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与月经周期有关而出现以明显之下腹部疼痛为主,不论痛在经期、经前、经后或两次月经之间,有规律地发作者,均属痛经范畴。
痛经以青年女子为多见,但亦可见于中年妇女。如初潮后即有痛经历史,经年不愈者,称为原发性痛经,多因子宫发育不良,冲任不盛所致;若原来本无痛经史,其后或因流产(包括人工流产),或因生活不慎,如经期游泳、经期房事等,导致盆腔器质性病变,因而发生痛经者,称为继发性痛经。
痛经以发生在经前、经初为多,但亦可见于经后或两次月经之间。本病有轻有重。轻者仅于月经来潮之第1~2天有短暂之腹痛,仍可勉强忍受或服些止痛药物即止;重者剧痛难忍,痛连腰骶,并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逆冷,甚或昏厥。至于经前或经期仅有小腹轻微胀痛,不久即自行缓解者,则是正常现象,不属痛经范围。
一、鉴别诊断
妇科急性下腹痛之症不少,常见者有下列几种,应注意鉴别。
1症瘕痞块之疼痛(如卵巢包块蒂扭转、破裂、变性等)
除有症瘕史可查及扪诊外,往往突然发作,过去并无明显之周期性痛经史,此次发作时亦与月经周期无关。
2腹腔内出血(如异位妊娠破裂)
异位妊娠破裂之腹痛,多有停经史及妊娠资料可查,孕后可有一侧少腹隐痛,至停经两个月左右时突然腹痛如撕裂,剧痛难忍,伴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阴道少量流血、腹部胀满,或伴有恶心呕吐。但亦有无明显停经史,即发生异位妊娠破裂者。特别要注意个别患者有意隐瞒病史。
此外,卵泡破裂或黄体破裂也可致腹腔内出血而出现突发性下腹痛;前者多发生于月经周期的中段,后者则发生于经前或妊娠早期,一般有诱因可查,如性交、剧烈运动或腹部挫伤等。
3热邪壅聚胞中(如盆腔急性感染)
除腹部胀痛并有焮热感外,多伴有高热烦渴等热证表现,可有带下增多等。
上述几种妇科痛症,均与月经周期性发作无甚关系,应详加鉴别,至于其他内、外科之腹痛,如肠痈、胃肠出血等,亦需注意诊别。
二、病因病机
月经与脏腑、血气、冲任有密切关系,若能互相协调,脏腑安和,血气流畅,经络通利,则月经的期、量、色、质均可正常,自无痛经之患。倘一有滞碍,则月经不能顺利疏泄,子宫受到脏腑、阴阳、血气失和的激惹,因而发生疼痛。古人概称为“不通则痛”,这多属实证。月经不能顺利疏泄,固可腹痛,但亦有经血愈多而痛愈剧或经后才痛者,此则由于胞脉失痛。冲任空虚所致,这属于虚证。故痛经有实有虚,或虚中夹实,未可概以实证论治。
实证之中,又以气滞、血瘀、寒凝为多见,但亦可因血热壅阻而致者。盖气滞则血滞,血滞则成瘀;寒主收引,便血脉凝泣不通;热邪亦足以灼烁津血,使阴血浓、黏、凝、聚。凡此均属于不通则痛之机理。故行气、活血、祛瘀、温经、散寒、凉血等法,为治疗痛经所常用。虚证之中,则以血气虚弱为主。亦有由于体质禀赋不足,而兼气滞血瘀致痛者,乃本虚标实之证,宜区别标本缓急,按法治之。《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这对于寒热,虚实均可导致痛经之理,论述较为明确。
三、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多于经前有小腹或乳房胀痛,情绪抑郁,胸胁苦满。每于行经之初则下腹胀痛明显而拒按,或连及肛门亦胀坠而痛,经量不多或行而不畅,经色紫黯而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疼痛暂行缓解。舌质黯滞或舌边有瘀斑。脉沉弦。
治法与方药:治宜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田七痛经胶囊、失笑散等。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延胡索、乌药、枳壳、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五灵脂、红花、丹皮、甘草。
记忆:膈下逐瘀汤—五灵(五灵脂)兄,桃红母(牡丹皮),胡(延胡索)说香草乌归壳。
本方以延胡索、乌药、枳壳、香附行气以止痛;川芎、当归、赤芍、丹皮活血调经;桃仁、红花、五灵脂化瘀;甘草和诸药以缓急。气行则血行,活血则经血运行畅利,化瘀则可促进瘀血之排出与吸收,全方可使血气和调,标本并治,以收止痛之效。本方不仅于经前或行经时可服用以止痛,经净后宜用本方加减化裁调治,以3个月为1个疗程,方能根治。
加减运用:经量过多者可加益母草、山楂炭;经量过少者,可加牛膝、丹参。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灵脂(酒研)、蒲黄(炒香)等份为末,每服2钱,先用醋调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热服。
记忆:失笑散—黄(蒲黄)磷(五灵脂)失效(失笑散)
2寒凝血瘀证
临床表现:多见于继发性痛经。除体属阳虚外,如过食寒凉冰冷之品,或长期生活于空调纳凉之处,可为本证诱发因素。症见小腹冷痛或痛,得热则舒,畏寒,四肢不温,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甚或昏厥。经量偏少,经色淡黯而有血块,或如黑豆汁。舌苔白润,舌质淡黯。脉沉弦而迟或沉紧。
治法与方药: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可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或良方温经汤化裁。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干姜、肉桂、小茴香、五灵脂、蒲黄、没药、延胡索、川芎、当归、赤芍。
记忆:少腹逐瘀汤—颜(延胡索)回没官说扑(蒲黄)江,少妇逐鱼(少腹逐瘀)穿铃(五灵脂)裆。
本方以干姜、肉桂、小茴香温经散寒;川芎、当归、赤芍活血;五灵脂、蒲黄、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则温通,瘀去则血行,寒瘀既去,则痛止而神复,痛经便可缓解。
加减运用:恶心呕吐者,去没药,加半夏、吴茱萸。昏厥者先针刺人中,灸足三里、三阴交。
良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肉桂、牛膝、莪术、当归、川芎、芍药、丹皮、人参、甘草。
本方以肉桂温经;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莪术行血破瘀攻积;牛膝行血通经;人参、甘草益气和中,扶正以祛邪,寓补于攻,以免耗损正气。
记忆:温经汤—熊皮(丹皮)贵,无人要,冬(麦冬)将夏,草当浇。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淤,养血调经;牡丹皮—祛瘀通络,并退虚热;阿胶、麦冬—养阴养血;人参—和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半夏—降胃气而散结,生姜—温胃气以助生化;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运用:疼痛明显者,可加入延胡索,并用田七末冲服;恶心呕吐者,可加入生姜、半夏;包块明显者,加入三棱。
3血热壅阻证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而有灼热感,或平时亦有小腹疼痛,经来则痛甚。经色深红,经质稠或夹有小血块,行而不畅,或伴有发热、大便干结、溺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与方药:治宜清热凉血,通经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或清化饮加减。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生地、柴胡、牛膝、当归尾、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枳壳、桔梗、甘草。
本方以生地、赤芍、红花、柴胡清热凉血;归尾、川芎、牛膝活血行血;桃仁化瘀;枳壳行气;桔梗有破血去积之功,不独为祛痰也。
记忆:血府逐瘀汤—桃红四(四物汤)牛耕四泥(四逆散)
加减运用:月经过多者,可去川芎加入益母草、地榆;月经过少者,加入丹参、丹皮。
清化饮(《景岳全书》):生地、芍药、黄芩、丹皮、麦冬、石斛。本方以生地、芍药、黄芩、丹皮凉血清热;麦冬、石斛益阴。血热得清,经行畅利,则痛自止。加减运用:为了增强其止痛作用,可加入香附行气以止痛,或冲服田七末。
4精血亏损证
临床表现:虚证之痛经,一般不如实证之疼痛严重,而且多痛于行经之后,往往经量愈多而痛愈甚,以去血之后,冲任及胞宫失于濡养,故痛。经色多淡红而质稀。除腹痛外,每伴有腰酸倦怠、神疲头晕等症。舌淡胖。脉细弱。
治法与方药:治宜补益血气,滋养肝肾,可用归肾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或用调肝汤化裁。
归肾丸(《景岳全书》):当归、熟地、枸杞子、山萸肉、怀山药、杜仲、菟丝子、茯苓。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归肾丸方中之当归、熟地、枸杞子养血;杜仲、菟丝子补肾;怀山药、茯苓健脾;山萸肉滋养肝肾;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两方合用可以补益气血,填补肝肾以治本。
加减运用:为了避免熟地之滋腻及加强止痛作用,可加入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止痛。
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巴戟天、阿胶、甘草。
方中当归、芍药养血柔肝;巴戟天、山萸肉补肾养肝;阿胶滋阴益血;山药健脾养胃。
5阴虚夹瘀证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10多天即两次月经之间便开始腹痛,两三天后缓解,至月经来潮时又痛,呈波浪式。经色鲜红,夹有小血块,平时烦躁易怒。本证因肝肾之阴不足,由于排卵期间胞脉之阴阳消长,从阴转阳,阴分受阳气之冲激,故尔腹痛。行经期间阴血外泄,血少不足以濡养胞宫,故亦作痛,加以夹有瘀滞,故疼痛明显。舌色淡黯,脉弦细。
治法与方药:以滋养肝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可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失笑散加减。
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地黄、山萸肉、怀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二至丸(《医方集解》):女贞子、旱莲草。
失笑散(见前)。
本方以六味地黄汤滋养肾阴,二至丸养育肝阴,失笑散化瘀止痛,三方配合,具有标本并治之二妙。
四、小结
寒、热、虚、实均可导致痛经,但以实证居多且较严重,其中以气滞血瘀、寒凝血瘀为多见。这两个证型,含现代医学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活血化瘀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性质,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但须坚持治疗一段时间,不仅痛时要治疗,平时也应服药调治才能彻底治愈。至于虚实夹杂,则要标本并治,改善体质,疗效才能巩固。
痛经一般多能治愈,但除药物外,应配合心理治疗。令患者心情不要紧张,精神上勿受以往痛经的条件反射影响。还应少食寒凉冰冷之品,尤其在月经期间。为了预防痛经,经期不要游泳;计划生育应采用避孕方法,尽可能不要依赖人工流产;月经期间必须禁止房事。这都是预防痛经所需注意者。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2版)?妇科专家卷:罗元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罗颂平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附:
止血药
一、凉
血
止
血
药
小蓟
大蓟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
槐花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侧柏叶
白茅根
苎麻根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羊蹄
凉血止血解毒杀虫泻下
凉血止血: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
二、化瘀
止血药
三七
茜草
蒲黄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化瘀止血凉血通经
化瘀止血利尿
花蕊石
化瘀止血
降香
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化瘀止血: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
三、收
敛
止
血
药
白及
仙鹤草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紫珠
凉血收敛止血清热解毒
棕榈炭
血余炭
收敛止血
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藕节
收敛止血
收敛止血:白及、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
四、温经止血
艾叶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炮姜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灶心土
温经止血止呕止泻
温经止血:艾叶,炮姜,灶心土
活血化瘀
一、
活
血
止
痛
药
川芎
延胡索
活血止痛祛风
活血止痛行气
郁金
姜黄
活血止痛解郁凉血退黄
活血止痛调经
乳香
没药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活血止痛: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
二、活
血
调
经
药
丹参
红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益母草
泽兰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桃仁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牛膝
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湿通淋引火(血)下行
鸡血藤
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王不留行
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
月季花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消肿解毒
凌霄花
破瘀通经凉血祛风
活血调经:丹参、红花,益母草、泽兰,桃仁,牛膝,王不留行,鸡血藤,月季花
三、活
血
疗
伤
药
土鳖虫
自然铜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马钱子
苏木
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骨碎补
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血竭
儿茶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
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刘寄奴
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活血疗伤:土鳖虫、自然铜,马钱子、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
四、破
血
消
癥
药
莪术
三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
虻虫
斑蝥
破血通经逐瘀消癥
破血逐瘀散积消癥
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穿山甲
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破血消癥: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
罗元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