓「荥俞治外经」。尤其是痛症,则多以「俞」穴为主,所谓「俞主体重节痛」。
例如肩痛除在对侧远处施针治疗外,如属阳明部位,则以同侧三间取穴牵引;如属侧肩痛(少阳部位),则在中渚牵引;如后肩痛(太阳部位),则在后溪牵引。其它各种疼痛,均可以此类推。
总之,以患者肢端俞穴为牵引穴,健侧远程为治疗穴,以上都是很好的实例,也正符合了内径「上有病而下取之(远取以疏导),左有病而右取之(对取以平衡)」的理论。
如果双侧同病,例如双膝痛,可针双内关,再针双太冲,捻左侧内关穴针,活动右膝,捻右侧内关针,活动左膝,其作用仍然是对侧交互影响的。
有时牵引针也不必绝对针在肢端远处,例如脸面部的病都可用迎香作牵引,因迎香为大肠经之终点,胃经之起点,大肠经及胃经循行整个脸面,脸面的病如青春痘、脂漏性皮炎、鼻炎等都可用迎香作为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极为有效。这种例子不多,可以说是牵引针法的一种变化。
牵引针法应用时,一针在上,一针在下,实寓有「交济」之意,善上下相通,作用更强;又由于一针在健侧,一针在患侧远程,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论是治疗针或牵引针,皆有治疗作用,也可以说是「双重治疗」,基于这些原因,疗效当然很好。
牵引针法,也可以与倒马针法合用,效果亦佳,例如左侧坐骨神经痛,可针右侧奇穴大白、灵骨,再针左侧申脉一针。灵骨、大白相互构成倒马,但它们与申脉却形成牵引。
o小结
特殊针法类别很多,绝不仅有本文所述的三种,但这几种针法是个人经验所常用的有效的几种特殊针法。
这些针法不但收效快,更大的优点是可以用于一些虚实难断,或虚实夹杂的病症,尤其对于一些不知补泻的针灸医生,更是方便,所以特此介绍出来,以供大家研究应用。
咳嗽主病四字经无痰干咳,虚劳肺伤。痰嗽湿重,风寒姜汤。咳声重浊,痰湿寒凉。咳声无力,虚证少阳。顿呛咳嗽,小儿常常。连声不断,痛苦难当。沙哑咳嗽,外邪内藏。外寒内热,病程慢长。耳朵是人体重要的全息胚之一,使用它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哪里痛就使劲儿点按哪里,嫌麻烦呢,就在有痛感的反射区贴上王不留行籽、磁珠、绿豆或者菜菔子。不必把耳朵贴满,每次选择3~5个痛点来贴就行了。
有的人胃疼,那就对照图一一查找,看胃、贲门、幽门、十二指肠这几个地方,哪里最痛就点按哪里。点按时,不要怕痛,一定要坚持住,之后会感觉胃部发热,一会儿疼痛就缓和了。
贴耳豆的时候,拿普通的贴膏贴上就行了。当然,如果能把云南白药粉加水调和,裹在绿豆或王不留行籽外面再贴,或者把云南白药粉与打碎的王不留行籽混合,加水调匀直接敷。经过云南白药的渗透作用,效果会更好。
这个方法比较简便,不耽误事儿。贴上后平时走路、读书甚至开会时,都可以随时点按,也不用使太大的劲儿。有的时候,点点就麻木了,感觉不到疼了,那就换个地方再点。
一般一次要贴3~5天,直到点按的这个地方不疼了。比如说,腰疼的话,就贴耳朵上的腰椎反射区,可以两边耳朵都贴上。今天主要点按左耳,明天主要点按右耳,反复点按,形成一个持续的刺激。几天后,腰就感觉灵活多了。耳朵上的穴位比较复杂,但若有头疼、失眠的小病,我们可以自己按摩穴位辅助治疗。招式一、牙龈肿痛按耳垂。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医院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能美容养颜。招式二、心绞痛按下耳窝。经常刺激耳甲腔部位,俗称下耳窝,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下耳窝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心绞痛时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最好抬高上身,然后可对下耳窝进行按压。方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这是最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度过危险期。招式三、打嗝按上耳窝。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打嗝,中医称为呃逆,就是由于脾胃处虚弱,以及生吃不良食物、暴饮暴食引起的胃气上逆。招式四、失眠上下耳窝都要按。失眠,中医称“不寐”,它是由心、脾虚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窝中的“心”、及其上方上耳窝中的“脾”两穴位。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招式五、四肢疼痛揉耳轮。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贴耳穴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鼽嚏”范畴。多因肺脏虚损复感风寒而致,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其本在肾,其标为肺和脾二脏;有先天所生者,亦有后天所患。治宜益气固表,敛肺止嚏,温补肾气。笔者临床采取贴耳豆的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良好,具体治法如下。
令患者端坐位,医者手持火柴棒用一头在内鼻点、外鼻点、肺点、肾上腺点、风溪点各穴点处逐个力量适度的反复按压,找出穴点处最为胀痛的点作一标志,将事前挑选并于75%酒精中浸泡过的生王不留行籽一粒放于约6×6毫米的医用胶布中间,药粒对准选好的穴点标记上贴敷于耳廓上。嘱患者每日自行用手按压贴有胶布处3~5次,每次每穴点处约10余秒钟,以局部有热、胀、痛感为度,左右两耳交替施术3天换1次,15次1疗程。
《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中医学认为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同时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更是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的特定点。当机体组织器官发生病变时,耳廓上相应的耳穴就出现各种阳性反应,如压痛、脱屑、结节等,通常阳性反应点即是治疗点,临床上可以通过刺激这些阳性反应点来治疗疾病。内鼻点、外鼻点可以宣通鼻窍。肺点能肃降肺气。肾上腺点具有肃肺降气以定喘的功效。风溪点为抗过敏的要穴。这些耳穴点共同协作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神经功能平衡,恢复机体机能的作用。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还能有效预防其复发,尤其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效果最为明显。
三才针灸减肥培训班
除学习“针灸高手速成班”课程外,系统学习针灸减肥、埋线减肥、一分钟减肥术、美体塑形、面部美容、祛斑除痘、丰胸提胸、减肥平台期的特效针法等课程!
费用:线下:元;
赠送万应贴6盒;万应片2瓶(50片/瓶);美白淡斑除痘面膜克;减肥套盒1套;
线上网络直播学习:元;
学习时间:12月15~16日;
赠送万应贴3盒;减肥套盒1套;
详询
邹老师
陈老师
彭老师
杭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