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者,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其病因有体质虚弱、劳倦过度、饮食不当、七情所伤、外邪入侵等,病机分本虚(气、血、阴、阳)或标实(痰、饮、瘀)。一般来说,惊悸的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为阵发性,实证居多或实中兼虚;怔忡的发病可无精神因素,为持续性,虚证居多或虚中兼实。现代医学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调养。
一、日常调养
饮食有节,忌辛辣刺激以及生冷坚硬难消化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限酒,不喝浓茶、奶茶及含咖啡因的饮料。起居要规律,根据自身体质状态,适当运动;并保持良好情绪。
(一)饮食调养
根据不同体质辨证给予饮食调理。心悸患者常见的偏颇体质有阳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具体饮食调养指引如下。
1、阳虚质
调养原则:温阳定悸;
推荐食材:牛羊肉、鸡肉、狗肉、黄鳝、羊奶、刀豆、桂皮、荔枝、桂圆、樱桃等;
推荐药膳:生姜肉桂炖羊肉,韭菜炒虾米等;
推荐茶饮:生姜红枣茶(热饮),红参鹿茸茶等;
饮食禁忌:禁寒凉生冷食物,如冷饮、冬瓜、苦瓜、菱角等。
2、瘀血质
调养原则:化瘀通络;
推荐食材:菠菜、油菜、洋葱、黑木耳、生姜、大蒜、黄酒(适量)、山楂、葡萄柚、橄榄、凤梨、柠檬等;
推荐药膳:三七桃仁炖母鸡,丹参粥;
推荐茶饮:红花丹参茶、万年青饮等;
饮食禁忌:少食生冷、寒凉、酸涩等容易凝滞血脉的食物,如冷饮、冬瓜、绿豆等。
3、气郁质
调养原则:疏肝理气;
推荐食材:萝卜、佛手瓜、洋葱、金橘、佛手柑、绿萼梅、香菜、砂仁等;
推荐药膳:萝卜炖老鸭,佛手瓜炒肉丝等;
推荐茶饮:陈皮砂仁茶、玫瑰花茶等;
饮食禁忌:少食具有收敛酸涩之性等容易加重气机郁滞的食物,如石榴、杨桃、柠檬、乌梅、酸枣等。
4、痰湿质
调养原则:化痰祛湿;
推荐食材:鲫鱼、猪肚、赤小豆、芡实、萝卜、陈皮、薏米、扁豆、冬瓜、玉米、芥菜、洋葱、桃、杏等;
推荐药膳:芥菜炒肉丝,鲤鱼赤小豆汤,莱菔子粥等;
推荐茶饮:陈皮茉莉花茶、茯苓茶等;
饮食禁忌:少食甜黏、油腻、肥甘厚味等容易助痰生湿的食物,如甜饮料、桂圆、大枣、肥肉等。
5、湿热质
调养原则:清热利湿;
推荐食材:苦瓜、玉米须、薏米、红豆、绿豆、冬瓜、芹菜、芥蓝等;
推荐药膳:芹菜茭白拌海带,茯苓薏苡仁冬瓜粥等;
推荐茶饮:木棉花茶、茵陈竹叶茶等;
饮食禁忌:湿热体质的人宜少食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如烧烤、狗肉、羊肉、牛肉以及辛辣刺激等温热之品。
6、气虚质
调养原则:补养心气;
推荐食材:山药、莲子、禽类、蛋类、鱼类、红枣、动物心脏等;
推荐药膳:香菇红枣炖母鸡,党参琥珀炖猪心;
推荐茶饮:党参黄芪茶、西洋参茶;
饮食禁忌:少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如冷饮、香菜、薄荷、大蒜、柚子、槟榔等。
7、阴虚质
调养原则:滋阴养心;
推荐食材:鸭肉、鸽子肉、甲鱼、海参、酸奶、蛋、豆腐、菠菜、银耳、金针菇、黑木耳、雪梨、苹果、蜂蜜等;
推荐药膳:莲子百合炖甲鱼,酸枣仁粥;
推荐茶饮:乌梅汁,百合冰糖水等;
饮食禁忌:少食油腻、辛辣、性味温热等易损伤人体阴液的食物,如油炸物、辣椒、花椒、韭菜、荔枝、羊肉等。
(二)起居调养:
1、顺四时、适寒温,早睡早起,不熬夜,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
2、居住环境应舒适、安静、整洁,房间宜向阳;
3、学会自测心率,积极治疗原发病,规律复诊;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每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三)情志调养:
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对于精神抑郁、焦虑者,日常可采用以下办法排解、发泄消极心理。
1、自我宽慰法:要经常告诉自己,乐观对病情有帮助,所有的好心情都是靠自己创造的;不要过于计较别人的说法,用心做自己该做的事,认真学习,认真工作,认真生活;要经常自己给自己过节,喜欢自己、赞赏自己;不要过度追逐世俗的荣耀;不走极端,告诉自己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2、音乐治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舒缓轻柔的音乐,在音乐声中进行肢体的运动或面部按摩,或静坐并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放松全身肌肉。
3、转移注意法:学会转移注意力,不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感受上。转移注意力包括消遣转移法、繁忙转移法、开阔转移法、心理暗示法、改变环境法等等。
4、谈心释放法:惊悸常因情绪不佳诱发,学会释放情绪可减少心悸发作。心理学研究认为,党人的心理处于压抑的时候,应当允许有节制的发泄,把闷在心里的一些苦恼倾倒出来。因此,当感到烦恼苦闷的时候,可以主动找亲人、朋友诉说内心,借助于别人的疏导,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
(四)运动调养:
注意劳逸结合,白天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瑜伽、健美操、广场舞等,积极参加集体运动或趣味性比赛活动。推荐坚持锻炼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太极拳、易筋经等。运动要以活动后不感到心悸及疲劳不适为宜。
二、辨证论治:
(一)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象:苔薄白;
脉象: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若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
——兼见心阳不振,用肉桂,加附子以温通心阳;
——兼心血不足,加阿胶、首乌、龙眼肉以滋养心血;
——兼心气郁结,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气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
——气虚夹瘀,加丹参、川芎、红花、郁金。
(二)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象:舌淡红;
脉象: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阳虚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
——阴虚甚,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
——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三)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若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
——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利水化饮;
——夹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红、红花;
——兼见阴伤者,加麦冬、枸杞、玉竹、五味子。
(四)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
舌象: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若兼见肺气不宣,肺有水湿,咳喘、胸闷,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
——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
(五)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六)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
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象: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若气滞血瘀,加用柴胡、枳壳;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
——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
——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
——阳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
——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
——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
三、中医特色技术干预
(一)养生膏方:根据不同体质及证型调配中药膏方进行日常调理。
(二)针刺
主穴:心俞、神门、内关、大陵;
1.气血不足配膈俞、足三里、脾俞;
2.失眠多梦配三阴交、安眠穴、通里;
3.头痛眩晕配风池、曲池、太阳、厥阴俞;
4.大便秘结配天枢、大横、支沟。
(三)灸法:
对于虚证可选择纯艾灸、竹盐药饼灸。
1、心血不足证取穴:心俞、脾俞、膈俞、膻中、气海、关元、内关、足三里等。
2、心阳不足证取穴: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内关、足三里。
3、心血瘀阻证取穴:心俞、膈俞、气海、少海、血海、曲泽等。
其中,阳虚严重者可选择扶阳火艾灸、督脉灸以大补元阳,每周一次。
(四)耳穴压豆:
主穴取神门、交感、心、皮质下,配穴配穴:内分泌、肝、肾、缘中,以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5-10次,达到穴位麻痛为度,每周贴压2日,两耳交替。
(五)穴位贴敷:
以元胡、细辛、白芥子制成穴位贴敷药物,选择两组穴位交替贴敷,即内关、心俞、脾俞、关元穴及厥阴俞、膈俞、巨阙、足三里,每3天贴敷1次,以个人皮肤耐受程度为主,每次贴4~6小时。
(六)中药熨烫法:
腹胀、腹冷畏寒或肩颈酸痛者可用温阳散寒药包进行局部熨烫治疗。
(七)安神枕:
失眠者,可以牡蛎、枣仁、沉香等中药材制作成药枕,夜间置于枕边以助睡眠。
(八)中药足浴:
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沐足方进行足浴调养。
资料来源:《广州市中医“治未病”工作手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