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高血压的发生,一般与遗传、精神和环境、年龄、生活饮食习惯以及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因此形势比较严峻。
目前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以降压药为主,但也存在着一些副作用。中医穴位按摩以其简便、实用的特点,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人体自带的“降压药”——穴位按摩。
一、曲池曲池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此穴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即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平冲降逆、通腑泻热、调和气血之功,与高血压多为肝阳有余、体阴不足、阳气趋上的病机特点相符。
现代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曲池穴即时降压效果显著,针刺后3分钟血压即刻开始下降,与针刺前有显著性差异,且降压起效时间短,是一个降压要穴。
二、太冲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太冲可疏肝理气、平肝降逆,有调节脏腑气血、通达三焦气化、改善内脏功能等作用;此外,太冲为冲脉之别,与冲脉、肾脉气脉相应,故针刺太冲也可通过调整冲脉和肾脉来进一步调整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从而达到调节改善血压的目的。
有研究表明,太冲穴是治疗高血压最高频穴位之一。
三、风池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会于风池,而阳维脉被称为“诸阳之会”;足少阳胆经又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因此风池穴具有调节诸阳、泻肝胆之热而清利头目、祛头风之效。
针刺风池穴具有调节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而降低血压。也有学者认为,由于风池穴所在位置与延髓关系密切,其穴下深层解剖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针刺风池穴可活血通络,有助于改善椎动脉供血。
四、大敦大敦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约2毫米处。
大敦穴是肝经的井穴,即此经络的第一个穴位,这是一个和情绪密切相关的穴位。在中医学中,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的重要病机之一,大敦穴可以平抑肝阳,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帮助降低血压。
接下来介绍两个有降压作用的耳穴。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当人体内脏出现异常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等。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一般我们采用贴耳豆、埋针法等来刺激耳穴。
五、耳背沟(降压沟)降压沟位于耳廓背面,取穴时把耳朵翻过去,由耳廓的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用手摸时可以清晰地摸到一条凹沟,降压沟对应于耳廓前面的凸起,就是对耳轮(相当于人体的脊椎)。
高血压患者一般可以采用按摩或贴耳豆的方法。按摩时,用双手指或指间关节压住沟的凹陷处,从上而下按摩,每次3~5分钟,每日3~5次,使局部酸胀,发热,微微发红为度。贴耳豆一般用王不留行籽,可在药店购买。
六、角窝上(降压点)角窝上又名降压点,位于三角窝内上角,对耳轮末端的下缘,耳轮与对耳轮上脚末端交界处。
本穴长于平降,有滋阴潜阳、缓急止痛之功。主治高血压,头昏,血管性头痛等,一般采用贴耳豆法刺激此穴位。
有实验表明,耳穴贴压不仅可使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而且治疗后血压能在短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平。体针联合耳穴贴压不仅降压疗效确切、改善临床症状,对24小时动态血压、血管紧张素水平的改善也有较好效果,从而延缓病情发展。
除以上几个穴位之外,还有一个降压小妙招——推桥弓,
穴位按摩治疗高血压的方法,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安全有效,是我们身体自带的“降压药”,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自我调理方法,但切忌自行停用降压药,一定要遵从医嘱,以确保血压控制良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