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益母草
1、药性:
苦、辛,微寒。
2、功效: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3、主治病证: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
4、常用配伍:
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益母草研汁,服一盏,绝妙。(《子母秘录》)
产后血闭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盏,入酒一合,温服。(《圣惠方》)
5、用法用量:
9~30g;鲜品12~40g。内服:煎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6、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夏至草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中一味十分有用的妇科药,因其一般在夏至前采收而得名,同时,它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小益母草”,外行人有时的确会将它与益母草相混淆。
人称“小益母草”的夏至草,是唇形科夏至草属植物,其与益母草本尊的一大区别,就是生长年份的不同。夏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夏至草性味微苦,平。有小毒,其全草可入药,可养血调经。用于贫血性头晕,半身不遂,月经不调,用法用量为3—4钱,水煎服,或熬膏剂服。夏至草一般在夏至前采收,晒干或鲜用,这也是“夏至草”名字的由来。
(二)泽兰
1、药性:
苦、辛,微温。
2、功效:
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
3、主治病证: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
4、常用配伍:
产后水肿,血虚浮肿。泽兰、防己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醋汤下。(张文仲《备急方》)
产后血虚,风肿,水肿:泽兰叶、防己等份。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能饮者,醋汤调亦可。(《妇人良方大全》)
5、用法用量:
用量4.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6、使用注意:
无瘀滞者慎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血滞经用、经行腹痛、月经不调、腹中包块、产后瘀滞腹痛;跌打伤痛、胸胁疼痛;产后小便不利,身固浮肿。《中药学》归类为活血祛瘀药。
佩兰辛,平。归牌、胃经。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阻中焦之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气腐臭;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等症。《中药学》归类为芳香化湿药。
(三)鸡血藤
1、药性:
苦、甘,温。
2、功效: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3、主治病证:
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血虚萎黄。
4、常用配伍:
白虎历节,膝胫剧痛如咬,昼轻夜重,局部发热:制苍术15g,黄柏12g,鸡血藤9g,乳香,没药,千年健各6g,水煎服。(《本草骈比》)
老人血管硬化,腰背神经痛:鸡血藤20g,杜仲15g,五加皮10g,生地15g,水ml,煎至ml,去渣,每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闭经:鸡血藤、穿破石各30g。水煎服,每日一剂。(《益寿中草药选编》)
5、用法用量:
煎服,9~15g。
6、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慎用。
月经过多者不宜用。
孕妇忌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鸡血藤,别名;活血藤、猪血藤等多种植物的别称,为五味子科藤木类,分布于我国西藏、湖北、云南等地,药用价值为补血行血,通经活络,祛风除湿。
金刚藤,别名;菝葜、铁菱角,金刚根等多种植物的别称,为百合科植物西南菝葜,多分布于我国西藏、湖北、云南等地。药用价值为祛风,活血,解毒。
(四)牛膝
1、药性:
性平,味苦、酸。
2、功效:
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
3、主治病证:
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日疮,吐血,衄血。
4、常用配伍:
小儿行迟:三岁不能行者,用此便走。五加皮五钱,牛膝、木瓜二钱半,为末。每服五分,米饮入酒二、三点调服。(《全幼心鉴》)
胞衣不下:冬葵子一合,牛膝一两,水二升,煎一升服。(《千金方》)
妊妇胎动,母欲死,子尚在,以此下之:水银、朱砂各半两。研膏。以牛膝半两,水五大盏。煎汁,入蜜调服半匙。(《圣惠方》)
5、用法用量:
煎服,5~12g。
6、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川牛膝与怀牛膝的异同
牛膝入药具有祛风、活血祛瘀之功效。临床上使用率较高的包括川牛膝和怀牛膝。
怀牛膝最早见于《本经》,是苋科植物牛膝的根,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
川牛膝最早见于《滇南本草》,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根,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
《本草便读》言:“怀牛膝根细而长,川牛膝根粗而大,欲行瘀达下则怀胜,补益肝肾则川胜耳。”
川牛膝破血通经,祛风湿:用于血瘀经闭及风湿痛。本品性善下行,专治上炎之火及上部出血,故常用于虚火上炎或血热上冲之目赤、咽肿、吐血、衄血等症;
怀牛膝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
怀牛膝和川牛膝都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下行的作用。
两者的产地不同,怀牛膝主要出产在河南一带,通经之力较强,川牛膝主要产地在四川,补益之力较强。
中医介绍说川牛膝破血通经,祛风湿,常用于血瘀经闭及风湿痛。川牛膝性善下行,专治上炎之火及上部出血,故常用于虚火上炎或血热上冲之目赤、咽肿、吐血、衄血等症。怀牛膝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
(五)王不留行
1、药性:
苦,平。
2、功效: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
3、主治病证:
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
4、常用配伍:
误吞铁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王不留行、黄柏等分,为末,汤浸蒸饼,丸弹子大,青黛为衣,线穿挂风处。用一丸,冷水化灌之。(《百一选方》)
头风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为末。干掺,一夜篦去。(《圣惠方》)
痈疽诸疮:王不留行汤∶治痈疽妒乳,月蚀白秃,及面上久疮,去虫止痛:用王不留行、东南桃枝、东引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牡荆子、苦竹叶、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频频洗之。(《千金方》)
5、用法用量:
用量4.5~9克,煎汤内服。
6、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王不留行以善于行血知名,“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所以叫“王不留行”,但流血不止者,它又可以止血。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干燥种子,具有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生下乳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乳汁缺乏,难产,痈肿疔毒等症,是临床常用下乳的重要药。
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膀胱、肝经。其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常用于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