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传之秘在计量,而针灸的不传之秘即在深浅。
从而说明深浅对针灸的重要性,根据古人思想及临床经验我们总结了4个指导针刺深浅的要点便于记忆。
1在筋守筋,在骨守骨《内经》言:“在筋守筋,在骨守骨”。
我们给予进一步延伸“在皮守皮,在脉守脉、在肉守肉”等。
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为了验证古人的思想我临床做了大量的实验。
比如带状疱疹的患者,分别采用浅刺、中刺、深刺治疗,效果差异极大。浅刺的时候患者基本可以达到当时见效,止痛效果较好,且疗程短。
而深刺效果明显比浅刺差许多,且治疗时间明显延长。而对于筋骨疾病浅刺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2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内经》言: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正其理。无反其道。然春夏为阳。其气在外。人气亦浮。
凡刺者。故浅取之。秋冬为阴。其气在内。人气在脏。凡刺者。故当深取之。又言。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
谓春夏为阳。谓阴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阴。秋冬为阴。谓阳所养故刺之各致一阳。春夏温必致一阴者。
谓下针深刺至肾肝之部。得其气针便出之。是以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谓下针浅刺至心肺之部。
得其气推而内之良久出针。是推内之阳也。故素问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此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
3刺远宜深,刺近宜浅“刺远宜深,刺近宜浅”本言的意思是针和病相距较远宜深刺,针和病相距较近宜浅刺。
比如足三里针刺可以治疗关节炎,因为足三里和膝关节较近所以针刺就要浅,如果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就要深刺了,因为胃离足三里较远的缘故。
4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病轻宜刺浅,病重宜刺深”古人对这点早有论述,只是我们没有重视罢了。
如《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滑氏曰: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无毋通,禁止刺。
上面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病在表在阳我们就要浅刺,病在表在阳的时候深刺不仅无助于表邪的发散甚至有引邪入内之虞。病在内我们就要深刺,病在内浅刺不能引邪外出。
治疗失眠,中医针灸来帮你!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导致失眠症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药物治疗失眠,又怕产生依赖性,不过现在您不妨试试中医针灸。古代即有针灸安眠的记载,针灸的效果是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针灸治疗失眠的方法
灸法
取穴:三阴交、神门、心俞、百会、内关、足三里
操作:
(1)、隔姜灸:每穴可用黄豆大艾柱灸5-10壮,每晚1次,5次为1个疗程。
(2)、温和灸:每穴可灸10-15分钟,每晚1次,7次为1个疗程。
(3)、艾柱隔芹菜根灸:取鲜芹菜根切成0.2厘米薄片置穴上,放艾柱灸3-5壮,每晚1次。
(4)、珍珠层粉敷灸:取珍珠层粉、丹参粉、硫黄粉、冰片各等量混匀,填满脐窝敷灸,每晚1次,7次为1个疗程。
(5)朱砂敷灸:取双脚涌泉穴,将朱砂3-5克,研成细面,用干净白布一块,涂浆糊少许,将朱砂均匀粘附于上,然后外敷涌泉穴,胶布固定,用前先用热水洗脚,睡前贴敷。
皮肤针
取穴:常用穴:颈椎1~7两侧、胸椎5~12两侧。
备用穴:额部、头部、眉弓、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
上述部位均取,重点用皮肤针叩刺常用穴之两侧,手法轻度或中度。先从颈椎开始,自上而下叩刺两遍。然后在胸椎5~12作横行刺,每横行部位三针。在穴位表面0.5~1.5厘米范围内按常规叩刺20~50下。额部横叩打三行,头部呈网状叩打。手法同前。以局部皮肤潮红或微出血为宜。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注意事项:
(1)、本法用于以失眠为主的神经衰弱患者。且以病程短者疗效为好,病程长者疗效较差。
(2)、皮肤针弹刺讲究手法,本法应由专业人员施行。
(3)、失眠症的针灸治疗应与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当减轻工作压力等相结合。
耳穴压丸
取穴:常用穴:心、缘中、神门。
备用穴:肾、皮质下、肝、内分泌、脾。
操作:
一般仅取常用穴,效不显时加选备用穴1-2穴。贴压物可用王不留行子,绿豆或冰片(预先制备成米粒大之颗粒),贴压于一侧穴上。然后每穴按压1分钟,使耳廓充血发热。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耳穴3~5次,睡前必须按压1次,时间为每穴约1~2分钟。隔日换贴1次,二侧穴位交替应用。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天。
注意事项:
(1)、本法多用于初得或较轻的失眠症,并有一定预防作用。
(2)、据著者经验体会,关键在于睡前半小时按压,如能配合用温热的水浸足10-15分钟或按摩双足心3-5分钟,效果更好。
(3)、本法可由医生定好穴区后,嘱家属自行贴压。
取穴:常用穴:心、肾、缘中、神门、皮质下。
备用穴:胃、肝、枕、脾。
操作:
常用穴均取,效不显时,酌加备用穴。严格消毒耳穴后,将揿钉形皮内针埋入,上以胶布固定,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以感到轻微疼痛、胀、发热为佳。每次一侧耳,双耳交替。3~5天换埋针1次,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注意事项:
(1)、本法用于较重的失眠症患者。
(2)、应用于本法必须注意严格消毒,夏天不宜用本法,以防感染。
(3)、如应用二疗程无效者,宜改用它法。
刺血
取穴:
常用穴:阿是穴。
备用穴:内中魁。
操作:
先以耳穴探测仪或探测棒在耳根部仔细测出敏感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弹簧刺针或三棱针迅速点刺,出血如绿豆大。每次只刺一侧,每日或隔日1次,两耳交替。疗效不显者可加刺另一侧之内中魁穴。5~7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经观察治疗时间以上午或下午为佳,夜晚进行者效果较差。
(2)本法的关键在于准确寻找到阿是穴(敏感点)。内中魁穴一般刺近指侧节横纹中点一穴,挤压出血即可。
(3)注意严格消毒。
体针加敷贴
取穴:常用穴:百会、四神聪。
备用穴:涌泉。
操作:
上穴均取。常用穴用针剌法。先针百会,向前横剌1寸,施快速均匀左右捻转手法,持续2分钟,间隔10分钟,再行前法,反复3次,令患者带针48小时。
百会起针后,继针四神聪,均向前横剌1寸,以提插手法,轻、快、匀运针2分钟,间隔10分钟,再行前法,反复3次,令患者带针24小时。出针后,再针百会如前法。如此,以9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备用穴用贴敷法。取珍珠粉、朱砂粉、大黄粉、五味子粉适量混匀。每次取3g,用鲜竹沥调成糊状,均分两份,集中涂于5cm×5cm大小的医用胶布上。于每晚睡前分贴于左右涌泉穴,连续9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注意事项:
(1)、本法常用穴采用长时间留针法,应注意穴区局部严密消毒,针具应使用一次性消毒毫针,以防折针。留针期间不可洗头。
(2)、本法用于重度失眠症。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忍冬(07)
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