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SD)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发生在儿童身上。儿童睡眠行为障碍,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不少儿童的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行为、体格发育、认知及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睡觉打呼噜
张口呼吸
遗尿
梦游
磨牙
翻身频繁
梦游
梦魇症
睡眠安全金律睡眠安全十条金律包括:睡眠打鼾要重视、呼吸暂停须就医、白日思睡非小事、睡眠憋醒有问题、张口呼吸似报警、晨起困难别大意、睡眠不安是预兆、常发脾气应留心、反复感冒实有疾、注意涣散当警惕。
诊断标准1睡眠不安:入睡平均所需时间超过30min或每夜睡眠中转醒频繁(≥2次/晚)。
2睡眠节律紊乱:白天睡眠难以控制,夜间清醒;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
3异态睡眠:遗尿、磨牙、用口呼吸、呼吸暂停、梦呓、梦游、打鼾、喉头哽噎、夜惊(梦魇)、肢体痉挛性抽动等。
以上情况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有以上情况之一者即诊断为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病因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不同
01
婴儿期SD和母亲孕期的药物应用、生活习惯有关。妇人怀孕,母子一体,气血相通。故周文王之母太任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起恶言,诵诗,道正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七情过度伤害,勿使用禁忌药物。婴儿期SD以夜间哭闹、觉醒为主要表现。
02
幼儿期SD与微量元素有关,如缺钙、血铅升高等,与肠道寄生虫、精神刺激等有关。
03
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SD,尤其是睡觉打鼾的常见原因为腭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常伴随反复呼吸道感染、扁桃体肥大或反复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超重、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及肥胖等。
04
学龄期SD与焦虑、紧张、抑郁、夜间学习太晚、学习压力大、家庭中父母不和等因素有关,也不除外与看电视(恐怖片)、玩电脑、游戏机有关。
儿童SD不仅与自身生理状态有关,而且与父母态度及受教育程度、父母作息时间等有关。
睡眠障碍的危害正常的睡眠有利于消除疲劳、增强抵抗力、提高记忆力、保护大脑功能,而睡眠问题可能导致儿童行为及不良情绪,也是儿童反复感染的原因之一,甚至可引起智力低下,认知功能受损、注意力记忆力低下、多动症等心理疾患。6岁前频繁出现的严重打鼾是以后出现学习困难,学习成绩欠佳的高危因素之一。而儿童体格生长所必需的生长激素只有在深睡眠时才会达到高峰,睡眠障碍导致生长激素缺乏,影响儿童体格生长。严重的睡眠呼吸障碍可于睡眠中发生猝死。
中医认识中医认为睡眠障碍归属于“不寐、夜惊、夜啼、不得卧”范畴。中医主要从阴阳和营卫的运行来正常阐述睡眠产生的机理,阳盛于外则醒,阴盛于内则眠,白天阳气盛于外,则目开清醒,夜晚阴气盛于内,则目闭睡眠。阴阳和营卫的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睡眠的正常与否。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极易引起阴阳偏盛和营卫运行失常,故睡眠障碍常见。儿童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与阴阳不和,营卫失和,胃气不和,胃不和则胃不安,七情伤神有关。临床上温胆汤、保和丸、酸枣仁汤、天门补心丹都是治疗不寐的常用方剂。
中医外治法显奇效“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法辨证论治的同时,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易行、取材方便,成为了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方法,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非药物疗法因安全有效、无药物副反应、痛苦小、疗效显著等特点,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青睐。
耳穴压豆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人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上的相关穴区出现反应,刺激这些相应的反应点及穴位,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这些反应点及穴位就是耳穴。临床上一般选用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贴于神门、心、肝、肾、脾、三焦、内分泌等穴位,采用指腹按压穴位2min,每天按压3~5次,双耳交替进行。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分阴阳、揉或捣小天心、揉印堂及神庭、补脾土、平肝经、清肺经、清天河水、捏脊为基础操作,脾脏虚寒加补脾经、推三关,心经积热加清肝经、心经,胆虚气怯加揉心俞、胆俞,乳食积滞加揉板门、足三里。
中药敷贴
不同证型睡眠障碍选用不同的处方,需由专业医生开处。临床上选用安神定志、清心宁神的中药如夜交藤、淡竹叶、五味子、僵蚕、磁石、龙骨牡蛎等药物磨粉调成糊状,贴于神阙、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中药药枕
中医认为“头者,精明之府”,“脑为髓之
海”,“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药枕疗法即借助人体头部与药枕较长时间的接触,使药物缓缓地刺激头部的穴位,并通过经络对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生理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起到芳香通窍、怡神醒脑、安神益智、调养脏腑、养元强身、清肝明目、疏通经络和调整阴阳的功效。
中药艾灸
针对睡眠不安的患儿采用中药熏灸百会、四神聪治疗,中医认为“元神之府”不能正常发挥其主神明、主感知觉、主运动的生理功能,从而引起神志不宁和睡眠不安。
END湖南中医院儿科
湖南长沙市开福区蔡锷北路号
龙海旭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