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index.html
年,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参加劳动。当时初中毕业的王毛头也成为了“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离开了家乡。
年3月7日农历一月十九,春节的氛围还未散去,家家户户还在喜气洋洋地享受节日尾声的时候,王毛头就和一群知识青年一起,带着满腔的热血和理想主义的愿景,响应国家号召,离开了上海,来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来到了祖国的边陲珲春,并在密江公社密江七队插队落户了。
要知道,当时的知青都是从祖国各地集结而来,在当地被分为不同的小队去往各自的生产队。分好队后,同一队的知青们就得相互依靠过日子。
而同王毛头一起的一共是五男四女几个青少年,加上他共十个人,这群半大青年最小的还不到十五岁,他们怀揣着梦想,想在这片黑土地成就一番未来,可现实却给了他们重重一击。
来的时间不巧,村里的集体户房子还未落成,十位青年被生产队成员安排分散住在老乡家中。寒冷、未知、没有建好的集体户房子、和老乡挤在一起住的尴尬、不会也不懂的农活,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幸好,热情好客的老乡和冰天雪地的东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个以朝鲜族为主的生产队里,生产队的成员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为他们解决生活、生产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
下乡第一年,知青的粮食是国家分配的商品粮,其中包括:高粱米、玉米碴子,逢年过节分到的几两肉等等,每个人的分量都是固定的。
繁重的农活、无人理解的痛苦,想家的氛围,生活的差异,带给知青们极大的不适。
东北的天亮得很早,王毛头起得更早,挑粪、放牛、耙地……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从早上三点干到晚上五点,也不叫苦叫累。为知青团体树立了良好的标杆。由于干得出色、能力出众,王毛头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成为了知青们的集体户户长。
血性男儿,进厂工作
当选了户长的王毛头更加用心工作,随着知青队伍的合并,人数的增多,王毛头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就算如此,他也把每天的吃喝用度安排得妥妥当当,还实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
除了踏实肯干,王毛头还跟很多东北人一样,古道热肠充满血性。
年,国家开始在知青中招工、招干、招生、征兵……由于需求人数少,知青数量庞大,招工、招干、招生等事项竞争激烈,只有极其优秀的人员才会被组织考察,成为被征选的一员。
王毛头因其常年工作认真肯干,在知青及生产队老乡中拥有良好的口碑,被凉水汪清煤矿招工。
年,王毛头成功成为凉水汪清煤矿矿场的一名煤矿工人,逐步在珲春扎下根来。凉水汪清煤矿是当地一座新开发的矿场,所用的设备都极其先进,在当时来说有着极好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
就算如此,在现在看来,矿场的工作条件也十分不理想。四十五度的斜坡,1.1-1.3米的矿区工作区间,工人们腰都直不起来。不仅如此,闷热、黑暗、危险,也随时伴随着矿工们。
意外生病,返回上海
年,王毛头和汪清罗子沟本地人结了婚、成了家,但他们也没地方住,夫妻二人一直借住在别人家中。年34岁的王毛头有了一个儿子,二人世界也逐步扩展为三个人的小家。
有了孩子,王毛头工作更起劲了。他丝毫不顾身体,更加努力工作,希望能给妻儿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年,王毛头意外生病,医院。病情反反复复,时常陷入危险,这样一躺,医院躺了将近一个月。
面对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躺在病床上急需照顾的丈夫以及自己工作的困境……杂乱的事务让王毛头的妻子焦头烂额,无暇兼顾。单位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专门找了一个小年轻照顾王毛头。
同事年轻不懂事,没办法面面俱到地考虑到王毛头的需求,在短短的看顾时间内,就出了几次纰漏,医院找不到人的情况。
王毛头一家的困境被杨有春知道后,这个生性热心、古道热肠的妈妈挺身而出,自愿揽下了照顾王毛头的重任。吃饭喝水、看管点滴、浆洗衣物、随时照看。杨妈妈几乎把王毛头当儿子看待,从不怨言,兢兢业业地照顾着王毛头。
那段时间,杨妈妈对王毛头的过度紧张让她自己的孩子都吃了醋,几次打趣说,王毛头才是自家亲生孩子。
也多亏了杨妈妈的悉心照料,好几次陷入危险边缘的王毛头都被杨妈妈发现,紧急通知医生从而抢救回来了。
为感谢杨妈妈,王毛头每次年节都会带着妻儿前去看望杨妈妈,还经常跟她电话联系。每当提起杨妈妈,王毛头都感慨万千,念念不忘,两家人的情谊已经远超亲人范畴了。
年,国家开始逐步放宽知青困退、病退返城条件,召回下乡知青。
在这一政策支持下,王毛头病好之后就决定返沪。年年底,王毛头带着妻儿回到了上海,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
整洁的街道、有序的行人,来往的车辆无一不在默默治愈这个年近中旬的汉子。可回到上海的生活也并不容易。
王毛头一家都是普通的工人阶级,在上海的生活也十分困苦。虽然家中妹妹已经出嫁,但还有两个弟弟跟着父母一起居住。随着王毛头一家三口的回归,一家四口演变成祖孙三代一家七口人。这些人挤在父母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生活十分不便。
为了挤下如此多的人口,王毛头的儿子跟自己的两个弟弟一起在阁楼居住,父母在房间,而王毛头两口子只能打地铺,每天早早起床收拾,就怕影响正常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
视线回到矿场这边,因为王毛头工作肯干,厂里还想让他回去继续工作,考虑到家里的情况,王毛头独自一人又回到了珲春,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直干到了年正式退休。
心念珲春,回乡养老
退休后,王毛头回到了上海。
幸好王家人都是宽厚良和的性子,兄弟姐妹关系都极好,大家遇事也能相互体谅。
从86年搬回上海开始,儿子就跟弟弟住在一起。王毛头说,多亏了弟弟妹妹的帮衬,自己一家人才能在上海过着和和美美的生活。儿子也很快适应当地的生活,在这里读书学习。
退休后的王毛头并没有坐享天伦,在家附近的“好吃来”炒货店找了一份工作,他觉得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身体和精神还很好,远远没有到需要在家休养的时候。另外,自己的孩子也还没有成亲,能够为儿子多留下一些东西也是好的。
年,经过多方协商,王毛头儿子的户口终于从珲春迁到了上海。在上海完成学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王毛头的儿子成功考入当地银行。
年,几番波折,儿子申请的经济适用房终于被批复,他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虽然面积不大。但了解了王毛头的一桩心事。
王毛头想,虽说儿子现在没有成亲,但有了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房产,成立自己的小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无需自己继续担心,反而是多年未见的岳父岳母让王毛头十分挂心。
回珲春!思前想后,王毛头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对王毛头而言,这个决定绝非易事。家人朋友都在上海,自己在这里也居住了很久但想想老岳父,想想杨妈妈,王毛头还是决定回到珲春,回到那个他挥洒了青春汗水的地方。
回到珲春的王毛头,住回了自己的小家,还坐拥面积不小的一片自留地。在这片自留地里有他专门开辟出来的,用于养鸡养鸭的小天地,天天听着鸡鸣鸭叫。
小小的自留地旁是他为春天的到来提前规划的小菜地,还有一排排小篱笆打理得整整齐齐,旁边摆放着一些柴火。怎么看,这都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东北农民的自家小院,充满了生机和田园的野趣。
闲不住的王毛头,除了自己的自留地,还在山上开了半亩荒田。种点茄子、辣椒、大白菜等常见蔬菜,闲下来的日子,他漫山遍野地去找野蘑菇,野山珍……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是大城市一直缺少的野趣,也是王毛头一直寻找的心灵栖息的场所。
结语
王毛头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矛盾最激烈的一段时光,见证了中国发展最快速的一段日子,也感受到了从贫困到富有、从激进到平和的前进模式。国家在逐步发展,他们也在逐步老去。
如同所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王毛头敢闯、敢拼、积极、勤劳;他们被时代所困,却又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矛盾、冲突,坚定的信仰、动摇的现实一步步打磨,在他们身上形成了鲜明的烙印。
或许,这就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却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的含义吧。
[1]何永根.留珲知青系列报道:王毛头还乡记[J].上海知青网.
[2]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J].人民日报出版.
[3]金大陆.知青下乡与返城:凸显历史的转折[J].探索与争鸣.
本文内容及图片全部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这样的文章,不值得点一个“在看”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