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典故有趣的中药名

中药有趣的中药名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联系,中草药名称的背后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有趣动人的传说与典故,文献记载的或是民间流传的传说典故,使中药的命名更加丰富多彩,是方药文化属性的体现。

中草药命名的一大特色是用典故命名。中草药的用典命名多是从古代典籍及神话传说对中草药来历的记载中抽出与中草药密切相关的人物名称给其命名,说明其得名由来并纪念其发现者。刘寄奴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可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将君王之名赋予草药,使得药名本身富有传奇性,也恰能体现出草药的药性之大而有效。

除了记载在《南史》、《博物志》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传说外,还有一类传说也常被用来作为命名中药的典故,那便是奇闻异事。南朝的志怪小说《异苑》卷三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能续已断之指如故,是也。”这则故事说明了蛇衔这一中草药的来历。

当归

我们所熟知的当归,有个别名叫文无,这一名称的来历和那位大名鼎鼎的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曹操闻听东吴将领太史慈的好名声,给太史慈寄去一封书信。太史慈打开一看,其中并无文字,只放有药物当归。史书虽未明言曹操寄送太史慈当归的用意,但揣度之,当为曹操爱惜天下贤人,且当时还以拥立汉室皇帝而自居正统,乃劝太史慈归顺朝廷之意。因此书信中除当归之外,再无一字。故有传说,当归的别名“文无”即是由此典故而来。如前所述的那般,文无一名的由来也可能是依赖于古时百姓对于王侯将相的敬重。

人们还会通过流传于民间的奇闻异事来给中草药命名,因为奇闻异事所包含的奇特性与一些中药的奇特功效是相符合的。而且,奇闻异事往往是人们所感兴趣的传说,通过此类故事来命名中药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杜仲

中药杜仲具有补肝肾、强腰脊的功效。古时候有个名叫杜仲的人,家里十分贫寒,全靠上山砍柴维持生活,由于积劳成疾,落了个腰腿疼的病根。一天,他上山砍柴,腰腿疼突然犯了,疼得他抱着树杆咬住树皮不敢松手也不敢松口,不自觉地把树皮汁吸进肚里。不一会儿,腰腿似乎疼得不那么厉害了,后来真的不疼了。杜仲想:“每次犯病都把我疼得死去活来,可是这次怎么咬住树皮吸进树皮汁就不疼了呢?”他好奇地看了看咬过的树皮,发现同别的树皮不一样,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于是剥了一些带回家中,准备日后发病时再用。杜仲知道邻居阿婆得的也是腰腿疾病,于是把备用的树皮拿来给阿婆煎汤喝,一碗、两碗……阿婆的病也好了。事情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四面八方犯腰腿疼的病人都纷纷登门找杜仲医治,人们吃了用树皮煎的汤病都好了。为了感谢杜仲,人们就把这种树皮也叫杜仲,一直传到今日。

车前草

车前草最早是农村无人   

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茵陈VS青蒿

“三月茵陈四月蒿”,这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传的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这句话的由来,相传与东汉时的名医华佗有关。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华佗没有办法,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保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奇怪。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华佗就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华佗恍然大悟:“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他又走访了很多的群众,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叫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可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包括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就又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药效了。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为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并且都能记住这个特殊的现象,华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以利老百姓们牢记相传。

茵陈

青蒿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以典命名的中草药仅仅是一小部分,由于篇幅有限我们选取了几个故事在这里分享。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文化、甚至是历史都是息息相关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多







































哪里能治好癜风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xg/5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