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作者到底都有谁看高手从植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作者尚有较大争议。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许多人都知道,《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恐非一个人所写。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

因为凡是仔细地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总是感到后四十回读起来差那么点“劲”,差那么点“滋味”,而且与前回作者想要印合的结局与最后的结果并不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还有几种争论:

1.认为程伟元所续。

2.程伟元、高鹗合续。

3.无名氏所续。

4.基本为曹雪芹原稿,程、高修补。

这几种意见中,影响最大的,为高鹗续书说。

还有一种说法,《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应是脂砚斋(曹頫)。四十回的著作权,也应判归脂砚斋(曹頫)。曹頫,是曹雪芹之父也。

有专家认为,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本来并不难解决,程伟元在程甲本的序言上就说得很明白:

“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既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回之目,岂无全璧?爱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

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嫠别,截长补短,钞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

在程乙本上,还有程、高合写的引言: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

但是胡适先生偏偏不相信程、高自己所说的话,怀疑他们在撒谎,从而非得把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判归给了高鹗。

这个争论还在继续,我们且不去说它,现在有一位作家站出来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所写的,植物会告诉你,这就是说,植物会说话。

这个作家是台湾教授潘富俊先生,他是《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的写作者,他的观点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第一个四十回出现的植物平均数为11.2种,第二个四十回为10.7种,第三个四十回只有3.8种,因此他判断,后一个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写。

潘先生告诉我们,中国历代的章回小说,在描写中都避不开连带植物的描写与类比,例如宝玉的怡红院里种有岁寒三友;而定名潇湘馆,就是以潇湘竹代表林黛玉;安排史湘云醉卧芍药丛,也是以芍药花借比史湘云的美貌与性情。

事实上,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没办法避开植物,有的甚至不惜笔力,分外强调植物的存在感。例如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伏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植物中药材。虽然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也表示了作者丰富的学养。

潘富俊是植物学家,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亦深,他来解读文学中的植物与植物密集的文学,自然得天独厚而权威。他的统计分析数据细化到古代典籍的每章,每首诗词,植物种类出现数量到个位数,可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所涉及植物,分科属,叙形状,考来历,明分布,述用途,更有大量精美图片。同时引出名著名诗,令人目不暇接。

潘先生采用这样一个独到的角度来看待《红楼梦》,就是说明《红楼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因位点——植物的基因位点,通过对这个位点的观察,可以分析出作者对于植物的熟悉与内行的程度。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具有相当功底的作家,他本身擅长哪个方面,总会有意无意地在作品中“卖弄“这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个作者缺少了这方面的素养,他就避道而行,不敢在这方面“显摆”以露怯。由于曹雪芹掌握的植物知识太丰富了,顺手拈来就能妙笔生花,所以《红楼梦》中不乏花草树木的兴比。而第一个四十回与第二个四十回植物出现的比例相差无几,即11.2:10.7,所以,他认为这两大回合的文字是一人所为。而第三个回突然锐减到3.8,这颇有些不正常,所以这最后的一个“尾巴”恐怕是狗尾续貂了。

这颇有点像刑事侦探学中所说的那样,任何证据都能说话,一部文学作品中能给人们提供数以千计的“指纹”与“DNA”,我们通过对这些特征的识别,便可以真正认识作者与作品的“这一个”而非“那一个”了。

基因的源头产生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承继着这个基因的新作品也产生于另一个特定的时空之中,一旦被固定下来了,便是一个永恒。我们只要分析这个“永恒”,一切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摘自《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

竺可桢气候曲线如何绘出了中国文化运势

给古代诗词做DNA“亲子鉴定”

皇帝“大使”串起的中国戏曲史

《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政治风云

史上最多金古墓之谜

你不知道的那些中国传统文化密码全揭密

《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

作者:王颖

ISBN:-7---1

出版时间:年6月

本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说起,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书画、戏曲、文物等诸领域,既从艺术形式的融会变革角度展示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文化发展脉络,从中找出它们的基因传承,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自然科学的理念发现了古代文化史上一些不为人知的规律和现象,生动活泼,能够令读者在有趣的阅读中轻松地获得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END——

漓江出版社

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奔流!

传播有知识的文学

有文化的文学

本期编辑:Rick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传染人吗
白癜风传染途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buliuxinga.com/wxll/51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