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的典故
晋代卫展为人悭吝,在他任江洲史时,一故友来投靠,卫展不愿收留,又碍于情面,难于启齿。
于是,他就送给朋友“王不留行”一斤。
开始,朋友大惑不解经过思考,恍然大悟,这位刺史已忘旧情,“
王不留行”从字理解,就是“我不愿留你,请走吧。”
卫展的外甥得知后,感慨到:“家舅刻薄,乃复驱使草木。”
李时珍说:此物性走而不留,虽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的功效王不留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并云“久服轻身耐老增寿”。
但历代医家用之,多取其通经、下乳、消肿三大功用。
行血通经可用于女子经闭,难产逆生,胎死腹中。
下乳可配合穿山甲以通乳汁。
古谚有云:“穿山甲与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足见其通乳下奶之功早已家喻户晓。消肿之用多为治疗痈肿初起和乳痈早期,常配伍其他清热解毒之品。
古人还用于治疗淋证,宋代针灸学家王执中在《资生经》中记有一事:
某妇人患了淋证,卧床不起,诸药无效,众医束手无策,求治于王执中。
王用翦金花十多叶,煎汤,令其服下,
隔日病家来告,病已减八分,以后再服一次而愈。
所谓翦金花,一名金盏银台,即王不留行也。
在《外台》、《东轩产科方》中均有“治血淋不止”、“治诸淋及小便常不利”用王不留行的记载。
近代有报道说,将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黄,直至少数开花,研碎过筛,取细末,治疗带状疱疹,如患处疹未溃破,用麻油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如疱疹已破溃,可将药末直接撒布于溃烂处,每日2~次。
经用此法治疗16例,一般在用药后10~20分钟即可止痛,2~5天痊愈.局部无任何不良反应。
代表方剂如催乳丸。其功能以助气补血,活络,下乳为主。临床主治产后气血亏损,乳汁不通,乳汁稀少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