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泰斗治疗痛经的方子,简单有效,你值

中医泰斗治疗痛经的方子,简单有效,你值得试试

导读:女人的痛经,男人无法体会,但是你可以为她找方药治疗,这样远远强于“喝热水”。今天的笔者给大家带来了的几个方药,是对于日常中常见最多的“寒型”痛经。

笔者

医院宝山分院

痛经是困扰中青年女性的一种常见疾病,轻者尚能忍受,重则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必须卧床休息,甚至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蒲辅周老中医为中医界泰斗,治疗痛经常用以下验方,简单有效,都有红糖在里面,味道应该也不错,可辨证选用。

茺蔚老姜汤

茺蔚子(益母草代亦可)1两(50g),煨老生姜1两(50g),红糖2两(g)。

煎取3碗,分3次热服。治疗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往往亦愈。

当归艾叶汤

当归1两(50g),生艾叶5钱(15g),红糖2两(g)。煎熬取3碗,分3次温服,每月经期服。

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此方为蒲辅周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消失。

艾附丸

艾叶、四制香附,等分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服三钱(9g),开水送下。

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用之有效。此方简验便廉,是蒲辅周在农村常用之的效方。

纵观上方,均以散寒活血为主,可见本病多因寒凝血瘀所致,因此女性在平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寒,预防本病发生,经期更是如此。

而上诉三方中都加入了红糖,而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功效,常用于调经和滋补。

在方一中,茺蔚子是益母草成熟的果实,茺蔚子和益母草功效相似。茺蔚子偏于行血祛瘀,益母草偏于活血化瘀,二者皆为妇科调经要药,所以可以用益母代替茺蔚子。

三个方子都是针对寒引起的行经腹痛,其中方二是针对的血寒引起的痛经。血寒并不是说血是寒凉的,而是说寒邪入侵血液,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称为血寒证。主要表现有患处冷痛拘急、畏寒、手脚清冷、心腹怕冷、(若腹部有疼痛,喜暖则缓)、唇舌青紫、痛经、小腹凉喜暖、经期有暗紫色血块、月经推迟等。

方中使用当归和艾叶都具有活血、调经止痛,且艾叶和红糖又可以温中散寒,对于血寒引起的痛经具有很好的温中散寒,调经止痛的效果。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患者说吃完药没效果,此时你该咋办

诊疗过程,需要反复判断

在具体病证的整个诊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反复判断的情况,如首次判断错误,后来又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可以是对他人所作错误判断的纠正,也可以是医者自己误诊所作错误判断纠正。

这是认识的深化过程,是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反映疾病本质的过程,亦是一次性判断与反复判断相统一的过程。即使判断正确,亦需反复判断。

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很难一药而愈,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获效。因此,就少不了复诊和多次复诊的问题。初诊重要,复诊更重要,可以说复诊是认识疾病的深化过程。

有效不一定不更方,无效不一定更方

从临床所见,复诊病人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效,二是无效,三是加重,四是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药后有效的病人,一般比较好处理,或不必再药,或效不更方,或做些微调,渐治渐佳。当然对于有效的病人,也不一定不更方。

对于药后无效的病人,要细审之,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辨证、用药,均无差误,多因病程长、正气虚、邪气未伏,若如此,应坚持用原方,不要轻易改弦更张,否则会越改越乱。

二是:首次辨证用药不妥,此应当机立断,及时纠正。

三是:有些病人取了多剂药,首服数剂,效果很好,继服效果不好了,这可能是药应变而未变的(疾病是动态的)缘故。

此外,也应注意到病人自身的因素,如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

医生治病,贵能知误

从医生来说,要多责之于己。

对于药后加重的病人,除用药失当外,常有药性与病情相争较剧,而表现出病情加重之象,必须区别对待,要慎而重之。

对于药后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皮肤搔痒、腹痛、腹泻等,要查其所因,各得其宜。

总之,医生对病人服药后的每个变化,都须认真对待,切不可粗枝大叶,以遗人夭殃。所以说,医生治病,要能知误。既能知他医之误,又能知自己之误,误必纠之。

辨正治之证与误治之证,注意其伤

这里所说的“伤”字,是指正气所伤。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般说,人在患病后,正气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误治之证,正气损伤必然更甚。若遇此类情况,应察其所因,知犯何逆,伤在何处,及时救治,绝不能一误再误。

《伤寒论》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就是指出误治后的严重后果。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伤”字。

病例举隅

三易其方,治愈持续发热案

王某,女,65岁。年1月25日就诊。

初诊

主诉:持续发热2个月。

无明显诱因,发烧从下午2点到次日凌晨6点,发热体温37.3-38.8℃,不恶寒,夜晚自汗、盗汗,晨起身乏力,腿沉困,下午、夜晚口渴,饮水多,口苦口干,眠差,纳少,食欲差,二便调。

舌质紫暗,苔黄腻厚偏干,脉数有促象。

医院查胸腹部CT、血培养、痰培养、结核抗体、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发现。既往有心律失常、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脑梗塞、失眠1年病史,服地西泮(安定)2片,方能休息5-6个小时。

初诊为邪伏募原之证。方用达原饮化裁。

处方:

厚朴10g槟榔10g黄芩10g

草果6g知母10g生白芍20g

柴胡10g白茅根30g滑石(包煎)30g

青蒿30g生石膏30g生甘草6g

10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服上药期间配合大扶康,体温在37.2℃以下,停用西药则体温升高。仍低热,体温37.5℃,不恶寒,汗出,口唇脱皮,下午口渴饮水减少,痰转白,噫气频,食欲不振,大便溏,脉细数。

守方加强养阴之品。

处方:

厚朴10g槟榔10g黄芩10g

草果6g知母10g生白芍20g

柴胡10g白茅根30g滑石(包煎)15g

竹叶10g生石膏30g白薇15g

炒麦芽20g制鳖甲(先煎)30g

10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服上药自觉双下肢酸沉,体温不稳定,仍为37.5℃左右,盗汗,下午体温较上午高,夜间11点到凌晨2点时高,口干,下午饮水多,纳差,二便可,噫气,舌质淡胖,苔白厚腻,脉细。

上按邪伏膜原治之乏效,今以阳经郁火治之。

处方:

葛根30g升麻10g柴胡10g

羌活6g独活6g防风10g

白芍10g党参10g白茅根30g

车前草30g天花粉10g生甘草6g

生姜3片大枣4枚(切开为引)

15剂,水煎服,日一剂

四诊:近期体温波动较大,中午睡醒时体温37.4℃,20分钟后,体温自降至36.5℃左右,服药期间有2天体温下降,无盗汗,近2天,午后体温升高37.4℃左右。

晚间热,自扪肌肤热,口干口黏,饭后嗳气,脘腹痞满,大便干,2日一行,睡眠差,口干时上午不欲饮,午后欲饮;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语声低弱,舌欲溃疡;舌质暗,苔白厚,脉沉滞。

处方:

杏仁10g生薏仁30g白蔻(后下)10g

厚朴10g清半夏10g竹叶10g

通草6g青蒿30g滑石(包煎)30g

黄芩10g生甘草6g

10剂,水煎服,日一剂

年4月7日来告,服上药低热渐除。

分析此案,明了得失

本案患者有不寐及卒中病史,近两月出现发热无恶寒,自汗、盗汗,口苦口干,口渴,纳差,舌质紫暗,苔黄腻厚,一诊、二诊按邪伏募原,治以柴胡达原饮病情无减。三诊再细问症状,有出气热,小便黄,噫气,疑为阳经郁火,以升阳散火汤发散郁火,初见小效。四诊,患者自扪肌肤热,大便干,2日一行,脘腹痞满,苔白厚,仍口干口苦,此为上、中、下三焦俱病,湿热弥漫,用三仁汤加味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病情见好。

从本病治疗过程来看,三易其方,病方得愈,一方面说明湿热之邪的腻滞性和病程缠绵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首诊用药也有些失当,好在及时辨识,及时纠正,未造成大伤。

由此可见,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对病情复杂,寒热、虚实难以在初诊明辨者,应重视复诊。在三诊时,明了治疗的得与失,及时调整治疗的方案及用药,才能渐治渐佳。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张磊临证心得集》,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刘奉五:妇科治肝八法

刘奉五老先生是我国中医界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疗效显著,颇具影响。老先生有如此有效的临床心得必定是对理论知识有深刻见解方可做到。通过本文其论述妇科治肝八法的见解,即可见一斑。

对于肝的具体治疗法则,《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说明肝为血脏,血燥则苦急。其性喜条达,故欲散,且以散为补,以敛为泻。临床上也有“肝无补法”之说。这些都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所拟定的基本法则。具体到妇科临床,内容就更加丰富。

从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中,可归纳为舒肝调气、清肝泄火、清热平肝、抑肝潜阳、镇肝息风、养血柔肝、化阴缓肝、暖肝温经等治肝八法,分述于下:

一、舒肝调气(包括舒肝与疏肝)

是疏通和舒理肝气郁结的方法,使肝气条达以调理全身之气机。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病。舒肝与疏肝意义相近,但是同中有异。舒肝偏于上下舒理条达,重在气机之升降;疏肝偏于疏通横散,重在气机之开阖与经络气血之疏浚。舒肝常用柴胡、荆芥穗、香附;疏肝常用青皮、郁金、枳壳、砂仁、木香、瓜蒌,甚或山甲、王不留行、漏芦等。有时也可合用。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得生丹。

二、清肝泄火(包括清肝与泄肝)

是以苦寒泻火的药物,清肝热泄肝火的方法,使肝热得清,肝火得泄。主要用于肝热冲逆,肝火上升诸证。肝热势缓清之则热平,肝火势急非泄不折。火与热也是程度上的差异,所以清肝、泄肝同中有异。清肝常用黄芩、黄连、栀子、夏枯草等药;泄肝常用胆草、芦荟、大黄等药,有时也可同用。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

三、清热平肝

是针对肝热上扰或肝阳上亢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如桑叶、菊花等,而不是苦寒重剂。肝热重则可以配合一些清肝泄热的药物,如黄芩、栀子。若为肝阳上亢,因其有阴虚的一面,则常配合养阴平肝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等。常用的方剂如清眩平肝汤经验方。

四、抑肝潜阳

是治疗阴虚肝阳上亢的方法。一方面养肝育阴,另一方面平抑肝阳。养肝阴常用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生地、山萸肉、枸杞子、龟甲、阿胶等,平抑肝阳的药物如钩藤、菊花、僵蚕等。常用方剂如清眩平肝汤加味。

五、镇肝息风

是治疗肝风的方法。若为热惊风,则重用清热息风的药物,如羚羊角、菊花、钩藤、僵蚕。若为阴虚风动,则用养肝阴的药物或用镇肝的药物,如生龙齿、生牡蛎、珍珠母、生石决明、朱砂面。常用的方剂如羚角钩藤汤、镇肝息风汤。

六、养血柔肝

包括养肝、柔肝,两者意义相同,是治疗肝血虚的方法。肝为刚脏,赖血以养,所谓养肝柔肝实际上就是养肝血。常用的药物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何首乌等。常用的方剂如一贯煎、四物汤加味。

七、化阴缓肝

是治疗肝阴虚的方法之一,用酸甘化阴的药物,间接养肝阴缓肝急。因为酸能敛肝阴泻肝阳,甘能养肝阴缓肝急,符合“甘以缓之,酸以泻之”的组方原则。常用的药物如甘草、白芍、酸枣仁、浮小麦、百合、生地、麦冬等。常用的方剂如甘麦大枣汤、芍药甘草汤。

八、暖肝温经

是治疗肝寒血滞,经脉受阻的方法。主要使用温经散寒暖肝的药物如吴茱萸、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有时尚需配合一些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如红花、桃仁、泽兰、益母草、牛膝等。常用的方剂如暖宫定痛汤、橘核丸等。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二辑)·刘奉五妇科经验》,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施今墨——疗心疾,调血且理气

作者按:施老门人祝谌予与吕景山、吕仁和等将施老70余年临证经验编撰成《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与《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拜读后获益甚丰,特别是前者突出体现了施老从整体观出发,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的宝贵经验,故将学习心得公之于众。

心主血脉,脉为血府,然心血的生成与布达均需气的推动。施老治疗心疾,注重调理气血。他指出: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协调是治病的根本。

故对于心之阳气不足者,不宜久用辛温,当注意护阴,而对于心之阴血不足者,补血养阴之中又得酌加调气之品。

如“心肺两虚、痰湿壅肺咳喘案”王某,久病羁身,咳嗽多年,以致发作无时,稍动即喘,近来周身浮肿,心慌,心跳,苔淡黄,脉细弱并有间歇。诊断为肺气久虚,心血不足,气血失调,水湿不运之证。施老从调顺气血出发,既强心养血,又益气助肺,使肺气肃降而气平咳止。投药南北沙参、阿胶、龙眼、柏子仁、茯神、远志补养心肺之气血,配以紫苏子、杏仁、白前、化橘红、炙紫菀、赭石(旋覆花同布包)、冬瓜子、薏苡仁等,使气血调顺、咳止肿退。因血赖气运,气仰血濡,故气血同治而获显效。

又如“心血不足发热心悸案”邓某,久患心疾,心跳气短,过劳则胸闷气促,舌红,脉细数而时有间歇。辨证为心血亏损,阴虚发热,治当滋阴清热。主方青蒿鳖甲汤,在养血活血清热的组方中加入了砂仁一味,重点虽治血,然而却不忘沟通气血,血分药中加入气分药,既合常理,又独具一格。

另如“心脾两虚怔忡案”王女,心慌心跳,夜不能眠,头晕目昏,且平素带多。此证为血虚气弱,必须调理气血,二者兼顾,初拟圣愈汤为主,又以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随证施治,使心血和中阳之气均得以补充振奋。

“气血两亏虚损案”刘女,因产后失血而致心肝脾三脏受损,心跳气短,头晕烦躁,夜不安寐,食不知味,终至不能工作而在家休养。此证辨证清楚,当以补血为治,但心肝脾三脏虽与血液生成与运转有关,但却不可忽视气血调和之关键所在。心主血则欲强其心,脾生血则欲增其源,肝藏血则欲调其疏泄,均离不开气为血帅的作用,养血必须调气。故以四物汤、五味异功散、附子理中丸等为基本方,汤丸并服,调补气血,终于收获全功。

对心血运行不畅者,施老以丹参、三七为主,辅加菖蒲、远志,更常用瓜蒌、薤白、二陈及桂枝等调气活血。

如“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案”刘某,久患心跳气短,动则作喘,足部浮肿,诊为心功能不全。浮肿逐渐由足至腿,渐及腹部,腹围增大,胀满不适,脉来沉实。前医认为年髙体弱,屡进温阳健脾之剂,心悸、浮肿依然不除。施老认为本证为本虚邪实,腹水一证不能久攻也不能多补,贵在应急通变,立法补虚泻实,活血利水以治其标,行气活血以治其本,治心病仍需将调气活血摆在首位。立方参《苏沈良方》无碍丸(大腹皮60克,莪术、三棱、槟榔、郁李仁各30克,广木香15克,共研末,炒麦芽面煮糊为丸)并合五苓散之意组成行气活血之剂,终使气调、血行、水利而收立竿见影之效。后以桂附八味出入,温阳益气,行血利水而缓收全功。

又如“气滞血瘀胸痹案”康某,心慌闷痛,气短,行则气促,纳呆,大便不畅,脉乍大乍小,时有间歇。施老认为其气血失调,脉络阻抑,流行不畅,治当行气活血,缓解疼痛。药用黄芪、檀香、苏梗、桔梗、柴胡、薤白、桂枝、枳壳、丹参、当归尾、郁金、川芎、远志等行气活血之品,汤丸交替,使心脏气血流通,机能恢复,心绞痛遂不复作。

评述:施老认为气血是脏腑功能得以发挥的物质基础,不容忽视二者互相化生、互相依存的关系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作用,所以提出将气血二者增入八纲之中,名之曰“十纲辨证”。气血为一整体,十纲又是一整体,其对治病当时时注意整体观,他予以了极高度的重视,值得我们临证效仿也。

编者注:本文提及医案,均出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一书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家教你读医案(第1辑)》,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属相为牛、龙、羊、鸡、狗的切记点击查看!

?:年犯太岁的生肖及化解方法详解!

传承风水智慧,风生水起赢天下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







































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
国外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xg/2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