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等。通过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常用的刺激耳穴的方法有:毫针刺法、电针法、进针法、压丸法、灸法、刺血法、按摩法等。
而耳穴压丸法是运用最广泛、最简便、最实用的一种方法以,就是而用胶布将药丸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具体操作如下:
一、准备用物:75%医用酒精、王不留行籽、棉签、镊子、探针(可用棉签代替)、耳穴模型(初学者用)。
二、取穴:1、可通过中医辩证取穴;2、对症取穴;3、通过查找耳穴阳性反应点取穴。
三、消毒:用75%医用酒精消毒整个耳廓。
四、压丸:用镊子将药丸贴在所选取的穴位上,每次选穴建议在3-5个内。
五、按压药丸、加强刺激:指导患者不定时的用手按压药丸,使局部产生酸、胀、麻等感觉为妙。3-5天更换一次穴位。
(以上疗法介绍,请在专业的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本法能起到持续刺激的作用,患者可在不定时地对敷药处按压以加强刺激,而且疗效确切,安全无痛,副作用少,不易引起耳软骨膜炎,尤其适用于老年、儿童及惧痛者。是居家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陈姨中风后双下肢乏力、活动欠利为主,而且大便艰涩难排,经辨证取穴,行贴耳穴疗法四次(3天更换一次)后,陈姨满心欢喜地说大便较前通畅了,走路也有劲了。
易伯中风后经常自觉腹胀,胃纳欠佳2月余,经辨证取穴,予行贴耳穴治疗五次(3天更换一次)后,诉腹胀基本消失,胃纳较前明显改善。
内经有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又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这说明耳穴与全身的各个器官、组织都是有联系的,这些器官组织有病变时就可能在耳穴上找到相应的阳性点,刺激这些阳性反应点,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当然,耳穴的刺激疗法也是有其相对的局限性的,也有一定的禁忌症,凡有以下情况者不适宜行耳穴刺激治疗:
①外耳湿疹、溃疡、冻疮溃破等情况不宜用。
②严重器质性疾病,如高度贫血、心脏病等不宜用。
③妇女怀孕期间须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当禁用。