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医科新开展中医贴敷疗法、耳穴压豆疗法,具有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无痛苦、简单便捷,科学有效,并享受住院报销比例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粉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呼吸系统咳嗽、上感方:
中药配伍:柴胡、黄芩、甘草、杏仁、冰片等
穴位:大椎穴、双肺腧穴膻中穴、天突穴
讲义:
柴胡:和解表里、疏肝解郁、退热的功效
黄芩:清热燥湿、对湿温发热效果好。
甘草:气喘咳嗽、咽喉肿痛、心悸怔忡
杏仁:降气止咳平喘
大椎穴: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
肺腧:咳嗽,气喘,潮热,盗汗,鼻塞
膻中穴::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烦、呼吸困难、呃逆、咳嗽、气喘
天突穴: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咽喉肿痛,噎嗝,梅核气
消化系统胃胀不消化
中药配伍:丁香、肉桂、香附、小茴香、厚朴等
穴位:中脘双足三里双天枢
讲义:
丁香: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的作用
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活血
香附:调经止痛,理气解郁,安神宁心,止呕吐
小茴香:理气健胃,散寒止痛
厚朴:燥湿消痰、下气宽中
中脘穴: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
足三里穴: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
天枢穴: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
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中药配伍:黄芪、党参、当归、川芎、肉桂等
穴位:关元双足三里双肾俞
讲义:
黄芪:常用的一味补气的中草药,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功效党参:益气补中,生津养血。经常用党参来替代人参,经常用于一些肺脏、脾脏的虚弱
当归: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味中药,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可以用于血虚、血瘀等症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品能上行巅顶,下走血海,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肉桂: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活血
关元穴:温补肾阳,调经止带,益气补虚,升举阳气的作用,是人体强壮要穴之一
足三里:古代医书曾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肾俞:肾为一身之本,生命之根,人的生长发育、疾病和衰老与肾气的盛衰有直接关系,肾强则精气足。,具有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使之精力充沛、益精聪耳的作用
失眠
交泰丸:黄连、肉桂、
穴位:神阙穴双涌泉穴双三阴交
讲义:阴阳失调,水火不济,人病失眠,可与交泰丸。药方取黄连苦寒,入少阴心经,降心火,不使其炎上;取肉桂辛热,入少阴肾经,暖水脏,不使其润下;寒热并用,如此可得水火既济,平衡阴阳。
咽痛
黄连吴茱萸冰片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热病导致的咽痛心烦口渴.
吴茱萸:《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记述:“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
穴位:涌泉
小儿脾胃不消化腹胀
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丁香、肉桂
穴位:神阙中脘双天枢
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操作方法
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主治病症
失眠
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0):46)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主治顽固性失眠。
支气管哮喘
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36)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功能宣肺平喘。主治各型哮喘。
腹痛
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功能理气止痛。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胆囊炎
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王不留行籽。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功能疏肝利胆止痛。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冠心病
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2):28)王不留行籽。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换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理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心包炎、胸膜炎等引起的心前区疼痛。
高血压病
降压耳穴方(黑龙江中医药;(4):29~31)王不留行籽。取单侧耳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次,每隔3日换压对侧穴位,1个月为1疗程。功能降血压。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眩晕
止晕耳穴方(江西中医药杂志;(1):43)王不留行籽。主穴:内耳、额、枕、脑点、神门、交感;配穴:肝阳上亢加心、肝、肾、三焦。气血亏虚加脾、胃、肾;肾精不足加肾、子宫或睾丸、内分泌;痰浊内蕴加肺、脾、肾、皮质下;瘀血阻络选加脑干、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上,每穴1粒,隔日换药1次,3次为1疗程。功能滋阴潜阳、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主治各型眩晕。
自汗
止汗耳穴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选择耳穴肺、交感、肾(主穴)、内分泌、肾上腺、三焦(配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O.6cm见方的胶布对准穴位敷贴。用手指按压3分钟,每日5次。3~5天换穴1次。功能调阴阳和营卫。主治自汗、盗汗。
尿潴留
耳穴利尿方(北京中医;(5):58)火柴1根。在耳穴的泌尿区(肾、膀胱点),找出明显的压痛点,以火柴棍的火药端,捻转压迫,强刺激,两耳交替进行,每个压痛点捻转压迫5分钟。功能化气行水利小便。主治肛门术后尿潴留。
颈椎病
颈椎病耳穴压豆方(《耳穴诊疗法》)王不留行籽。选择颈椎耳穴相应部位对称贴压,3天换贴1次,治疗间酌情进行耳穴局部按摩。双耳贴压10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颈椎病。
月经不调
耳穴压豆调经方(河北中医;(3):17)王不留行籽。主穴: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配穴:膈、心、肝、脾、腰痛点。以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穴处,主穴必贴,配穴随症选用,左右交替贴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15~2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连贴两个疗程,间隔半个月可继续贴。功能凉血活血、调经止血。主治月经过多的月经不调。
闭经
通经耳穴压豆方(云南中医杂志;(5):37)绿豆。以绿豆压耳穴内分泌、子宫、肾、卵巢、肝,每次取单侧,每3日交换1次,连用至愈。功能调气血通经脉。主治各种闭经。
痛经
调经止痛方(湖北中医杂志;(6):44)王不留行。以王不留行用胶布贴压子宫、肝、胆、肾、腹、内分泌、肾上腺、降压沟、耳迷根穴位。每日按压10次以上,越痛越按。功能调经止痛。主治各种痛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